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OTT:投放價值=規模x質量,品牌要從「經營」走向「精營」
文 | Sober
日前,包括寶潔、歐萊雅、聯合利華等諸多品牌先后發布了2023年上半年財報。Morketing觀察到,幾位全球最大的品牌方們,都默契地做了一件事:加大廣告預算投入。
事實上,或許廣告支出大幅度增長的部分原因是媒介價格上漲,但這也同樣意味著各家品牌正在加大對市場營銷的投入。
究其原因,無論是通過投入廣告換取更大市場,還是通過營銷持續塑造品牌,都是企業需要一直持續做的事情。
那么,在碎片化時代,把營銷預算投入到哪里,才是最優解?
據ccs數據顯示,在2022年主要媒介滲透率中,電視以83%的滲透率位居第三。同時,具體到“用戶有效使用時長”這一關鍵指標,凱度數據指出以OTT大屏為主的智能電視以3.4小時的用戶有效使用時長,超越了移動端的3小時。
實際上,關于OTT,無論是其超10億的用戶數量,還是品牌主預算投入,近兩年一直處于持續走高的態勢。
顯然,投OTT已經是一種共識,市場上,聚焦于OTT賽道的服務商也正如雨后春筍般崛起,而在“開卷考”的情況下,品牌需要處理的問題已經變為:如何投“好”OTT。
同時,在Morketing看來,投“好”OTT需要從“量”與“質”兩個層面來看,或者說,要分為兩步:第一,學會看數據,這樣才能選“好”平臺;更深一步,注重聯動與協同,才能讓最終的效果更“好”。量:用對數據才能選好設備與平臺
關于OTT的流量洼地屬性與價值其實已經無需過多贅述,數據可以給出一些答案。
首先,用戶數超10億的OTT本身就是國民超級媒介,群邑在《2022大屏營銷白皮書》中指出,OTT已經成為用戶視頻內容消費的首選媒體,TGI(Target Group Index,反映目標群體在特定研究范圍內的強勢或弱勢指數)高達102.4。OTT是品牌不可忽略的高價值場景,其次,在內容即營銷,品牌打造的長期主義階段,OTT同樣可以產出高質量內容,無論是內容優質度,還是內容信賴度。
凱度消費者調研指出,在“媒體中優質內容方面”,智能電視表現為互聯網的1.20倍,在“媒體中的內容值得信賴”方面,智能電視表現為互聯網的1.86倍。
當然,廣告主們也早早意識到了數據的重要性,市場中關于OTT的所謂“核心數據”也有很多。只不過,除了這些好的數據,在高速發展下,OTT行業難免會出現一些灰色數據,這也直接干擾著品牌主們對于OTT的價值判斷與平臺選擇。
最直接的“誤導”,就是數據生產的部分,這是OTT營銷的基建之一,同時,也是數據評判的源頭,甚至是最為關鍵的一環。
但在Morketing看來,關于數據生產,無論是第三方數據機構,還是個別廠商,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
比如,據Morketing長期觀察發現,一些頭部數據廠商,是典型的“家電全渠道監測平臺”,會綜合電視上下游全產業鏈進行研究與數據收集,相對客觀公正。但問題是,這樣一來,其也會缺失掉一些廠商的自有渠道數據,以及隨著OTT發展,其與一些小屏的互聯與協同開始出現,關于社交電商平臺的數據其也未被收錄統計。
數據不完整是問題之一,更大的問題在于“既做玩家,又做裁判”,如此一來,他們提供給市場的數據,難免具有一定傾向性。
以及,通過Morketing了解到的一些數據來看,部分廠商數據的統計口徑也是模糊混雜,避重就輕,互相矛盾。如,XX中國第一,事實上僅統計線下銷量。XXXX中國第一,但其也是僅統計旋轉智慧屏線下銷量數據。
當統計口徑開始沒有統一標準,那些所謂的“第一”也就沒有了意義,而那些給出真實可靠數據的企業,其OTT真正價值也會被誤判。
那么,廣告主到底應該相信哪些數據?他們又為什么相信?什么才是評判OTT價值的真正標準?
