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線下動銷里的品牌,如何改變傳統貨架思維?
今年到現在,已經有好幾個品牌向我透露:2023 真的太難了。
但我想說,你們有沒有看到,渠道商比品牌更接近消費者,他們更難。第一批感受到消費環境變化的,一定是渠道商。
03 年的 SARS 曾經讓電商淘寶一度崛起,而這幾年的疫情不僅改變了電商,催火了抖紅快B,其實也在悄然間,開始改變線下商超的格局。
過去,線下的邏輯就是貨架,大家要買平時常用的東西,就去商超買、去大賣場買。電商雖然快,但是速度上還是有限制,再快也要 1-2 天。疫情之后,消費者習慣發生了改變,最明顯的就是,數字化驅動的 O2O 到家服務火了。
我其實一直相信,數字化的核心本質是以人為本。原來的中國市場是“從無到有”,在這過程中,消費的本質是物以類聚,是貨架邏輯。但目前,消費格局到了“從有到優”,消費的核心變為人以類聚,這就是為什么抖紅這類平臺,要么是圍繞興趣,要么是圍繞場景。
那么以人為本的趨勢下,線下貨架會發生什么改變呢?
可以看到的是,疫情后,線下貨架新零售化的浪潮蓄勢待發,單一的貨架思路已經不夠撐起品牌線下動銷,“人-貨-場”邏輯也要跟著變。
率先順應和引領這個趨勢的,是沃爾瑪。
這幾周我有幸,密集地訪談了沃爾瑪中國的幾個超大集團合作伙伴雀巢、伊利、立白的 C-level,我大嘆牛逼,因為他們讓我看到了線下大賣場新零售和品牌合作的未來新格局。
過去我認為線下大賣場的核心就是促進動銷。但是未來,大賣場將變成一個體驗場,一個不只是促進銷售,也能促進品牌創新和體驗的場域。而原來的銷售動銷,將由數字化手段促進更高的效率。
這一篇,如果你是搞線下商超的,或者你的品牌經常和線下經銷商、商超合作,都值得來看一看。
接下來,我想分三塊來說:
1、疫情后,傳統的線下貨架邏輯發生了什么變化?
2、為什么說線下貨架也能做人群生意?
3、除了場景和人群,渠道還能怎么賦能品牌新零售?
01
線下商超變成了體驗場,而交易有了新「近場」
疫情之后,我觀察到幾個典型的消費路徑變化。
原先,很多人選擇到店消費,是看中這種形式的“快”,即買即用。但現在,線上同城可以覆蓋 3-5 公里范圍的需求,互聯網電商(天貓京東等)也能覆蓋不是特別急的需求。
線下貨架生意被分成了三個場景:現場(原來的線下門店)、遠場(就是電商)、和近場(京東到家、沃爾瑪到家業務)。
什么是近場?行話也有叫到家服務、O2O,社區電商、京東到家、沃爾瑪到家都屬于近場電商。大白話講,就是你回家路上,通過沃爾瑪到家服務直接買個菜、買個飲料、買個日用品,你到家它也到了,都不用直接去超市。
題外話,在這種情況下,公司不能只是把業務分成線下和電商兩個渠道的業務,而要開始以“人”的維度重新衡量全渠道經營(Omnichannel)了。所以這兩年,你會發現“新零售總經理”越來越多了……
話再說回來,在這個線下貨架格局重新劃分后,電商(遠場)不夠快,線下門店(現場)的“快”也不是唯一優勢,反而近場(到家服務,O2O)的份額越來越多。
我看到,沃爾瑪作為一家國際零售企業,很早就關注到了這個全渠道經營的數字化趨勢,它在 2018 年就開始發展它的線上到家服務,疫情后,這個業務徹底迸發了。沃爾瑪中國現在的業務里,到家服務已經占到了整體業務中相當一部分體量。
那么這個線下場不就沒人去了嗎?是不是意味著,門店不再有優勢了呢?當然不是。沃爾瑪把現場(門店等)轉型成了一個體驗場和服務場。
口罩摘了之后,消費者都非常渴望面對面的接觸和體驗,到大賣場反而喜歡慢慢逛。換句話說,原本從商家視角出發的貨架邏輯,變成了消費者視角的體驗邏輯。
你一定會問,如果線下商超變成了體驗場,那交易效率不就降低了嗎?怎么在生意模型上跑通呢?
