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4.2萬方的空間做微創新,嘉里的商業新解法
今天,市場正在發生快速更迭。
人們消費決策變得越發務實的同時,對生活工作的場景需求也正在發生變化;而大型開發項目開發周期長,反而是輕量化的項目能夠更加迅速地順應時代更迭,找到更符合當下期待的形態。
在諸多新亮相商業中,我們看見了一個體量雖然不大,但從理念到空間形態都頗有亮點的項目——「合集 The Lightbox」,這是嘉里建設推出的全新“治愈系商業空間”,不僅為集團自身打開了新的市場,而且在空間產品和場景打造上均做到了一些微創新。
「合集」出現的背后,是一級開發商對市場的判斷和能力邊界的打破。本期推送,我們便以它為例,希望為正在或試圖進行產品創新的企業提供一定參考和啟發。
創新,需要破題的勇氣
過去十多年里,我國商業地產度過了增長效應顯著的黃金期,如今,伴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商業地產的供需狀況開始趨于平穩,如何在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的情況下“有效改造,有效創新”,始終是企業們需要面對的艱難考驗。
由此,創新逐漸成為了企業優化自身運營模式的關鍵因素,而創新并非一定要大動干戈,它可能是在對市場的深度觀察后,產生的一番小改造。有時候,一種小創新便能制造大效果,甚至有可能影響整個行業在未來的發展。
「合集 The Lightbox」仿佛就印證了這一點。
它位于上海市靜安不夜城商務黃金圈,毗鄰上海火車站,也是上海較早發展出來的商務區。1997年,嘉里建設開始了它在上海的第一個綜合體項目的開發——嘉里不夜城一期,此后逐漸發展出二、三期商業,在成為這個片區最重要的開發商之一的同時,也助推這個片區成為上海最具有活力的商務區之一。
今天,靜安不夜城商務屬性依然活躍,最近幾年較為重要的事件中,就有2018年全球最大廣告傳播集團之一的達邦WPP集團,把旗下所有公司都搬了過來,也讓這里成為創意人、代理商、品牌主們重要的據點。
在嘉里不夜城一期,有一塊面積約4.2萬平方米的商業裙樓,它的前身就是太平洋百貨,一度是這個片區最為核心的消費目的地,只是后來百貨效應不再,2020年租約到期后便停止運營。
△ 合集前身-太平洋百貨 圖源網絡
這便有了「合集」出現的機會,嘉里建設沒有選擇再次租給其它第三方商業,而是準備自己規劃運營一個新產品。而這時,這家公司在上海已經成功操盤了兩座重要的商業中心:浦東嘉里城和靜安嘉里中心,最新還于8月正式開工總建筑面積達66.3萬m2的超大型城市綜合街區——嘉里金陵路項目,可見其對如何打造具有高品質的大型購物中心已經沉淀了充足的商業運營經驗。
△ 「合集」開業現場
當然,「合集」對嘉里來說也是一個新課題,如何操盤一個小尺度的商業空間,為這個片區的人群所需要的同時,它可能還承載著激活這一區域商業活力的責任和擔當。
從今天規劃的產品結構來看,「合集」的總建筑面積為42,567m2,空間內分為「商業+辦公」,其中,商業約2.4萬m2,辦公區域整體為約1.8萬m2的半開放辦公空間。
事實上,市場上,將商業與辦公兩種功能進行組合的商務空間不算新鮮,但將其按照4:3的比例進行配置,打造「輕量化」辦公商業新形態的產品則相對少有,這也讓我更加好奇「合集」蛻變后的模樣,其內部構造及業態分布情況又是如何。
打破傳統隔離,為人群帶來治愈
整體來看,「合集」共設有7個樓層(B2-L5),其中,辦公區域分布在L3-L5,有著超4.7米的層高以及超8000m2的單層面積的半開放空間,與嘉里不夜城主樓的辦公空間相比,接納的是更加有活力、更開放包容的企業入駐,并期望企業之間通過社交碰撞出新可能,商業空間則占據B1-L2,B2為停車場。
「合集」尺度雖不大,但嘉里仍拿出了打造具有“嘉里出品”的高規格商業物業品質的態度,例如:重新梳理建筑空間組織關系與平面布局、通過LEED與WELL雙鉑金預認證加冕、植入以人為本,引入“光”與“交流”的治愈系理念等。
空間設計是「合集」的亮點。