在Morekting看來,真實數據以及OTT價值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判斷:規模、來源、生態。
以小米OTT為例:
先看規模與市場占比。據洛圖科技數據,小米OTT全渠道出貨量在整體市場份額中占比已超20%。而洛圖科技則是一個權威非盈利數據機構,數據具備可參考性。
其次,關鍵的數據來源方面。
要知道,數據來源之所以有一些灰色地帶,正是因為數據統計層面存在不完整或是誤區。
比如,存量激活≠現存設備。在智能電視尚未大規模普及之前,傳統的電視更是不可投放的設備。此外,2018年是OTT行業爆發期,而據中國移動智慧家庭數據,現存設備約95%,為2018年之后上市的。
此外,智能電視的換機頻率在5年左右,當換機潮來臨,相較于市場中的存貨量,出貨增量更具投放參考意義。
換言之,2018年后的新增設備,才是決定真實存量的關鍵幾年,而這幾年,小米全渠道出貨量已經連續四年全國第一,也是其在“存量激活”這一數據上的最大優勢。
再比如,累計激活≠觸達規模。激活量僅僅是一個基本指標,廣告主們應該進一步將用戶日活、聯網率和提及率指標等數據作為輔助指標,來綜合判斷設備的活性與觸達能力。據Quest Mobile數據,在智能電視品牌月活躍設備數量方面,截止2023年5月,小米OTT用戶活躍度行業第一,月度活躍數量超5000萬。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小米OTT用戶大部分為會員用戶。根據小米財報,2022年,其電視增值服務收入同比增長25%,電視互聯網付費用戶規模同比提升23%至600萬。
此外,《2020年中國OTT大屏服務行業研究報告》中指出,與傳統電視用戶相比,OTT大屏電視用戶趨于年輕化且擁有更高收入。數據顯示,34.8%的OTT用戶年齡在26-35歲之間,即80后和90后為OTT大屏電視主流用戶。
OTT主流用戶+VIP會員質量,他們不僅是社會中堅力量,受教育程度高,還擁有足夠強的消費能力,且愿意理解、欣賞優質的內容,是品牌的目標消費者,對品牌的價值不言而喻。
這些高價值用戶,是可以為品牌帶來增長與增值的。
最后,累計規模≠市場潛力。至于如何評判“市場潛力”,這就需要與“生態”聯系在一起判斷。
眾所周知,小米的OTT已經不僅是客廳這一單一場景中的一塊大屏那么簡單,在AIoT戰略布局之下,小米做的是以大屏為核心的全場景營銷生態。
據小米最新財報數據,在OTT這一內容源發陣地,已有超過6億用戶連接了小米集團下的IoT設備,可以出現在內容分發場;更好幫助大屏進行內容協同。
以OTT大屏作為內容入口,或者說“智慧家庭”入口,再結合小米生態內多種智能設備,這樣完整的生態內容,可以幫助品牌進一步獲取到流量與認知的增量。
綜上所述,在Morketing看來,規模、來源、生態可以看作是評判OTT價值的三大流量指標,而相較于一些頭部廠商,或是第三方數據公司的數據,一方數據以及直面市場的真實財報,才是廣告主們應該參考的真實內容。
質:選對平臺,做好打通與協同
才能用強品牌實現高增長
如果說用對數據、厘清數據和是當下這場OTT考試的選擇題與判斷題。那么到了后面分值高的論述題,在這個碎片化時代,無論是OTT,還是短視頻、圖文平臺,想要做到無死角覆蓋消費者,并最終獲得生意增長,只有打通與協同,才能交出一份優質答卷。
1.打通與協同
基于AIoT生態,超6億的MIUI月活用戶幾乎可以實現“電視即手機”。在投前,基于小米營銷用戶洞察能力,廣告主們可以較為細致地洞察到家庭成員對于哪些內容更感興趣, 進一步精細化TA指標。
而在跨屏投放打通下,這一條全鏈路營銷也能做到更加精準的歸因分析。
