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蜜月期”,賽力斯難翻身?
問界新M7熱賣,賽力斯就能翻身了嗎?
作者 | 周佟
編輯 | 趣解商業
“起死回生,真不容易!”在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董事長余承東10月6日發朋友圈感慨之后的十天里,問界新M7的訂單還在如雪花般紛至沓來。日前,“趣解商業”關注到 AITO 問界官方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上市首月,問界新 M7 累計大定量已超過 6 萬輛。
圖片來源:微信朋友圈
“最大的贏家”賽力斯(601127)在這一個月內接連收獲漲停,并于10月16日創下了一年多來的新高,總市值超過1100億元;截至10月17日收盤,其總市值已達1177.27億元,位居當日“滬深兩市十大人氣股排名”第一位。
能收獲高“人氣值”并非沒有道理。如按照當前余承東公布的大定訂單速度推算,到今年年底,僅憑問界新M7一款車型,賽力斯就能收獲約27.5萬臺訂單,超過“蔚小理”中任意兩家2022年全年銷量之和。
但賽力斯的“好日子”真的來了嗎?
01.華為牽手小康,合作源于“雙向奔赴”
回顧華為與賽力斯雙方的合作歷史會發現,這是一場“雙向奔赴”。
堅持不自己造車的華為,這些年找過不少的合作伙伴,但像賽力斯這樣親密無間、每款新車發布余承東都會親自下場站臺的,目前也僅此一家。
在合作車企方面,華為嘗試過多種不同的方式。一是供應商模式,華為只負責提供MDC、通信模組、電機等標準化產品給車企,角色類似于燃油車時代的博世、大陸;二是由華為提供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Huawei Inside(HI)模式,和車企聯合定義、共同開發汽車子品牌,如北汽極狐、長安阿維塔,乃至如今已經中斷了的與廣汽埃安AH8間的合作,都屬于這一類。
圖片來源:罐頭圖庫
這兩類合作,最初都是由華為車BU的COO王軍主導的,2021年5月車BU被并入華為消費者業務后,才由余承東接手。但一直負責消費業務的余承東敏銳的發現,華為所擅長的智能化零部件,不同于傳統零部件,難以標準化,需要與車廠深度合作,才能夠呈現出理想的效果。就是這時候,已經與華為有過合作的小康股份(后更名為“賽力斯”)浮出水面。
小康股份從汽車零部件起家,轉型做面包車后,其“東風小康”品牌微車與五菱宏光、長安之星并稱為“中國微車三巨頭”。雖然早期不是做新能源汽車的企業,但其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新能源汽車研究院,也是國內少數幾個擁有三電核心技術與新能源車生產資質的企業;更為關鍵的是,小康股份的智能化工廠在國內首屈一指,在純電驅增程器技術的研發方面也有豐富經驗,恰好符合華為從當前國內實際用車場景作出的技術路線選擇。
而實際上,小康股份為了轉型也一直積極尋求著與產業鏈伙伴建立密切合作。在此前曾嘗試和百度、阿里攜手,直到在2019年初與華為簽約,也是希望能在工業互聯網、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等領域得到對方的互補。
圖片來源:賽力斯官網
這自然是華為求之不得的。2021年初,在上海車展聯合發布了智選版賽力斯SF5牛刀小試后,在余承東的推動下,小康股份和華為的合作開始跳出原有的供應商及HI模式,開啟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當年12月23日,深圳灣體育中心,在簡單介紹完一眾數碼新品后,時任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的余承東,用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向觀眾推薦了兩家共同打造的AITO問界M5,并出人意料的宣布,要陸續在42個城市的180家華為門店進行真車展示。
相比之前的供應商角色,問界M5可以說是被華為徹底賦能的“新物種”。華為不但從前期規劃、車型設計就開始深度參與了進去,甚至將營銷推廣、車輛銷售都納入到了華為的體系,大包大攬的,與自己下場造車幾乎沒有什么區別。
圖片來源:罐頭圖庫
對此,小康股份創始人、董事長張興海倒是毫不介意,他將雙方的合作視作是開創了新能源車企與ICT企業跨界融合的先河,對與華為長期合作充滿信心。
小康股份也拿出了誠意,相比更早以HI模式與華為展開合作的北汽極狐、長安阿維塔,他們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兩款車量產落地,其超強的執行力讓擅打硬仗的余承東很是滿意,多次在采訪中稱贊這個合作伙伴“合作意愿度高”、“戰斗力非常強”、“有拼搏精神”。
半年后的2022年7月4日,問界M7發布;7月11日,小康股份發布公告,變更公司名稱并調整證券簡稱,“小康股份”正式變身“賽力斯”。
02.為了盈利的余承東,不再“獨寵”賽力斯
有了華為“加持”的賽力斯,如同脫胎換骨。
問界M5上市87天就銷售11296臺,成為了造車新勢力中交付破萬最快的品牌,超越了蔚小理。而之后問界M7的發布,更是月銷接連突破5000臺,兇猛的勢頭,讓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一年后都心有余悸,其在微博中感慨說:“問界M7的發布和操盤,直接把理想ONE打殘了,我們從來沒遇到過這么強的對手,很長一段時間毫無還手之力。”
圖片來源:微博
2022年全年,AITO問界銷量達到7.5萬輛;在此帶動下,改名為賽力斯的小康股份,新能源汽車收入達到249.34億元,同比猛增482.8%,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占公司整體營收的比例也達到了73.1%。
