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倉“AI”的百度迎來收獲季?
今年以來,由AIGC引發的“行業旋風”持續席卷各行各業,給沉悶已久的互聯網賽道帶來了一股暖流。這場AI旋風對于重倉押注AI的玩家而言,更是如同“久旱逢甘霖”,終于迎來了“柳暗花明”的一天。
作為重倉押注AI賽道的頭部玩家,百度對于AI大模型到來的欣喜之情自是溢于言表,甚至到了“言必談AIGC”的地步,持續好轉的經營效益,也從側面凸顯了AI的價值。
持續強化經營效益
近日,百度發布了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第二季度,百度實現營收341億元,同比增長15%;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歸屬百度的凈利潤達到80億元,同比增長44%;營收和利潤均大幅增長,超出市場預期。
具體來看,百度的收入增長,既有來自于傳統在線營銷的收入,也來自于非營銷收入驅動。財報顯示,今年二季度百度核心的在線營銷收入為196億元,同比增長15%;非在線營銷收入為68億元,同比提升12%。在經營中,百度核心產生了約97億元凈現金流。其中有兩個業務值得重點關注:一是愛奇藝的整體盈利;二是智能云業務的盈利。
先看愛奇藝,自從去年宣布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之后,愛奇藝至今已經實現了多個季度的現金流和凈利潤為正。公開數據顯示,從2022Q4開始到2023Q2,愛奇藝已經實現了連續三個季度的凈利潤為正,且分別達到了3.04億元、6.18億元和3.65億元,基本維持了持續盈利的局面。
在凈利潤轉正的情況下,愛奇藝的運營現金流達到了8.86億元,實現了連續五個季度為正;自由現金流8.72億元,連續四個季度為正,有息負債總額大幅下降,逐漸走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除了會員業務持續穩健增長之外,其在線廣告服務營收也得到了強勁恢復,本季度愛奇藝的會員廣告業務,較上年同比增長25%。
再看智能云方面,Q2百度智能云實現了再次盈利,這意味著百度在云業務上,逐漸進入到了一個良性循環的階段。其中,Q2百度智能云簽約客戶數量持續增加,包括興業銀行、南網總調、漢得信息、金蝶、軟通動力等外部企業,都成了其智能云業務客戶。實際上,不只是智能云,百度的無人駕駛出租車蘿卜快跑,也實現了運營數據和營收的持續增長,AI商業化持續提速。
另外,AI大模型作為百度布局AI的重要方向,受到百度高層的著重強調,在財報中占據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AI大模型成全新抓手
作為百度AI的重要抓手,AI大模型在本次財報會上,得到了百度高層一致地肯定。從業務面來看,AI大模型正在對百度智能云以及搜索廣告、硬件等業務,產生深層次影響。
首先,百度搜索業務被AI大模型重構,百度用戶的點擊留存率較以往有了顯著改善。AI大模型的到來,使得搜索引擎與用戶的交互,變成了一種雙向互動關系,并且伴隨著AI大模型自身數據量的增長,其能夠提供的專業問答能力,越來越接近有經驗的人,這就從底層重構了用戶的交互體驗。
而百度也利用這一點,增加用戶留存率。百度CEO李彥宏在財報會上表示,“在接觸過加入文心一言功能的百度搜索服務后,用戶會問更多以前在平臺上很少被問到過的問題,并且會有多輪的對話和互動,這同傳統使用搜索服務的用戶行為有很大的不同。從點擊率上看,有明顯增長,再往后可以轉化為留存率。”
按照app應用留存率增加的一般規律來看,隨著應用留存的增加,百度主APP的廣告價值也會得到提升,這對于百度長期的商業價值提升,顯然是一個明顯的利好。除了留存之外,百度旗下的百度文庫、貼吧等,也受到了AI大模型的影響,持續向“AI化”升級,比如百度推出了AI文檔助手等等,未來諸如此類的應用應該還會增多。
其次,百度的智能硬件得到了AI大模型的賦能,差異化優勢得到了加強。比如,百度基于自身AI大模型優勢推出的學習手機——小度青禾,就于今年5月份發布,其主打的優勢正式基于百度AI靈機大模型的差異化硬件優勢。具體來說,小度青禾在橫向層面功能更全,集合了“手機+詞典筆+翻譯機+聽力寶+單詞卡”的核心功能;縱向來看,度青禾能夠答疑,能講題,能陪練口語,還能逐句批改中英文作文,基本涵蓋了青少年課外自主學習的基礎需求。不論是那個方面,都對于當下的學習機市場,都是一個差異化的品類存在。
最后,是全面賦能智能云業務,拉動云服務的持續增長。正如此前李彥宏所言,隨著大模型的持續發展,MaaS(模型即服務)會成為客戶選擇云廠商的重要考量,這在百度的財報中也可以得到體現。比如,百度與金蝶等行業客戶的合作,就有很多是關于推動行業大模型落地的合作,如百度與金蝶合作推出的“金蝶云.蒼穹GPT”等等,可見大模型已經開始幫助其拓展外部業務了。
