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會擺攤,成了年輕人的追星新姿勢?
“買不到票,就去演唱會門口擺攤?!?/p>
這句話,放在以前可能是調侃,但放在現在絕對算是風口正旺的“追星”新姿勢。
隨手在社交平臺上一搜,“演唱會擺攤攻略”“擺攤日入千元”“奧體擺攤新體驗”等帖子就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刺激著大家想要賺錢+追星的雙重心理。
但躍躍欲試歸躍躍欲試,在扒完年輕人這種“開擺”新姿勢后,小編表示:跟風套路深,一般人別入坑。
自從擺攤火了,衍生出的品類也變得多元起來。
大家最早涌入的往往是低成本低門檻的小吃、飲品賽道,比如三塊一根的淀粉腸,就火速歷經了夜市僅此一家的“藍?!保鸵粋€地鐵站八家的“紅?!?。
而在音樂現場格外火熱的當下,要想真的在演唱會門口實現省門票+賺點錢的目的,攤主沒個拉開差異化的“產品”還真不行。
這個“產品”,既包括滿足演唱會“場內”觀演粉絲需求的。
比如提供應援編發、做應援美甲、畫應援彩繪的「形象管理」服務;提供短租應援熒光棒、手寫應援扇、出售海報、T恤、簽名CD的「周邊收集」服務;以及提供拍立得照片、攝影跟拍的「留念記錄」服務。
亮眼一點的,還有攤主販賣起了限時快閃店“演唱會穿搭”,頭紗、頭巾等搶鏡裝飾品,成了受粉絲青睞的打卡工具。
對于愿意買單的粉絲來說,性價比在這個場合顯得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來都來了,不把氛圍感拉滿多少有點虧。
除此之外,這個“產品”也包括滿足演唱會“場外”觀演人需求的。
光看這句話你可能會疑惑:都沒進場何來“儀式感”需求呢?但其實,場外觀眾的后勤服務也被攤主視為了“商機”的一部分,畢竟“搶不到票,但是又很想聽演唱會,只能在場外跟著一起嗨”是很多人的現狀。
有攤主就針對這一點推出了竹床+飲品的“場外套餐”,只需50元就能獲得在演唱會...門口躺平聽歌的服務,不僅考驗聽力,也磨練著消費者“耐蚊蟲叮咬”的意志力。
去音樂節擺攤,真的能?。ㄙ崳┏鲩T票嗎?
對于白天擺攤,晚上看演唱會的攤主來說,答案與否并不是他們最關注的。
換句話說,賺錢只是擺攤的一部分動機,最重要的是增加自己對演唱會的參與感,更像是“為愛發電”的升級版。白天沉浸在安利自家歌手的快樂中,晚上沉浸在和自家歌手合唱的快樂中,也是一種加倍的“精神按摩”。
不止演唱會,戶外音樂節也有不少一邊追星一邊賺錢的攤主,甚至直接把這層心思打在了擺攤標語上。
對于一心好奇、勇敢嘗試的攤主來說,他們大概率會體驗到“網上說的”VS“現實發生的”的落差。
社交平臺上,自稱“月入過萬”的攤主們一個接一個,但在演唱會現場,能夠完整做到選品-推銷-盈利閉環的并不多,很多試水的新手,最后都免不了拖著砸在手里的余貨,賠本出售或者福利贈送。
借用網友一句銳評:去之前“信心滿分”,去現場一看,發現“擺攤的人比消費的人多”。
對于激情辭職、甘當趕場特種兵的攤主來說,他們忙到最后可能會發現:擺攤的心累程度更甚于上班。
舉個真實的例子:演唱會現場不僅是攤主的集合地,也是品牌地推的集合地,什么“掃碼送周邊”“下載xx極速版”“注冊新會員”的推廣話術不絕于耳,有攤主就因為表現得太出色被“挖墻腳”,側面說明攤主的銷售修養,i人請自動避讓。
而且從行程來看,今天周杰倫,明天薛之謙,后臺伍佰,這天天趕場的節奏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特別是當擺攤成為一種“網紅”體驗活動,你能進到的東西別人也能進到,競爭壓力也就隨之而至。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并沒有想那么復雜,只想體驗一把擺攤的新鮮勁,為眼前枯燥的生活增加點技能點和經驗值,好處在于至少不會像淀粉腸,賣的不如吃得多。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