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賴祐萱,來源:人物 在不到1小時的采訪時間里,深澤直人的眼睛放了兩次光。 是因為談起了他在日本家中的收藏,一些中國宋朝瓷器和石獅子的工藝品。工藝品都是他從北京、香港、臺灣的古玩市場淘來的。石獅子是在北京古玩店發現的,一口氣買下了好幾個。 「那樣便宜的價格應該是贗品吧,不過真的非常可愛」,隨即,他又連說了三聲「真的是好可愛啊」。深澤直人在空氣中飛快地比劃著石獅子的高度、大小。
「有石頭的,有木頭的。尤其是石頭做的小石獅子,看起來雕刻技術真的很粗劣呢,根本算不得精細,但是你會被它可愛生動的模樣吸引。這大概就是『庸俗』的魅力吧。」
說罷,他恢復了往常的狀態,眼瞼低垂,嘴角略微向下,雙手交叉放在胸前,若有所思。此刻,他又回到那個「日本當代設計巨匠」的身份里。
深澤直人,日本多摩美術大學教授,MUJI設計主顧問,±0品牌創始人,為蘋果、三宅一生、東芝、日立設計過產品,獲過美國 IDEA 金獎、德國 IF 金獎、紅點設計獎等五十多項世界頂級設計大獎。
「Without Thought(無意識)」是深澤直人最著名的設計理念。
所謂「無意識」,就是一個人下意識中做出的動作和行為。他認為,這才是符合人最自然的欲望,透露最直接的需求,這些瞬間是設計師應該捕獲到并予以實現的,「把無意識的行為轉化為可見之物」。
深澤直人為日立設計過「無意識電梯」,他發現一般人乘坐電梯喜歡依靠角落,他把電梯四角設計成沒有棱角的圓弧形,并在四周都安裝扶手,為乘客的直覺行為提供一種安全感。
深澤直人設計的「無意識電梯」
圖/網絡
他也為MUJI設計過「無意識壁掛式CD機」,鑲嵌在墻上的CD播放器借用了日本廚房里通風扇的外形,細長的拉繩是開關,即使沒有看過說明書,你都會明白下意識拉動長繩,啟動機器,音樂隨之而來。英國產品設計師薩姆·赫奇也購買了這款 CD 播放器,他告訴深澤直人,自己找到了放置它最完美的地方。
「所以,你覺得會是什么地方呢?」深澤直人問。
「在廚房里,通風扇所在的地方」薩姆·赫奇回答。兩個設計師都哈哈大笑起來。
深澤直人設計的「無意識壁掛式CD機」
圖/網絡
長柄雨傘上的凹槽可以承載購物袋;順手往臺燈托盤放入鑰匙,就可以點亮燈光;帶紙簍的打印機,不滿意的成品直接丟棄在下方。
這都是深澤直人的「無意識設計」,是他為人們提供的一個「無需思考、不用多想」的生活空間。
深澤直人認為經過刻意安排的設計容易產生違和感。
設計與時尚不同,時尚有時候是需要制造違和感,提供給消費者感官刺激。設計雖然也是一種潮流趨勢,但它不應該制造違和感。
深澤直人警惕這種「違和感」,他想要使用者在看到設計時,會發出「啊,這就是我想要的」感嘆的產品。
捕捉這種無意識的瞬間,是需要有意識地觀察。
深澤直人稱自己是一個很會觀察,很會「讀空氣的人」。「讀空氣」在日語里寫作「空気を読む」,是一種社會文化,實際上就是懂得察言觀色,體察周遭的氛圍環境,體察對方的情緒。
察言觀色是一件非常體貼非常美的事情。
對方即使什么都不說,心里也有想要傳達的東西,這需要你去觀察,去推測。體察對方情緒,才會知道對方需要什么。
設計師不就是做這樣的工作嗎?
設計產品不是為了表達設計師自己的想法,而是考慮對方的心情、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設計。
17歲的深澤直人還沒發覺自己擁有這樣的「感知力」。
在他的認知世界里,設計師還只是藝術家或雕刻家的意思。彼時的他在老家山梨縣一所技術高中學習電氣課程,畢業后接管父親的電力公司,是他和父母之間沒有說出口的協議。由于在高二時他提前通過了畢業資格考試,高三整年幾乎都浸泡在圖書館。在那里他遇到了人生的 「重大意外」,在一本叫《螢雪時代》的雜志上,他看到了「工業設計師」這幾個字。
「工業設計師,是通過制作產品給予他人幸福,實現夢想的職業」,雜志上這樣寫道。「設計原來是這樣!」從未受過設計知識浸染的深澤直人當場決定,要成為一個設計師。
深澤直人向父母宣稱來年要考取東京的藝術學校成為一名設計師,父母聽到這個決定有些驚訝,并認為他不會成功,期盼深澤直人考學失敗之后歸來繼承家業。「父母以為我會回來,但我沒有回去。并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回頭。」很快,深澤直人考入了多摩美術大學產品設計專業,走上了設計道路。
1980年代正是日本工業設計最蓬勃興盛的時代,設計是日本工業產品發展的強大支撐。
「對設計師來說,那是一個完全不需要擔心就業的環境。」大家都希望在大公司里找到一份好工作,深澤直人也這樣想過,但他似乎更愿意嘗試一些「不那么受歡迎」的行業。拋開當時最人氣的汽車和家電,他選擇了成為一名手表設計師。
畢業后,他進入了日本知名制表公司「SEIKO精工」,研發部門發現他的繪畫才能,讓他擔任了很多設計工作,并且除了手表之外,還嘗試做一些投影儀、打印機的新項目。
在SEIKO工作9年后,他離開日本前往美國,加入了一個只有15人的設計團隊「ID two」,這是世界知名設計公司IDEO前身。
深澤直人打造的「TWELVE」別注版手表
圖/網絡
七年的留美時光沒有讓深澤直人走向西方設計之路,他認為自己依舊被東方文化所牽引。
「那是極具歷史感的文化,留有余白的文化,對食物和自然懷抱敬意,有著謙虛姿態的文明。東方美學在某些時刻印證了他的設計理念。去年,他在參觀杭州中國美術學院途中,撿到了兩塊青磚,一小片瓦磚,他用白色塑料紙悉心包起,帶回日本。
幾個月后,他和淘寶心選合作設計了一組名為「生活分子」的產品。
鬧鐘、紙巾盒、保溫杯、計算器。產品外形不是圓形就是四角方形,規規整整,顏色選用了深澤直人不常使用的墨黑色,他并不認為這是某種突破或改變。
黑色給人的印象很強烈,但終究是種簡單的顏色。
人們目光在被黑色吸引的時候,還會不禁說,「哇,這個東西這樣簡單」。
還是我一貫的想法,Simple is best,Less is more.
