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檀谷:山谷里的商業,自然的,生活的
什么是城市人的理想生活空間?這個答案似乎在一直動態變化著。
過去三年,城市開始出現了一種回溯。人們更追求向內,更傾向于在自然中治愈,渴望在社區里的真實生活與人情味,更重視家人與朋友的團聚,理性消費、注重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走到戶外去,這是一個最為明顯的流動趨勢,山系生活,郊野露營、戶外騎行……伴隨著生活需求的變化,是人與城市空間關系的變化:線下正在面臨著一次重構。
我們不禁想問,商業是否還能去到更多場景,結合地緣與生活方式,營造出全新的空間形態,符合讓自然、社區、品牌有機結合的新空間,為我們提供一條打開、看見、了解城市,理解真實生活的新機緣。
上周末,我來到北京門頭溝的檀谷TANKO,在群山腹地之間,便看到了這樣的可能性。
40分鐘,
打開北京的另一種生活面
作為一名非本地居住者,我一直誤以為北京的生活是“平面”的。和上海一樣,人們的一切行為都在高度城市化和極度便利的商業覆蓋下產生,直到我去到了檀谷,徹底突破了我對北京城市生活的想象。
在城市生活太久,回歸自然、去到戶外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渴望,而對于身在北京的人而言,“方便易到達,貼近自然,獲得即刻放松”便成為選擇目的地的主要因素。
從北京的正中心前門驅車向西出發,如果路況好,僅40分鐘便能來到檀谷所在的門頭溝潭柘寺鎮。對于住在北京城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出行剛剛好”的時長。
在高速行駛了一段時間后,突然眼前豁然開朗,兩邊的城市景觀變成了自然景觀,門頭溝連綿的群山在眼前展開,你心里就知道,愉快的周末度假生活,已經就此開啟了。
檀谷所在的位置,就在背靠西山的兩座景區:潭柘寺和戒臺寺之間,恰好承接了這里的自然資源和休閑場景。
在擁抱自然的趨勢下,戶外活動則是與自然最親密的接觸方式,加上檀谷正好在京西小老鼠等經典騎行路線上,所以天然成為山系運動愛好者的聚集地。
夕陽映照下的慢閃公園,四周是廣闊的群山,目之所及,皆為森林;呼吸都是清新舒適的,讓人心曠神怡。
△ 京西的經典騎行路線,就在檀谷附近
具有主理人特質的商業品牌,聚在一旁的慢閃廣場,這些獨棟式空間共同形成了尺度適宜的街區。在極可能成為傳統文旅商業的情況下,它卻勾勒出了這樣一幅具有市鎮生活方式及休閑聚落感的圖景。
這就是檀谷創造出的新城市生活場景。
主理人,
「同溫層」下的生活方式聚落
在過去兩年,我看過不少以「公園式商業」為主題的項目,綠地公園都是項目的亮點,但落到具體的商業界面,看到的還是熟悉的連鎖品牌時,總覺得這商業到場景的連接應該有更好的解法。
已經開放的檀谷一期,商戶品牌總共是30多個——這個數量在一個購物中心里,大概只能填滿一個樓層,但在這里,它們卻是商業的全部。
檀谷扮演著類似“精選買手”的角色,每個品牌代表著一種生活態度,組合在一起后極有可能體現著同一類人的生活方式;它們以一種顆粒度極細的方式,結合各自優勢,最大化地豐富了檀谷的游逛體驗及服務細節。
△ 檀谷的日常畫面
客人們來到檀谷后,面對山谷喝一杯Berry Beans的花魁冷萃,在老吉堂吃頓地道的本幫菜,在山谷電影院三克映畫看電影,體驗一場“沉浸的”造夢體驗……把更多心思用來感受山間生活,隨性地去到每家店鋪,有恰當的時機還能和主理人聊上幾句。
這種友好的社區氛圍,也影響著檀谷整體的氣韻。
山系自然環境是吸引著這些主理人來檀谷的一個重要原因,HK+便是其中之一。
這是北京小有名氣的原創復古皮具品牌,主理人丞相和胡月夫婦經營這個品牌已有十年時間。
這間開在檀谷的HK+Burger是一個全新的場景體驗空間,除了原先的皮具產品之外,主理人構建了“一個開在山谷的騎行補給站”場景,騎行者們可以輕松地騎著車逛店,選用漢堡這一品類的食物作為充滿愉悅和能量的補給,店內很多皮具產品都與騎行有關。
△ 騎車逛HK+Burger
HK+burger的落地,意味著一種更開闊的答案,“慢下來,認真熱愛生活”,這既是丞相想通過這家店傳遞給客人們的,也是他個人來到檀谷最為重要的理由。
另一個品牌則想從騎行出發,在這打造一處騎行友好空間,Frienday主理人天昊認為自己“沒有不來檀谷開店的理由”,門頭溝本身就已經積累了騎行文化,而檀谷則是大家的必經之地,這和城市店鋪的場景完全不一樣,這里也給了他們更多關于品牌發展的想象空間。
△ Frienday
“做一個不止零售的品牌,我認為在這我們可以做更多發展體育文化的事兒,例如培育孩子們從騎行開始理解生活。”天昊告訴我。
在檀谷,親子自然教育是非常順其自然的。洛嘉兒童自然探索中心便提供了讓孩子與自然連接的機會,檀谷順應周邊種類繁多的植物和蟲子這樣天然的自然條件,與洛嘉推出了“新新兒童成長計劃”,在故事和真實體驗里,讓孩子感受生命的意義。
△ 洛嘉兒童自然探索中心
正如同大自然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這樣的天然環境也給了所有主理人靈感,以及重新思考店鋪設計的契機。
