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點火炬,地球謝謝你
1
最近杭州不是開亞運會了嘛,從9月8號火炬傳遞儀式起,每天我都能在新聞里刷到火炬又到哪哪兒了,誰誰誰正在傳火。
一開始我還會看看都是些什么人能得到邀請,再猜猜還有誰會去接力。
但后面我發現比起火炬手,亞運會場里的最終目標,那個要在開幕式上被點燃的主火炬反而更值得注意一點——
這次杭州亞運會用的主火炬,在循環內是可以做到零排放的。
過去所有大型體育賽事的火炬其實都很少考慮到環保問題,早期用的是固體鎂燃料就不說了,近現代用的也普遍是丙烷或者丙烷混合物這樣的含碳液體燃料,總之都是燒一路排放一路。
然而杭州亞運會這次點燃主火炬用的燃料,是通過CO2循環利用合成的零碳甲醇。
它的意義不僅僅是減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更在于“甲醇燃料頭一次出現在了亞運會這樣被全人類矚目的歷史性時刻”。
再強調一遍,這是第一次第一次第一次。
每場亞運會都得有很多火炬手,但不是每一場亞運會都能有新燃料登場。
上一次亞運會主火炬燃料發生大的變化,還要追溯到1972年第一次從固體燃料引入了液體燃料。
時隔半個世紀之后,亞運會的火炬里才又有了一個新面孔。
你感受一下這個含金量。
某種意義上,這確實是要入史冊的。
這么說吧,像奧運會、亞運會這種級別的賽事,因為規格太高了、太受矚目了,所以在流程上往往會盡量偏于保守,寧可一直按傳統模式走,也要避免犯錯。
不出錯,要比出彩更重要。
所以能被拿到這樣的舞臺上展示的新技術,本身就代表著無數次測試后的穩定性和強大的可靠性。
尤其是甲醇燃料這個東西,用途還不是單純點個火炬那么簡單。
它背后代表的,是一條潛力無窮的新能源發展路線。
甚至有一種預感,雖然今天我是因為看亞運會新聞才關注到火炬里的零碳甲醇燃料,但未來某一天當甲醇燃料成了主流,人們編篡教材回顧歷史的時候,這一屆亞運會反而會因為火炬里用了甲醇燃料而被重點提起。
當然了,如果真到了那一天,那為這次杭州亞運會上用到的所有零碳甲醇負責生產制備和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的吉利控股集團,大概也不會缺席歷史課本。
雖然這段時間大家看亞運會新聞的時候很少有提到吉利的,但我研究了一下,發現背后全是吉利的影子。
火炬塔是吉利參與建設的,主火炬的甲醇燃料是吉利產的,一路上也是由吉利遠程甲醇動力重卡運輸的,甚至連給這運輸車開道的都是沃爾沃警車。
我還搜了一下相關新聞,前段時間亞運會的第一百棒火炬手就是吉利汽車集團的CEO,護送火炬的是“亞運火炬傳遞保障用車”吉利銀河L7和亞運會官方指定用車吉利領克09,連接棒的都是位領克用戶。
吉利全家桶了屬于是。
2
吉利這家公司、以及吉利制備的甲醇燃料,能在亞運會上扮演如此多重要角色,影響最大的倒不是體育行業,而是新能源車。
其實這就和航天技術轉民用屬于降維打擊一樣,很多時候不得不在嚴苛環境下為一個極致困難的應用問題找到解決方案,對企業來說反而是一個增加技術儲備的契機。
過去從來沒有過在大型體育賽事主火炬里應用甲醇燃料的先例,吉利要先吃這個螃蟹,難不難?
肯定難。
但現在的結果是,吉利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你想想,這里面得攻克多少技術難點、完成多少技術突破?
關鍵是,這里面不能出錯,不然丟人丟大了。
光是公開新聞里能查到的甲醇技術就很多了,關鍵你還不知道吉利有哪些技術是沒暴露出來的,這些公開的或者沒公開的技術里又有哪些是能用在甲醇動力汽車上的。
舉個例子,想讓甲醇燃料滿足火炬點燃和長時間持續燃燒的要求,首先要做到萬無一失的安全無害。
但甲醇這東西本身是有低毒的,你裝在汽車油箱里還好,但主火炬上可是要有火焰露出來的。
怎么才能在燃燒過程中既讓火焰姿態飄逸穩定,又保證燃燒充分不讓未燃甲醇飄落?
為此吉利換了很多個方案,從先霧化后燃燒到后面的點火既燃,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未燃甲醇燃料的逃逸。
好,現在你看。
我連在點燃主火炬這么極限的狀態下都能保證甲醇燃料的絕對安全,以后誰還能用安全性這個點來質疑我的甲醇動力汽車?
再舉個例子,燃油車在電車面前一直以來都有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加油站的覆蓋度遠比充電樁要廣。
電車廠商都在玩兒命地鋪充電樁,吉利想推動甲醇動力汽車,也得鋪甲醇加注站。
而這一次吉利不得不在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下完成甲醇燃料在亞運場館內外的存儲、加注、轉運,就是對將來大規模鋪甲醇加注站的一次最好的預演。
亞運會要用的零碳甲醇不是一點點,而是很多很多;
而且也不是只有一天要用到,而是長期需要供應。
為了給亞運會建甲醇燃料保供系統,吉利專門設計了一套場外埋地罐加場內緩沖箱的方案,其中燃料管線采用雙層夾套管設計,所有甲醇儲存設備內部都填充了適用于甲醇燃料的阻隔防爆材料。
在確保使用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了甲醇燃料的量大管飽。
好,現在你再看。
我連亞運場館這種限制重重的地方都能又快又好又安全地把甲醇燃料供應上,以后你買了我的甲醇動力汽車,還怕以后加料沒地方么?