深澤直人和他設計的「生活分子」系列
圖/受訪者提供;點擊此處查看案例詳情
深澤直人不同意他是從中國青磚中汲取靈感的說法,他稱只是設計想法和那塊青磚「正好偶遇」。
一塊一塊的青磚組成了一面瓦墻,成為了城市里無處不在,又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設計的這些小物也像是生活里微小而不可或缺的分子元素,組成了我們的世界。
「生活分子」的理念還是歸溯于最初的「無意識理念」,所有的設計要做到滿足使用者,而非改變使用者。
「生活分子」也是一樣,「這些產品與其說是給生活帶來改變,不如說是它們像細胞一樣融入我們的生活,本身就是環境中的一個分子。」深澤直人說。
為了研究這些生活細胞,深澤直人需要收集很多細節。
他常常會觀察別人喝水時的吞咽動作,在街上拿著傘走路的姿勢,嘴上說no內心想說yes的人面部肌肉的輕微抖動。還有很多人關冰箱最后一層抽屜時,喜歡用腳而懶得用手的習慣。他設計過MUJI冰箱的抽屜手柄,會特意做得很細很薄,看起來是根彎曲的金屬絲,當人們眼睛識別到金屬絲手柄之前,就會下意識握住,并關上它。
他擁有了無數人的「無意識瞬間」,這些無意識的習慣和行為在大腦里運轉加工,最終成為他設計的雛形。
「分子」是持久的,擁有長久生命力的。
在他眼里,一直在變化更替的電子產品是「短暫」的,桌椅、杯子、床具是「長久」的。深澤直人指了指桌上的咖啡杯,
你看,這個杯子就可以讓人感到幸福。因為它是恒久的,是最普通的,是人人都可以擁有的。
設計師,就是要不斷地為人們提供這種最長久的幸福。
作為設計師,深澤直人是幸運的,他天生擁有豐富感知力和體察力。
回憶30多年的設計生涯,他說自己幾乎沒有遭遇過煩惱和困擾,也沒有做出過什么令自己感到遺憾和失敗的東西。「我恐怕連『嗯……』」深澤直人一邊說,一邊雙手交叉至胸前,緊皺眉頭。「像這樣的時刻都沒有吧。」
不是所有人都是深澤直人,設計師總是會遇到靈感枯竭和失敗的過程。
深澤直人強調,年輕設計師想要做出好的設計,一定要學會「體驗」,不論經歷好壞,豐富的經歷才會讓設計成長,打磨得光鮮亮麗。
幾年前,深澤直人參加過日本一檔兒童電視節目《啊!設計》。
這個節目邀請了日本赫赫有名的設計大師們,教授孩子們如何發現設計之美,理解設計之魂。
深澤直人是第一集的嘉賓,他喜歡通過這樣的節目告訴孩子們如何學會「體驗」和「體察」。
生活在山間茶園的鄉下孩子,每天都看著非常美麗的大自然卻無法發現魅力,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不是要用我們成人的概念去灌輸孩子,而是要告訴他們要去「體驗」生活。
《啊!設計》第一集嘉賓深澤直人
圖/網絡
這么多年來,深澤直人一直在做和「家」緊密相關的設計,小到茶包電飯鍋,大到桌椅沙發,他用設計解答一個理想的家應該擁有哪些物件,才可以充滿幸福感。
如果把他的設計產品堆砌起來,完全可以組成一個家的全部。
2015年,深澤直人在接受日本媒體采訪時說過,他對房屋很感興趣,甚至想過創造一個家,把所有東西都放進去。
采訪的最后,他向記者描述起自己的「理想的家」:舒暢愜意、整潔干凈、有些溫暖,被綠色環繞覆蓋著,窗戶的形狀也要很好看。在臥室感到松快、進入廚房覺得幸福。不要太大。沒有多余的東西但足夠豐富。被自己喜歡的東西所包圍。人們看到都會想來做客的地方。
「喜歡的東西?比如那些小石獅子哪,1只、2只、3只……」深澤直人眼睛又亮了,他認真地掰了掰手指,開心地抬起頭,「我足足擁有10只呢!」。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人物(ID: renwumag1980)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