如單向空間內的圖書區沒有按照傳統的方式陳列書籍,而是以“去山間呼喊”的主題進行分類,盡顯想象力和“山谷”風格,文創區則擺滿了各種屬于自然與戶外的小東西;單向空間和Joyland樂園還共同跨界參與打造了一處圖書&音樂主題式微度假酒店,讓大家于此發現檀谷日與夜的不同魅力。
△ 單向空間
又如,來自上海的一尺花園本就擅長「自然與設計」的場景打造,它將北京首店開設在慢閃公園,空間內種植著數十種植物,外立面特別采用整塊玻璃,好讓客人能對窗外的山色一覽無余;
北京本土咖啡品牌Berry Beans開在了離社區更近一點的山街水岸,利用從門口延伸到室內的天井,同樣設計了自然植物景觀,讓顧客能更“慢”地享用一杯好咖啡;
△ Berry Beans
舊物倉和三克映畫則把自己的店鋪安在了慢閃廣場,獨棟式的空間也讓他們各有所長,分別打造出一個擁有1500平的生活美學院,和一座具有老車站場景的餐廳影院。
每個品牌都珍惜這個難得可以利用山系自然打造出不同場景的機會,這也讓每一家這些空間們將自然的場景體驗蘊含其中,自成格局的同時又于此相融共生。
自然,真實,有人情味
我們需要這樣的「城市生活空間3.0」
在檀谷度過的那個下午,除了和主理人交流之外,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呆在了慢閃公園,這是整個檀谷運營的一個重要部分,它既是公園,也是商業街區,還有一座小美術館。它兼具文化藝術氣息與商業氛圍,與其毗鄰的慢閃廣場,形成了一種商業與公共之間的平衡。
說起慢閃公園,這一公園與商業融合形態的形成過程,其實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先有了供人們休閑的公園,后順應著一些需求,公園內的商業便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如此公共性和商業性平衡之余,也讓兩個場景較單一場景存在時,更加開放。
孩子們顯然是這個公園里最開心的人群,我看見孩子們結伴通行,或隨著音樂舞動身姿,或在“彩虹滑梯”愉快玩耍,或索性在池塘邊就地取材,用石頭搭起一個“小壩”。在這里,是自由的,也讓一切更合理地發生。
公園里也經常看到撒歡兒的寵物們,在草坪上互相追逐,與主人盡情玩耍,共同感受自然的開闊和愜意。
對于年輕群體來說,檀谷也有著獨特的吸引力,這里更加純粹、更加包容,不僅可以滿足多元的物質需求,還可以容納大家的精神生活。去年11月,單向就在此舉辦了第八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節,由許知遠和俞敏洪以對談的方式以“未來的路”為主題,面向山谷展開精神交流,探討豐富的精神生活,文學和自然得以交融。
△ 慢閃公園,第八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節”現場
伴隨著9月28日慢閃廣場的整體開街,商業內容的逐步豐富,檀谷的生活圖景也變得更加完整,身處其中的人的感受得以更加真實。
我更加意識到,再大的商業項目,也離不開一個個具體的人在空間中的行為活動。而檀谷,就是基于個體需求與行為,在需要的時候恰好出現在這個階段。
人們走進檀谷,除了保持由自身需求驅動的行為之外,也會被這里自然、愜意的特性所影響,由此,空間與人能夠持續不斷地產生互動,促進共生關系的形成。
去年,我與財經大學社會經濟學副教授孫哲老師做過一番交流,他提出了一個十分吸引我的觀點:
相較于再早那些前無修飾的空間1.0,高度商業化、近乎網紅化的空間2.0,我們現在似乎劃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一種以不完全消費為目的,相比于景觀和流水式打卡的形式化商業,人們更向往回歸生活本源的場景。
而自然環境可以為商業提供更多創意源泉,形成一種更具有生命力的城市空間3.0。
就好比在京都的嵐山,它在通過景色吸引全球各地游客的同時,也為大家提供了一條富有品質的街區,有坐擁最美風景的%Arabica,也有snow peak在京都最大的旗艦店,不同生活方式的日式品牌聚集于此,與景相結合,形成獨一無二的場景,也為每一個到訪者制造了旅途中的一段難忘記憶。
△ 京都嵐山鴨川邊
我們國家也在逐漸走向這一趨勢,消費力到了,精神需求觸發了商業場景產生諸多可能性,想象力可以更大,商業也不只是“城市商業綜合體”,檀谷便為我們展現了這樣的場景可能,一種回歸生活本真的城市空間3.0形態。
今天,檀谷一期商業全部“開街”,并在馬上來臨的國慶假期里舉行它的首屆“爵士音樂節”,由檀谷發起,邀請Joyland樂園一起,在山谷中,在日落里奏響檀谷限定版樂章。
相信到時會有更多新朋友來到這片地方,逛好玩有趣的店鋪,感受自然的山風;享用多元菜系的食物;伴著山谷中的日落,得到內心平靜的同時,回歸自己最真實、舒服的狀態。
這是檀谷未來的日常,
也許也是我們每個人更期待的日常。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