Morketing也曾與一位OTT行業創業者交流過,其表示,如果大小屏無法互聯,那么首先數據不會客觀,其次,只有這些比較“基礎”的跨端數據得以關聯并變得可測量,廣告主們才能去看轉化效果,一起聊售前的策略制定,售中的投放優化,以及售后的歸因分析。
至于協同。
如果說,在流量時代,雙微一抖小紅書是品牌出圈密碼,那么在當下,對于想穿越周期的品牌來講,想要留在牌桌,除了持續在雙微一抖小紅書維持人設,更要加上OTT大屏,去塑造,并讓用戶看到更強的品牌人設。
“雙微一抖小紅書”我們稱其為線上社交媒體,其更大的作用在于引爆品牌聲量;包括分眾、梯影等線下媒體,可以進一步幫助品牌強化品牌記憶與認知;然而某種程度上,包括客廳在內的家庭生活空間,才是那個真正可以激活消費的地方。
凱度消費者調研曾有這樣一個數據:100起消費中,有24起是在家庭場景中發生的。這一數量超過第二名近2倍。強曝光、一對多等優勢,都是大屏進一步促進消費的先天優勢。
事實上,從上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協同投放OTT,可以進一步幫助品牌提升在用戶心中的認知。更值得一提的是,協同投放OTT,也能進一步激活品牌整體ROI的高效轉化。
亞馬遜數據分析,相較于單一投放,協同OTT投放在“商品詳情頁瀏覽量”中效果可提升25%;在“新用戶銷售額增加”中,轉化率提升約2倍。
據Morketing了解,一美妝品牌曾與小米OTT合作,同等預算下,聯動投放比單獨投放MOB端,ROI會提升6%-10%。
2.如何1+1>2?定制化的打通與協同
也就是說,當品牌能夠意識并且基于OTT做好打通與協同,實際上就是在打造強品牌,并有實現高增長的可能。那么,如何讓協同+打通這個“1+1>2”?小米商業營銷的定制化或許可以幫助品牌錦上添花。
大屏域內協同:
比如,在小米OTT與奢侈品牌LV的合作中,小米OTT一起把秀場搬上了大屏。在直播前,通過15s開機+焦點視頻帶來大秀預告,總曝光量超過3.5億;直播中,通過焦點視頻+首頁拼圖+預約提醒為品牌集中引流,整體完成率超166%;直播后,通過精選頁banner+畫報為用戶帶來精彩回放。
如果說與奢侈品LV這場“定制化大秀”展現了小米OTT在品牌塑造力方面的優勢,那么其與一些日常消費品的合作,便展現著其決策推動力與人群觸達能力。
一方面,小米OTT是行業內唯一可以實現四端打通的內容平臺,實現多場景陪伴用戶生活,另一方面,其同樣可以實現線上+線下的場景聯動與打通。
多屏跨端協同:
在小米AIoT與樂高的合作中,首先通過AI畫報、兒童頻道+視頻號以及手機連投的線上全場景打通,用總曝光超2億的成績先深度覆蓋用戶的家庭+個人場景。
同時,雙方通過戶外聯名的方式,攜手在線下打造了「樂高敢玩4S店」,成功觸達超萬人。
而在小米OTT與理象國的合作中,先通過創意開機+高清畫報吸引用戶,再通過電視淘寶大屏直達后鏈路,同樣實現了24%的ROI,這或許就是家庭消費決策力更強作證。
總結
凱度在《品牌力洞見:品牌資產與增長》中指出,品牌仍需堅持投資注入傳統媒介觸點,電視這一觸點對于品牌資產影響力仍是最大的。同時,數字觸點的影響力增長最為明顯,從36%上漲至49%。而作為大屏,OTT某種程度上就是上述的進化后的強勢“傳統”媒介觸點
而OTT帶來的“沉浸”與“獨占”的獨特體驗,更適合用戶去“愛上品牌”。
同時,媒介的多元性與碎片化也一步步倒逼著品牌從「經營」走向「精營」,畢竟,當下,用戶的注意力價值=規模x質量。
因此,Morketing認為,當品牌們已經認識到OTT已經從流量洼地變為品牌高地之后,想要在這場大考中做出滿意答卷,厘清數據、選對平臺、做好協同是關鍵答案。至于答題思路,小米商業營銷或許已經給出了一份“參考答案”。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