并且,甲醇加注和燃油加注都是一樣的快速,無非是加什么的問題,這效率從物理上就比電快一些。
吉利今天能服務好亞運場館,明天就能服務好千千萬萬的車。
毫不夸張地說,吉利帶著甲醇燃料上亞運這件事,對新能源行業的影響一定是被低估了的。
它產生的蝴蝶效應,遠比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更加深遠和巨大。
3
眾所周知,中國汽車產業彎道超車的機會在于新能源車。
油車我們確實晚起步太久太久,但在新能源車這個賽道大家都是剛起步。
但新能源,不是只有電。
應該說,新能源是相對于油的一個新燃料范圍。
新能源車更大的機遇,其實在于甲醇動力汽車。
很多人對新能源車的理解還停留在純電驅動或者油電混動,但所有滿足低排放高效率的能源其實都可以是新能源的一條技術路線。
過去主流概念上的新能源是電,雖然日本死磕氫死磕了很多年,但眼瞅著都磕變異了還是有很多技術問題突破不了,尤其是氫的儲存上,在可預見的未來恐怕都會很小眾。
但吉利能用甲醇燃料點燃亞運會主火炬,在這個過程中暴露出來的技術儲備和工程效率,本身就證明了甲醇燃料和甲醇動力汽車已經完成了各方面積累,足以進入到主流視野。
這個事件,很可能會成為吉利改變新能源車行業格局的一個重要契機。
關鍵是,甲醇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優越的汽車燃料。
電車環保,只是在開車的過程中不排放,實際上大家也不知道這個電是怎么生產出來的,水利發電風力發電當然好,但萬一是燒煤發電呢。
碳排放只是從你開車的時候轉移到了發電的時候,君子遠庖廚變成了君子遠排放。
而甲醇燃料就不一樣了,這東西不但燒起來清潔干凈,生產的時候甚至能固碳。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
每生產一噸吉利在點燃亞運火炬中用到的零碳甲醇,就可以消納1.375噸的CO2。
你可能要問了,這么牛叉的燃料為什么以前沒普及?
其實很簡單,過去技術不行。
就像最早的汽車其實也是電車,但電池和電機技術不行,所以后來居上的是更成熟的油車。
過去最限制甲醇產業的就是生產工藝不成熟,實驗室里的好東西多了去了,不能量產就都是白搭。
況且你再好用,如果生產起來太貴了也劃不來啊。
單論甲醇的生產制備工藝,吉利的技術儲備差不多算是賽亞人的級別。
而且吉利很早就把技術轉化成產品了,最新開發的全球首款醇電混動轎車搭載甲醇混合動力系統排放達到國六標準,百公里醇耗做到9.2L(注意,甲醇和汽油價格不同),折合每公里只需要花0.24元。
這個使用成本已經跟電車一個價了,而且電車還要玩命兒卷續航,電池能量密度低了開不遠,能量密度高了還要面臨風險。
但甲醇燃料加注起來比充電可快多了,也穩定多了。
你說電車也可以靠特高壓來快充啊,對,但且不說建這么多特高壓充電樁的成本,國家電網能不能扛得住也是個問題。
我自己也有電車,裝充電樁的時候,都是有限制的。
甲醇燃料的牛叉之處,就在于你要方便快捷安全的時候它有油的優點,你要環保便宜可持續的時候它又有電的好處。
如果說以前大家還擔心一下這東西畢竟有低毒,而且不知道上哪加甲醇,這次吉利在亞運會上的表現,就又徹底打消了這方面的顧慮。
從這個角度來說,吉利點的不只是亞運會的火炬,更是整個新能源行業的火炬。
4
這次亞運會是吉利展示甲醇技術積累的窗口和契機,但支撐吉利這么玩兒甲醇火炬的底氣,來自那個早在十八年前就開始押注甲醇產業的自己。
從2005年到現在,吉利為甲醇汽車吶喊了足足一十八年。
2005年,吉利第一次啟動對甲醇汽車的研發;
2013年,吉利選擇在山西晉中試運營自己的甲醇汽車,此后一直至2018年,又由工信部牽頭,在五省市(山西、上海、陜西、貴州、甘肅)組織開展了甲醇汽車試點運行工作,系統地驗證了甲醇汽車的適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和環保性;
2014年,吉利投入數十億元,在貴陽建了一座甲醇整車汽車制造基地,甲醇汽車年產能達十萬輛;
2015年,吉利投資冰島碳循環國際公司成為大股東,探索在中國推廣清潔甲醇燃料合成生產技術,拿到了甲醇汽車一塊重要拼圖;
2019年,吉利全球首款加注100%甲醇的重卡正式下線,開始在商用車領域發力。
再接下來,就是今年2月由吉利投資的全球規模最大的甲醇工廠投產。
(數據來源:中國能源報)
這個工廠每年可以生產11萬噸甲醇,直接減排二氧化碳16萬噸,將世人眼中避之唯恐不及的二氧化碳變成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而當9月23日亞運會上甲醇火炬燃起的那一刻,吉利十八年來的所有吶喊仿佛都有了回音。
主火炬里跳動的火,既是甲醇的火,也是吉利近二十年來眼里和心里的火。
現在這道火光,終于被世界看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