所以這里就要說到,如果線下變成體驗場,它必須要結合我說過的「人群戰略」的核心,遵循“人數*LTV*(1+NPS)”法則,需要拉長用戶的生命周期價值(LTV)和體驗好感,做高口碑(NPS)。
在這種情況下,品牌不能只把線下商超當做交易場,而是要共同在沃爾瑪里做體驗型的活動。這樣一來,消費者來逛沃爾瑪大賣場,不但可以看到豐富的產品供給,進行一站式購齊,還可以享受到沃爾瑪線下帶頭打造的差異化用戶體驗。
比如伊利集團副總裁郭云龍談到,伊利本身就在持續性探索如何有效保證消費者體驗,這和沃爾瑪的理念不謀而合。近年來,伊利和沃爾瑪共創了很多消費者體驗項目,涵蓋時下各大熱點,如低碳、環保、有機生活等。營銷活動的目的不單是想提升銷售產出,更希望消費者在購物的同時可以和品牌、和大賣場進行情感交流,收獲情緒價值,實打實地體會到在商超購物的樂趣。
伊利x沃爾瑪大賣場關于環保、戶外超市等活動
這種聯動營銷探索并不局限在單個品牌,沃爾瑪還會根據應季營銷主題,以渠道商的身份牽頭,和多個品牌共同推出限定快閃活動,讓渠道和品牌、品牌和品牌之間相互賦能。
今年春季,沃爾瑪聯手伊利安慕希品牌、聯動數 10 個頭部品類品牌商,共創了“沃爾瑪 x 安慕希美食節春日好物季”,將沃爾瑪大賣場搬到了北京延慶,打造了沃爾瑪第一家“戶外超市”,用戶在大自然中逛超市,體會露營好玩更好吃。活動期間,安慕希產品線實現了雙位數成長。
沃爾瑪以線下門店為主陣地,聯合品牌帶來更具沉浸式的互動體驗,提供了視覺、聽覺、味覺、觸覺以及嗅覺等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既做高了口碑,也是增加消費者粘性、帶動復購很好的方式,最終,整個交易效率會得到提升。
而圍繞線下門店展開多場景的全渠道覆蓋,在全天候時間段,任何消費個體、群體也就能找到合適的方式,匹配到他們需要的產品。
02
線下貨架生意也變成“人以群分”
在前面一部分,我帶大家用新場景去重新解讀貨架,其實線下新零售再怎么尋求轉型,最終還是要去關注消費者是誰,他們的需求是什么,也就是刀法常說的“以人為本”。
沃爾瑪也很早看到了消費者畫像的變化。其中一個變化是,疫情后的大賣場吸引了很多以家庭為單位的年輕群體。包括我在內,身邊很多人有時會把逛沃爾瑪當成家庭成員增進情感的一種形式。
新零售人群發生變化,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呢?