但進入2023年后,問界的熱銷勢頭不再。上半年,賽力斯累計汽車銷量9.22萬輛,同比下降26.66%;其中,AITO問界的單月銷量在3000-5000多輛徘徊,相比2022年的月銷量縮水明顯。
這也讓余承東很是“焦慮”。要知道在M5剛剛發布時,他給問界定下的目標是年銷售30萬臺,2023年更是希望幫合作伙伴賣出100萬臺車。盡管賽力斯配合度極高,余承東還是意識到,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只靠問界顯然不行。
圖片來源:罐頭圖庫
于是,余承東一方面砸重金升級M7,并與賽力斯成立“AITO問界銷服聯合工作組”,讓華為親自下場為用戶提供端到端的閉環管理;另一方面開始以賽力斯為樣板,大力推廣智選車合作模式,將問界當做“生態品牌”來做,打造“問界生態汽車聯盟”。
問界系列開始成為屬于華為與合作伙伴共同的品牌,可以是賽力斯生產的,也可以是奇瑞、北汽、江淮生產的。“趣解商業”查看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6月份的公示顯示,問界商標已經被轉讓至華為名下。
圖片來源:中國商標網
有了賽力斯的“珠玉”在前,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加入到華為的“朋友圈”中。如在9月25日,華為秋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上時,與問界M9一同亮相的,還有華為與奇瑞聯合推出的首款智選轎車“智界S7”,正式發布的時間定在了11月。
按目前公布的信息,華為賦能給問界的鴻蒙系統、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能力,在“智界”上一個都不會缺席,甚至“含華量”更高。除此之外,“趣解商業”了解到,華為與北汽、江淮合作的智選車產品,也將在明年上半年密集上市。
盡管在余承東的規劃中,幾家車企跟華為合作做智選車,每個車企的產品都是不重疊的——有的做轎車、有的做 MPV、有的做B級車,但賽力斯在華為心目中的地位正在下降,似乎已是不爭的事實。
03.持續虧損的賽力斯,想翻身并不容易
除了與華為的“親密關系”受到挑戰外,持續的虧損也讓賽力斯承壓。
公開財報顯示,自從2019年與華為合作造車以來,盡管賽力斯(小康股份)年營收從181.32億元增長到了2022年的341.05億,但利潤卻從0.67億元跌到了-38.32億元,2020-2022年這三年時間,累計虧損達到了73.85億元。
今年上半年,因為問界銷量的萎靡不振,賽力斯(601127)的營收也開始出現了下滑,同比減少了11.14%,歸母凈利潤雖然同比略有收窄,但也再次虧了13.44億元,這也導致期末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降至15.8億元,比2022年同期減少了整整70億元。也就是說,2021、2022連續兩年,賽力斯通過定向增發獲得的96.27億元資金,基本消耗殆盡。
圖片來源:賽力斯2023年半年報
與此同時,賽力斯(601127)的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及長期負債,同比大幅增加,達到了25.21億元、14.99億元、19.30億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了21.30%、45.31%、61.99%。
而之所以賽力斯過得如此艱難,或與華為的合作也不無關系。據“AutoReport汽車產經”報道:有華為內部人士透露,智選模式下,華為與賽力斯的分成比例為1:9,其中在華為的10%分成中,8%是華為渠道的營銷費用,2%則是技術授權費用。
如按照此說法,華為給問界開發布會的花費,或許就是賽力斯“買單”的。“趣解商業”查看賽力斯(601127)2022年財報可見,其銷售費用高達約48.20億元、同比大增276.55%;雖然因為問界M5的推出,賽力斯營收同比增長了104%,但相比起來,還是遠低于銷售費用的增幅。
圖片來源:賽力斯2022年財報
盡管余承東不止一次公開表態稱,與華為緊密合作的車企會率先走向盈利,成為“中國盈利最好的車企之一”,但眼下賽力斯面對的難題,看來還是要自己想辦法才行。
為了不過分依賴華為,賽力斯除了將自家首款新能源車SF5包裝成SERES 5賣到歐洲外,還發布了一個搭載比亞迪DM-i動力系統和華為HiCar車機的新品牌“藍電”,試圖通過減配降價,搶占15萬元以內的電動車市場。但從今年來累計1944輛的銷售數據看,僅憑借賽力斯自身品牌力,還難以讓更多消費者“買單”。
圖片來源:罐頭圖庫
押注純電動商用車市場,是賽力斯的另一條出路。
“趣解商業”查看有統計顯示,今年1-6月,國內新能源物流車(不含物流重卡、皮卡和交叉型乘用車)總銷量9.18萬臺,賽力斯的子公司瑞馳新能源銷售了11128臺,位列銷量榜第二,僅次于吉利旗下的遠程新能源。對于這一市場,曾經被叫做小康股份的賽力斯,顯然更具信心。
圖片來源:電車資源
9月25日晚,就在華為秋季發布會預告12月將推出問界M9的當天,贛鋒鋰業(002460)發布公告,表示將以現金10億元認購瑞馳汽車新增的1億元注冊資本,并獲得33.33%的股權。
按照賽力斯(601127)此前的公告,在為瑞馳汽車引進投資人后,將籌劃擇機上市;這對于急需資金的賽力斯來說,這不失是一個好的選擇,但想要撐起如今的千億市值仍然不易。
10月11日,搭載與問界新M7相同的鴻蒙4.0系統和華為高階智能駕駛系統ADS 2.0的阿維塔12,在重慶量產下線——想要幫車企賣100萬臺車,帶領華為車BU實現盈利的余承東,還在加速為賽力斯“培養”著競爭對手。
而失去華為“獨寵”的賽力斯,想要徹底“翻身”,似乎還沒那么簡單。
參考資料:
1、《華為造車,摸著小康過河》, 深途
2、《余承東的彎路,賽力斯交了“半條命”》 ,智行駕道
3、《華為車BU上半年收入10億元,距離盈利仍“遙遙無期”》, 出行范兒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