智能駕駛雙輪驅動
在大模型之外,隨著百度二季度各項經營指標的持續好轉,百度在Robotaxi 業務方面的進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與此同時,百度與吉利合作造車的消息也有了最新進展,顯然百度在智能駕駛商業化方面的“雙輪驅動”戰略,正在逐漸成形。
據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第二季度,百度的L4自動駕駛業務表現同樣亮眼,乘車服務訂單量突破七十萬次,同比增長近1.5倍。根據百度披露出來的數據來看,蘿卜快跑的無人駕駛預定量,已經從2022Q1時期的19.6萬次,上升到了2023Q2的71.4萬次,擴張速度明顯。
另外,在日前工信部公布的新車中,百度與吉利合作的極越01正式走向臺前,宣布了百度“造車”進入全新階段。這也預示著百度的智能駕駛商業化,正在進一步提速。
一方面,隨著蘿卜快跑運營區域的擴大和車隊規模的增加,以及運營效率的提升,百度的單車每公里成本持續降低。據目前公開的數據顯示,百度旗下蘿卜快跑的運營區域,已經涵蓋了武漢、重慶、北京和深圳四個城市。今年7月,百度又拿下了上海浦東新區發放的首批牌照,允許在不同區域公開道路展開無人駕駛測試,當前這種進度還在進一步擴大,有望拓展至更多城市場景之中。Robotaxi 服務總量和運營效率顯著提升,充分說明了自動駕駛商業化平衡未來可期。
另一方面,通過深度參與汽車硬件制造,加速推動百度的智能駕駛商業化落地。眾所周知,智能駕駛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之所以遲遲難以落地,原因就在于自動駕駛的路測數據太大、周期太長,面臨巨大的研發投入和現金流壓力,但至今為止尚且沒有完全解決汽車出行的安全問題(如谷歌旗下的Waymo、通用汽車旗下的Cruise,至今仍沒有大規模放開業務運營)。
相比之下,通過軟硬件一體方式推動智能駕駛進化的特斯拉,則已經從當初的輔助駕駛模式進化到了“智駕模式”,并實現了商業化運營。顯然,對于百度來說,在仿效谷歌的同時,依托硬件軟件協同推動智能駕駛商業化,實現“軟件賺錢”對其有更大的誘惑力。
從百度旗下集度汽車多次密集工商變更的情況來看,百度與吉利在“造車”方面的博弈,暫時告一段落。從百度整個智能駕駛整體戰略來看,極越01的推出以及百度Robotaxi 服務的擴大,都說明百度智能駕駛在商業化方面雙輪驅動的局面,正在逐漸成形。
百度AI“收獲”的季節到了?
從目前種種情況來看,當前百度對于AI的投入,正在逐漸進入商業化的后期階段。那么,百度AI“收獲”的季度到了嗎?還需要從多方面分析。
首先,從AI大模型方面來看,百度的大模型與云服務技術結合正在打開商業化空間。從財報等公開資料來看,百度當前的AI大模型正在多點開花,對百度AI產品形成全方位加持,這預示著百度AI大模型方面的商業化空間正在徐徐打開。
不過,由于目前百度尚未公布百度搜索等傳統業務,在引入AI大模型之后與之前的數據變動情況,外界也很難判斷其AI大模型帶來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以及能否持續。畢竟,在目前公開的大模型中,以ChatGPT為代表的核心大模型活躍用戶以及檢索量等,已經較3月初下降了很多,顯然其對用戶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國內的AI大模型或許也將面臨這種境況。
相比之下,已經實現盈利的智能云業務有望延續目前態勢。財報顯示目前百度的智能云業務,已經實現了連續兩個季度持續盈利了,這意味著在經過了漫長時間的投入期之后,百度智能云的商業化正在逐漸步入正軌,后續有望延續盈利態勢,或將成為百度AI最早實現成功商業化的領域。
其次,在智能駕駛與智能硬件領域,百度的AI商業化仍然任重道遠。在智能駕駛領域,雖然目前Robotaxi服務已經啟動,但其目前運營規模還不夠大而且還很受限,百度的汽車剛剛出來,在“很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其銷量如何還很難說,商業化能否快速擴大也需要時間驗證。就智能硬件來看,當前業內競爭也很激烈,其AI大模型加持的產品能否殺出來也需要看后續市場表現。
總體來看,百度的AI業務發展到今天,已經熬過了“最艱難”階段,目前AI商業化已經呈現可喜勢頭,但其距離全面“豐收”仍然還有距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