沃爾瑪的思路很清晰:從供應鏈的角度去優化貨盤,在全渠道終端提升貨品和人群的匹配度,最終提升銷售效率。
比如,在線下門店和線上 O2O 櫥窗的貨盤上,沃爾瑪會有針對性地引導零食、家清等等品類商家,告訴他們,哪些渠道適合提供什么樣的產品線、什么樣的產品規格。
再比如,今年年初開始,沃爾瑪 O2O 業務線推出了推廣小助手,借力團長,通過沃爾瑪和品牌供應鏈精選產品,由團長進行推廣,以數字化精細化運營,提高產品動銷效率。
雀巢有一款糖律配方奶粉,原本是面向糖尿病顧慮的中老年顧客、幫助控制血糖代謝水平。而相比單一的門店銷售,社群團長會更了解精準人群在哪里,于是品牌聯合沃爾瑪小助手,利用沃爾瑪線上社群資源進行了精細化運營。
最終銷售數據也證實,這種運營效果遠遠優于到店。
雀巢大中華區資深副總裁、全渠道流通食品零售及電子商務負責人李文說,目前,雀巢全產品線在沃爾瑪 O2O 生意,超過這個品牌在沃爾瑪全部生意的 50%。事實上,雀巢 O2O 借力沃爾瑪渠道取得了高于品牌全域的發展,達到雙位數增長。
更進一步來說,其實現在的沃爾瑪大賣場線下門店,已經超越了原本的購物場景,也不僅僅是聚焦圈層的精細化運營了,而是以渠道終端為核心,面向更廣泛的目標消費者,傳遞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舉個簡單的例子。
立白科技集團第一副總裁陳展雄說,現在,年輕的消費者購買洗衣液,除了功能,他們更希望通過產品體驗讓生活愉悅。
于是,沃爾瑪渠道聯動品牌,以場景結合人群的創新營銷方式,讓目標用戶(年輕人群)有機會透過一款產品看到一種生活態度,更有動力去完整地了解一個品牌。
具體是怎么做的呢?借助線下門店可以放大香氛的力量,立白科技集團推出“立白大師香氛”奇遇藍風鈴洗衣液,在沃爾瑪 88 購物節首發上市,以沃爾瑪門店主打愉悅的嗅覺體驗,并且在線下設有試洗活動,為消費者呈現更愉悅的香水級衣物洗護體驗。
立白“大師香氛”x沃爾瑪門店推廣圖
總的來看,在上游,沃爾瑪和品牌從供應鏈梳理做起,重新分配資源、打磨產品、優化貨盤;在下游,沃爾瑪積極擁抱市場變化,更新門店裝修設計、聯名品牌造節、進一步提供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及服務……不斷地推動線下消費回歸到“人”本身。
03
除了場景和人群,渠道還能怎么賦能品牌新零售?
新零售轉型,不是說入駐幾個新渠道、開通幾個社群就能完成的。在真正的轉型中,我認為作為零售渠道商的沃爾瑪,它還做到了以下三點:
1、幫助品牌順應消費變革,打造更強的組織力
最近三年,沃爾瑪大賣場對內加速數字化轉型,提高組織效率,對外圍繞商品力打造和全渠道營銷,取得了連續 5 個季度的市場份額增長,還與供應商建立了良好的零供關系。
沃爾瑪作為渠道先行,提前幫品牌探了探路,提供一手的市場訊息,給品牌指明方向,同時還用豐富的市場經驗、資源和強大的組織力,影響合作方品牌,推進品牌團隊成長。
說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早在疫情前,立白就看到了到家 O2O 業務的潛力,希望能快速把這塊業務做起來。這期間,沃爾瑪給到了很多支持,比如不定期和科技集團同步 O2O 渠道數據,讓品牌及時掌握市場變化,圍繞大小節點,品牌選品、雙方出團隊,一起制定策劃方案,完成了數個優質營銷活動。雙方在不斷合作中相互支持,立白的到家業務也在一次次實踐中更加完善,可以說實現了品牌和渠道的共贏。
2、合作品牌優化線上線下資源,形成全渠道聯動
有很多零售商,他們做久了線下或者線上會有個慣性,不太愿意改變對渠道資源的固定投入。但沃爾瑪不一樣,疫情后,它根據客流變化,不但調整了對線上的投資,同時也對線下資源做了優化。
