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廠商的螺旋蝶變:瞄準蘋果,做回自己
【潮汐商業評論/文】
“要不是我提前預定了,現在指不定在哪排隊呢。”已經拿到心心念念的華為Mate 60 Pro,Andy興奮道。
用Andy的話來說,“這款手機意義‘特殊’”。
8月29日,華為宣布發售Mate 60系列手機,標志著中國第一臺搭載全自研SOC芯片的手機正式亮相。這也意味著華為3年的致暗蟄伏,已迎來曙光,突破了芯片“卡脖子”,成功完成7nm芯片量產。
截至9月1日,華為Mate 60 Pro線上、線下雙渠道銷量總計約80萬臺,創下華為手機多項歷史新紀錄。
Counterpoint分析師Ivan Lam稱,如果供應不出問題,Mate 60 Pro的銷量至少會超過700萬臺,超過上一代Mate產品。
然而華為的期望并不止于此。有媒體報道稱,供應鏈方面,華為Mate 60 Pro已加單至1500萬-1700萬臺。
無論是消費市場,還是國產手機行業,搭載著全自研芯片的華為Mate 60系列無疑給低迷已久的手機市場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期許。
01 需求向下,成本向上,手機廠商被迫“卷”向高端
“消費電子行業競爭極其激烈,只有做高端,才能倒逼我們在技術上尋求突破,贏得未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這是前不久,雷軍在年度公開演講中提到的一句話,堅定之余也夾雜著幾絲無奈。
近幾年,手機廠商們的日子不太好過。隨著智能手機不斷迭代升級,基礎需求被極大滿足之后,消費者換機周期也越來越長。手機市場早已進入存量時代,甚至出貨量已長期處于下滑態勢。
據IDC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1.3億臺,同比下降7.4%。整個618年中大促期間,在手機廠商和電商平臺雙重優惠補貼且力度較大的情況下,智能手機銷售同比下降幅度仍然超過了5%。
其中,國產手機盡管在手機市場上占據著較高的市場份額,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只能依靠提升銷量來獲取利潤,且無法大幅提高利潤空間。一旦銷量下滑,不僅利潤難以保證,甚至可能還要面臨虧損,與占據高端市場的蘋果、三星相比,盈利能力相差甚遠。
Counterpoint Research指出,在嚴峻的市場消費形勢下,與低端客戶相比,富裕的消費者對宏觀經濟困難的免疫力更強。因此相較于占據中低端市場,高端市場的“抗打擊能力”則更強。
全球行業分析機構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相比2016年的峰值減少了41.5%,但銷售額只下降了11.7%。
過去的六年,盡管市場整體始終處于下降通道,但高端智能手機的銷量卻實現了逆勢成長,銷量從2017至2022期間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9.8%。
此外,“卷配置”的中心思想在國內手機行業已根深蒂固,但芯片、操作系統等行業“核心科技”并非在我們自己手中,國產手機大多都采用高通、聯發科等芯片,谷歌安卓系統,三星或鎂光的內存等,因此國產手機的制造相當依賴國外供應鏈,這也意味著不僅成本上升,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甚至還可能隨時面臨技術“卡脖子”的問題。
正如雷軍2023年度演講的那樣,要倒逼在技術上的突破,才能贏得未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高端化是小米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戰”。
消費需求向下,成本不斷向上的背景下,不僅僅是小米,“高端化”已經成了當下所有國內手機廠商在競爭圍城中突圍的關鍵,而“高端化”的背后,實際上已經打響了一場“技術戰”。
畢竟,沒有“核心技術”支撐,高端化如同“空中樓閣”。
02 高端化背后,如何構建“技術之網”?