“以人為本”的原則貫穿了設計工作的始終,「合集」將百貨店時代的中庭樓板打開,恢復了挑空設計,L1-L4打通挑高成為了都市人休憩放松的「治愈花園 The Garden」;同時一改封閉盒子缺乏自然光的特質,采用透明玻璃頂以及擴大外墻的玻璃覆蓋面積來盡可能多地引入自然天光,講究自然、光與人的交流,進而也使L1具備挑高四層的「光合中庭 The Atrium」。
L3層同樣擁有開闊挑高,配有“舞臺式”的室內露臺的多媒體空間 ,打造「靈感之合Media Box」;L2與L3之間的「互動連橋The Bridge」更是串聯起了商業、辦公、自然,打破傳統隔離,推動共享發展。
在空間的氛圍營造上,「合集」最大化地挖掘了這樣一個4.2萬方商業體的可能性,四大空間由此而來,人與空間的互動關系也自然而然變得更加緊密。
場景建設方面,「合集」將零售、餐飲及服務體驗型業態進行組合規劃,充分利用商業空間,引入了與“治愈”、“靈感”、“交流”理念高度契合的品牌,搭建起了一個具有整體性與療愈性的場景。
與「合集」產生鏈接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閑坐中庭感受自然光的愜意氛圍、在咖啡館中喝咖休憩、進入餐廳愉快社交;若想真正獲得治愈,則可以選擇集運動健身、美式餐飲及游戲聚會的綜合體驗空間、跳舞工作室,以及攀巖、體態訓練空間等。
親身走進「合集」,也很容易就會被其整體營造出來的“舒適、治愈”的氛圍所包圍,從建筑品質出發的LEED與WELL雙鉑金預認證所帶來的綠色生態環境更加能夠佐證這一點。
上班族可以通過階梯無縫進入公共空間,透明頂保證了自然光的滲透,加之木質結構以及柔和光線,享有舒適的辦公環境;消費者前來逛購,也可以很快就沉浸在中庭的呼吸感以及充裕的自然光中,體驗健身美體等生活方式,實現與自我的身體、情緒、喜好互動并得到治愈。
△ 「合集」開業展覽《芽菜森林 Sprout Forest》
「治愈系新空間」正是源自于此,無論是辦公還是消費,抑或是無目的地來到「合集」,都能很快進入放松狀態,找尋到一種屬于自己的存在方式。
商業啟示:「合集」如何
“重新定義工作與生活的界限”
作為一個小而精的新產品,「合集」實則展現出一條重要的市場觀察:在越發忙碌的城市中,面對高壓和快節奏,城市人更期待在有限的工作空間里,獲得什么體驗。
我們已經很難真正將工作和生活的界限進行分割,「合集」希望大家能夠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關系,鼓勵人們在工作時長中重新探索工作與生活的時間界限,在通過多元的零售、餐飲、體驗業態提供更多選擇的同時,注重公共空間的治愈性,有效安撫工作中的情緒,讓人從舒適的場所中獲得靈感。
△ 「合集」開業活動現場手碟療愈樂團“乙舦”表演
而關于如何將觀察運用到實踐中,我們看到了「合集」在空間產品構建上的兩條運營思路:
客群定位上做減法
身處商務規模集聚、商業配套成熟的靜安不夜城商務黃金圈,「合集」采取了在客群定位上“做減法”的方式,針對已有的大量上班族及商務人士,盡可能滿足這類人群的內在需求,同時為周邊居住人群的生活提供額外選擇,為區域增添一個兼具記憶點與實用價值的新空間。
所以,這里的業態由零售、餐飲與服務體驗型業態并存、互補,充分滿足特定客群所需,這也是做減法后使得場景打造更為專注。
辦公商業融合的集合式產品
「合集」跳出了“辦公區域僅作辦公用途,商業區域僅提供商業服務,二者分布無交叉”的固有思維,重新看待空間構造和場景,犧牲部分經營面積,在建筑設計層面把寫字樓打開,將商業嵌入工作場景,造就充滿活力的“辦公商業融合的集合式產品”。
這樣的產品,避開了以固有認知開展產品創新的誤區,將目標群體的生活特征具體化,準確提煉出實際有效的改造維度,進而經得起市場及目標消費群體的檢驗。
「合集」的出現是行業結構性轉型的縮影,也恰好是一個案例參照。
曾經的商業粗放式租賃發展時代已經過去,房地產一級開發商們通過大量摸索和實踐,逐漸具備從策劃到打造、經營一個自營空間產品的能力。
同樣的,習慣了大開大建的房地產,也到了該思考小尺度空間如何經營的時機——市中心的增量土地已經不多了,就如東京商業的諸多優秀小尺度商業案例一般,從有限空間條件里找到一條獨特的路徑,從而為一部分人群創造別樣的場景體驗。
市場競爭越激烈、消費越細分,我們越要勇于破題、越要做好根植于細節的微創新。
這也是開發商「練功」的絕佳時機。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