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故事:不確定性中的確定
我想分享的可以說是職業生涯的故事,更可以說是工作中提煉出來的核心觀念,可能存在一點雞湯屬性,但卻實實在在地讓我明白了,如何在職場中讓自己一種保持較強的競爭力。
因為這些觀念和故事,讓我在職業發展過程中,無論是遇到市場大環境的變幻、還是碰上那些看似難以逾越的困難,都能夠自信滿滿地從容應對。
第一個觀點是“不斷擁抱變化”,如果是“老泡OG”公眾號的老讀者應該都知道,我的職業經歷還算比較豐富的:從剛入行做傳統廣告、然后專區做digital數字廣告、緊接著跟著社交媒體的熱潮又去做了social廣告;在把各類型的廣告公司都混跡了一遍之后,在2019年初,我離開了混跡7年之久的廣告圈,來到了一不小心就能實現財富自由的互聯網大廠;而這兩年又轉到了金融行業做甲方。
描述這些職業轉型經歷,當然不是想說明自己是一個喜歡跳槽的人,也不是在鼓勵大家多跳槽;而是想告訴大家,面對飛速發展的技術和風云變幻的市場,我們必須時刻保持一種危機感,根據大趨勢主動擁抱變化,而不是守著自己的老手藝待在舒適區里。拿我自己舉例,從傳統-digital-social-互聯網-金融,每一次轉變都是基于自己對市場環境進行判斷之后,所做出的選擇;至少從目前來看,我所做的這些轉變都是明智的選擇,讓自己的職業發展一直處在一種高速向上的狀態。
想分享的第二個觀點是要培養“成長型思維”的意識,其實有很多人并不是看不懂趨勢和方向,而是害怕轉變;因為轉變的過程中會發現,以往引以為傲的知識和技能在新的場景和環境之下不再work,還有很多新的知識和技能需要去攻克,會進入到一種對未來恐慌的狀態。害怕轉變的人往往持有一種“固定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只擅長做原來那塊的事情,對新鮮事物和知識抱有抗拒心理,甚至認為自己學不會也學不好。
孰不知面對陌生的領域,每個人的狀況都差不多,最開始基本是處于一種茫然的狀態;然而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并不會產生焦慮和恐懼,通常會主動去了解這些陌生的東西,認為所有的技能都是能夠學會的,重要的是學習能力而不是當前自己會不會。
就以我剛去互聯網甲方(哈啰出行)做的一個項目為例,當時的哈啰正準備進入兩輪電動車領域,給這個極其傳統的行業帶來一些互聯網的賦能。因為互聯網公司做一個新的業務,都是要先選擇一個小的市場做模式的探索,等把模式跑通之后再復制到全國,這樣可以避免前期盲目的投入,并且一旦模式跑通就可以快速鋪開。
哈啰當時嘗試了新零售和租電動車兩種業務邏輯,選擇山東的東營作為模式探索的試點城市;開城的時候定下了兩個目標“引爆全城+售車轉化”,而我是作為該項目在市場端的負責人,決定海陸空的打法同步上陣。
線下方面,選擇在東營人氣最旺的萬達廣場搞一場開城活動,邀請了當地交通局的領導、當地官媒、本地KOL過來造勢,現場還有騎行挑戰、街舞、尋寶等互動活動,同時在萬達廣場附近鋪滿了哈啰的電動車,整個看上去氣勢磅礴。而在線上方面資源投入力度更大,哈啰App資源、私域運營資源、社交媒體話題、信息流廣告投放等都沒有落下。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讓我挫敗感十足,兩天的開城活動只賣出了一輛車,可謂是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業績掛零蛋。不過通過這次的經歷卻讓我認識到了做廣告傳播和做市場營銷的差別,以前在乙方的時候,只需要把廣告傳播這一個環節做好就能交差,那時候認為自己無所不能;然而真正到市場上打硬戰才發現,做市場營銷面對的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不僅要做好廣告傳播這一環,產品的質量、價格的制定、渠道的選取、轉化的場景、流量的運營等每一個環節都要把控好,對能力模型的要求高上一個等級。
面對這樣一次失敗的經歷,我在意識到自身能力不夠全面的同時,并沒有產生消極和退縮的想法;而是開始主動去學習運營、業務等方面的營銷知識和技能,開始站在更高的視角看待市場營銷這件事情,努力讓自己變成了一個能拿到實際業務結果的營銷人;因為在我的觀念里,沒有什么知識是學不會的,沒有什么技能是不能通過努力修煉出來的。
“主動擁抱變化”和“培養成長型思維”就是我想說的兩件事,是故事更是觀點,希望能對各位有所啟發!
記錄每一個在場故事
2023數英獎,以“在場”為主題,匯聚了百個行業人物的在場故事,真實鮮活,耐人尋味,歡迎前往活動專題頁查看更多故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