多巴胺穿搭、發瘋文學等營銷現象背后的情感經濟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多巴胺穿搭、發瘋文學等成為營銷熱詞,各大品牌紛紛嘗試與這些營銷熱詞相結合,蹭一波新鮮流量。
一、現象
在“多巴胺”領域,高飽和度的顏色成為這個夏天的主旋律,為搶奪消費者的注意力,各大茶飲、彩妝、服裝品牌在產品設計和文案內容上充分體現“多巴胺”的感覺,用明亮的顏色體現愉悅心情,積極擁抱色彩營銷。
而發瘋文學主打情感宣泄。當代社會人生活壓力大,職場被“卷”和“PUA”得累覺不愛,需要一個情感疏導的出口。發瘋文學恰恰為這些“欲發瘋卻不敢發瘋”的成熟職場人提供一個表達自我的機會。各品牌運用挖苦的文案內容、夸張的表情、發自內心的感嘆詞等表現形式,與魯迅先生當年“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的吶喊有相似之處。
二、本質
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不能表面地把“多巴胺穿搭”=色彩營銷,“發瘋文學”=自我宣泄的文案風格。無論是多巴胺穿搭還是發瘋文學,其本質均是體現人們情感表達的需要。如果把人的情感按照“自我——社會”維度與“享樂——控制”維度交叉后進行分布,那此類營銷現象則是體現一種重視自我感受、樂于(或者勇于)自我表達的享樂主義。
三、行動
然而并不是任何品類/品牌都適用“自我享樂主義”的營銷調性,如果只是單純的“拿來主義”,反而會弄巧成拙,損害自身品牌形象。
首先,它是個人選購并使用的品類,如美妝彩妝、服裝箱包、食品飲料、個護產品等,能夠根據個人偏好進行選購,家人或朋友對選購決策的影響較小,以自我為導向。
其次,消費者追求感官回報超過理性回報。例如在菲利普·科特勒的《營銷管理》書中,消費者對洗衣液的需求以理性回報為主,希望讓衣服更干凈,而作為飲料,可口可樂能夠解渴外,消費者更享受在飲用過程帶來的快感和沖勁,這均是感官回報。所以細心觀察發現,可口可樂的廣告較少強調“解渴”的理性利益點,更多的是展現輕松愉悅、盡情盡暢的情感利益點。
最后,它具有一定的社交屬性。平時大家朋友圈里,曬包包、曬化妝品、曬美食、曬衣服等等,這些品類均帶有社交貨幣,適合成為表達“自我享樂主義”的載體。
現代人的消費需求不僅僅是停留在功能性需求,更愿意付出金錢購買有趣的、愉快的、體現自身價值觀的產品。因此,營銷不能僅僅停留在“賣貨”上,更要“走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