并且,沃爾瑪摸索出的轉型和創新經驗,能夠順暢地和品牌方進行適配,實現資源共享。
比如說,沃爾瑪開通門店小程序/社群二維碼引流,既不丟失線下門店的一貫優勢,又可以把線下資源帶到線上。這樣,品牌可以在沃爾瑪的公私域流量中打通朋友圈、社群和社交媒體大V 進行推廣,實現全方位覆蓋營銷。
品牌通過沃爾瑪自有渠道進行推廣
伊利的郭總提到,對伊利來說,沃爾瑪的賦能不只是在全域營銷,其實,沃爾瑪的全渠道策略也給伊利在零售業戰略探索上樹立了樣板,讓品牌省下了很多不必要的試錯成本,也在資源配置的效率上得到了優化。
3、以渠道勢能傳遞生活方式,賦能品牌力的建設
從某種角度來看,沃爾瑪既是渠道,也是一個具有勢能的品牌。
比如沃爾瑪每年夏天都會舉辦一個“沃爾瑪 88 購物節”,看起來就有點像品牌的雙十一。
今年,沃爾瑪 88 購物節合作了京東到家,以“好物新奇,好價心儀”為主題。除了在機制上低至滿 99 減 40 起、給用戶提供優惠的產品和服務之外,沃爾瑪也做了一些應季以及新奇特產品組合,包括啤酒預調酒專場、休閑零食專場等,綜合多個品牌的爆品進行聯合推廣。
繼沃爾瑪 88 購物節之后,立白科技集團打造了專屬主題品牌日“立白 9 月 9 感恩歡購節”,與沃爾瑪伙伴通力合作,實現共贏,活動也通過沃爾瑪全渠道終端觸達用戶,以價格、產品、內容、服務的組合,打開消費者愿意買、多多買、搶著買的良好局面,讓大家覺得立白是有溫度的品牌。
當然,還有更直接的方式,將沃爾瑪的勢能疊加在品牌之上。
李文透露,雀巢未來不只是長期建立品牌會員,而以沃爾瑪全域營銷服務為基礎,讓品牌會員變成家庭會員,進一步讓雀巢產品成為消費者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
都說傳統品牌“大象轉身”會遇到很多挑戰,在品牌新零售轉型路上,與其說沃爾瑪是一個渠道,不如說它是一個擁有全渠道觸點的“品牌”,有了它的信任背書和渠道賦能,不光是大品牌、大集團更加放心,消費者也更容易接受品牌服務的優化升級。
04
總結
立白科技集團第一副總裁陳展雄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如今,消費者不是產品不夠,而是選擇太多。
很多傳統品牌一直深陷在“大通貨”的牛角尖里出不來,總想著通過低價促銷去做動銷。
作為最具代表性的零售渠道,沃爾瑪沒有把自己局限在線下,也沒有困在“大賣場”這個定義當中,而是幫助品牌把做生意的銷售視角,轉變到“以人為本”的用戶體驗視角,為消費者帶來新的消費及生活方式。這是它一直能抓住零售市場轉型機遇的原因。
說實話,我對沃爾瑪充滿了崇敬,它有很多做法,可以稱得上是傳統零售渠道轉新零售的創新模范。
沃爾瑪不僅向品牌分享觀測到市場數據和消費趨勢,還愿意用自身具備的渠道勢能,幫助品牌重新去塑造品牌,而品牌也能在煥然一新的沃爾瑪渠道,在傳遞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同時,強化品牌調性。
不管是面對 C端市場還是 B端合作方,沃爾瑪都在反復用行動去詮釋它的目標,“致力于成為中國最受信任的全渠道零售商”。
這正是大品牌、大集團們樂意長期合作沃爾瑪的原因,也值得各個經銷商、渠道商、平臺方等重新去思考對“人-貨-場”的認識,重構對商戶服務的整體規劃。
最后我想說,內卷和價格戰往往不會帶來健康可持續的消費市場。品牌與其“卷別人”,不如“卷自己”,與其孤軍奮戰,不如攜手渠道,把整體勢能放大,給消費者帶來堅定的信任感和持續的新鮮感。
作者 | 刀姐doris、楚晴
編輯 | 刀姐doris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