在國內高端手機品牌里,華為曾是唯一一個與蘋果掰過腕的廠商。
IDC曾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國600美元以上價位段智能機市場份額,華為以44.1%的比例排名第一,蘋果以44%的份額緊隨其后,二者幾乎瓜分了高端手機市場份額。
但在華為“沉寂”之后,至今都沒有出現可以補位的手機廠商。
國內手機廠商們想要實現高端化,就必須摸著前人路徑過河,華為則是它們的重要參考。
眾所周知,華為躋身高端市場離不開其自主研發的麒麟芯片和鴻蒙系統。正是因為有了芯片設計能力,通過系統深層代碼不斷優化,來更好地平衡手機的性能和續航。當技術優勢有效地轉化為了產品的競爭力,華為就自然在高端市場的競爭中取得相對優勢。
國內手機廠商曾慣常的做法就是爭搶與“芯片巨頭”高通首發與合作的機會。但近幾年來,這個趨勢有了微妙的轉變。在走高端化這條道路上,“底層技術”的突破創新成了國產手機行業的關鍵詞。
“自研芯片”是底層技術突破的核心之一。在芯片上,國內手機廠商雖然無法像華為一樣直接“啃下”SOC芯片,但從邊緣切入,以“輔助芯片”來鞏固和強化其特定優勢。
例如,2021年3月,小米推出了自研的ISP專業影像芯片“澎湃C1”,小米的首款折疊屏手機MIX Fold就是用的該芯片配置。此后,小米還發布了自研電池管理芯片澎湃G1和自研充電芯片澎湃P1。
無獨有偶,2021年,VIVO在新發布的旗艦產品VIVO X70系列中同樣搭載了自研的ISP芯片V1。沿襲VIVO V1的脈絡,之后VIVO還相繼推出了V1+和V2等芯片產品;OPPO也推出了基于影像改進的NPU馬里亞納MariSilicon X和藍牙音頻SoC芯片馬里亞納MariSilicon Y。
榮耀雖尚未入局芯片產業,但也開始積極布局相關業務。在5月榮耀90系列的新品發布會上,榮耀CEO趙明對外表示,“我們既不盲目樂觀,也不妄自菲薄。是自研,還是選取第三方芯片,目的是要保持產品上最佳的競爭力。”
說到底,手機能留住消費者的關鍵在于“好用”,而在芯片的硬核支撐之下,“好用”的底層邏輯則在于操作系統的“流暢”運行。
A系列芯片與IOS系統的底層融合是蘋果的“核心競爭力”,也正是因為軟硬件協同發展,讓蘋果可以在高端手機市場里擁有著獨一份的優勢。華為的鴻蒙系統亦是如此。
如今,手機產品趨同化嚴重,短時間內,硬件是難以拉開較大差距的,而系統和軟件方面則相對“輕松”。在蘋果iOS和華為鴻蒙系統的成功影響下,國內手機廠商也刮起了“系統”潮。
去年,先有OPPO發布了智慧跨端系統潘塔納爾,后有榮耀官宣在第四季度將推出全場景MagicOS 7.0操作系統,均把跨端協同作為主打。
前者潘塔納爾被定位為“中間件”系統,作為跨系統和跨服務之間的橋梁,不改變自有的現在操作系統體系,也不會替換其他生態伙伴的操作系統體系。后者則跨終端、跨服務,目標在于把用戶“綁”在自己的生態里。
與此同時,近期在網絡上也有著“小米全端自研系統”的傳言。
在萬物互聯奔涌的當下,手機終端早已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接口。物聯網可以廣泛地連接各類設備、應用于各種場景,無論是車、家居、日常辦公等,一旦連接,則代表著手機生態擁有更大的可能性。
這也意味著,各大手機廠商想要獲得生態價值,操作系統這張“入場券”就成為了剛需。
國內手機廠商的高端化注定是一場持久戰,同時也是一個“由表及里”的發展過程。在過往,廠商們的高端化是卷分辨率、卷攝像頭、卷續航、卷內存、卷屏幕……卷一切消費者可以感知到的,但這些都只是“表象”。
當它們開始向“底層技術”探索并試圖改變時,國產手機行業的“里子”才開啟真正的“高端化之路”。
只有真正的技術才能夠真正地讓消費者為高端產品買單,從而國內手機廠商們才能有更多的資源去做更高端的技術,形成一個正向且良性地循環,正如蘋果已經做的那樣。
國內手機廠商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條路正確且堅定。
03 結語
2011年的8月,一款售價1999元搭載當時高端硬件配置的智能手機“橫空出世”,短時間內銷量就突破了100萬臺,標志著國內手機市場真正意義上進入了智能化時代。而這個品牌就是“小米”。
此后幾年,國內手機市場百花齊放,以華米OV為首的四大廠商,每每有新品發布,都會引發市場的熱烈討論。
十二年后,隨著華為國產自研芯片產品的售賣,國內的手機行業競爭也宣告進入比拼核心技術時代。而對于核心技術的投入,從商業角度來看,更像是一場充滿英雄主義的“豪賭”,用當下的“身家”來押注一場行業未來的“變革”。
翻開中國手機行業風云變幻的30多年歷史,從通話基本靠吼的1G功能機時代,到極速5G的智能機時代,從突破外資品牌圍城,到山寨泛濫,再到國產品牌的激烈內戰,甚至向全球進軍,沒有任何一個行業,能像手機行業這般充滿戲劇性。
“我知道這次華為新款手機的芯片,與行業最新技術還有些差距,但也是5G,速度飛快啊,重點是我覺得從使用體驗和情感來說,很滿足!”Andy開心地說道。
你看,商業就是這樣。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