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 i 做 i ”,這些品牌算是把社恐營銷拿捏住了
自從MBTI人格測試火爆出圈后,各行各業都開始用“i人e人”、“n人s人”,甚至是“j人p人”的區別來做營銷,當這股風還是吹到了營銷圈后,品牌也絞盡腦汁地想融入進去。
除了努力發瘋和e人玩在一起外,那些為博社恐i人一笑的貼心“操作”也相當有看頭。
為了避免i人和e人坐在一起互相尷尬,海底撈這個顯眼包近期就在北京一門店的等位區劃分了i人和e人的社恐專座,進入海底撈門店等位時,會看到紅藍兩個指示牌,分別代表i人和e人的等位區域,主打一個對號入座。除此之外,現場還會發放i人和e人專屬的標飾。
出發點是為了ie兩派互不打擾,但實際效果是讓本就尷尬的場面一度更尬。
有不少網友發出靈魂拷問:如果i人和e人一起去吃飯,要怎么坐呢?
這一話題也延伸出了更多網友的玩梗:
i人發出尖銳的爆鳴聲!
本i人就喜歡看e人玩er~
窩囊組上大分!
就在i人惆悵e人開懷時,海底撈官方回應,這其實是海底撈與抖音奇妙夜活動的一次合作,海底撈在等座區安排了晚會直播觀看。而為了有更好的觀看體驗,就以mbti人格分組觀看,主打一個看演唱會狂歡的互不干擾。
雖然,這只是海底撈攜手抖音的一次限時社恐服務,但i人已經完全受到了驚嚇,畢竟,讓i人當眾承認自己是e人中不合群的那一個,和裸奔有什么區別。就像有網友說的:“海底撈到底是想我讓藏起來,還是被發現,搞得我好亂啊……”
其實,i人會自動歸類,像這樣特意強調身份標識,只顧自己玩得開心卻全然不管i人死活的營銷行為只能當做一次玩梗,畢竟脫離實際意義的自嗨狂歡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品牌在整活的同時也要把握好尺度哦。
無獨有偶,餐飲界另一邊將海底撈視為勁敵的巴奴毛肚火鍋也在服務上摩拳擦掌。不過,他們走的是相反的路子,既然卷不過海底撈的“變態服務”,那就反其道而行之,主打一個默默陪伴,slogan都改為了“服務不過度,樣樣都講究”。
至于“服務不過度”的具體做法,就是為有需要的消費者在桌上擺放「靜音服務」的桌牌,這樣服務員在上菜時就不用對菜品進行一一介紹,也不用幫忙下菜,更不會圍著消費者進行貼心的服務,顧客全程都是自己動手,安靜吃飯,只在有需要的時候呼叫服務員。
推行“靜音服務”看起來只是一個簡單的舉動,但卻讓品牌和消費者都實現了利益最大化。首先對于社恐人士來說,不去打擾他們簡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善意,同時也讓想要安靜吃飯的消費者擁有了一段“私密”的獨處時光。
其次,對于品牌來說,這樣的舉動不僅讓消費者打上了“貼心”的標簽,而且避免過度服務還可以為企業省去一部分人力成本,或者將「靜音服務」省下的勞動力轉移到需要「貼心服務」的消費群體中,一舉兩得。
不久前,多倫多一家一人食中餐廳也火爆出圈。這家名為“滇客Yunnan Noodle Shack”的中餐廳內部不僅燈光昏暗,隱隱約約的氛圍感拉滿,并且每個食客都有自己的隔間,可以阻擋來自四面八方的眼神,現實版「隱秘的角落」。
此外,每個座位上還有一個手機支架,一個呼叫按鈕,以及可以存放包和外套的抽屜。如果和朋友一起來用餐,中間的隔板也可以折疊收起,貼心值MAX。
有沒有人和小編一樣,超級害怕進奢侈品店,兜里沒倆子兒底氣不足不說,更怕柜姐熱情介紹一通結果自己不買時的尷尬,社恐星人遇到這種場景真的會半夜想起來都得扇自己兩巴掌......還好,終于有品牌看到了i人的窘境。
最近,DR就推出了一個名叫“陪伴玫瑰”的社恐服務,在門店門口擺放著一個立體的廣告牌,上面插著十幾朵玫瑰花,牌子上寫著“如您只想進店逛逛,暫時不需要柜姐服務請帶上我,讓我陪伴您的本次進店體驗”。這樣一來,只要消費者拿著玫瑰進店,店員就會“避讓”。這一服務直接治好了小編的奢飾品店恐懼癥,簡直是社恐人福音。
最好笑的是,有網友拿了玫瑰進店,本來準備熱情上前的兩個柜姐看到顧客手里的玫瑰花之后迅速撤回,還不小心摔了一跤,爬起來后又假裝忙碌,擦玻璃的擦玻璃,看書的看書,場面一度失控。
以前的我:拒絕不了熱情
現在的我:拒絕不了為了我而收起來的熱情
這個世界終于開始理解我們i人了(開心)
《配合默契》
DR的這一操作雖然好笑,但卻給了i人實實在在的尊重,如果將這一行為全國推廣,估計DR門店的人數至少會翻一番。
和DR這一服務相似的還有URBAN REVIVO 推出的“我自己逛”購物袋,明晃晃的四個大字直接再加上「勿擾,it’s okay」的小字,將“生人勿近”的高冷感輕松拿捏,背上這款包不僅導購“敬而遠之”,甚至覺得周圍的路都越走越寬。
如果這個包可以購買的話,小編真想背著它去屈臣氏轉一圈,想想都很爽~
社恐人士不僅在逛街吃飯時害怕被熱情所“打擾”,就連在乘車坐飛機時,都擔心和鄰座乘客產生交集。基于此,航旅縱橫APP新增了趣味性和社交屬性拉滿的「飛行狀態」功能。在購票后值機選座時,乘客可選擇符合自己性格或飛行目的的飛行狀態,比如「旅行」「提行李」「社牛」「社恐」「帶娃」等,發布后同航班使用APP的乘客都能看到。
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和他人的狀態選鄰座,不僅社恐可以有效避開社牛,減少尷尬;「勿擾」可以避開「帶娃」,獲得一段安靜的旅程;社牛也能夠通過狀態找到同類,那不就是一路的歡樂了嗎?
當然,如果還可以增加狀態的話,小編希望出一個「情侶」和「單身狗」的選項,畢竟這方面的需求還是蠻廣的。
如今,越來越多品牌開始涉足“社恐服務”,甚至衍生出了“社恐經濟”這一名詞,足以見得年輕群體對消費市場的震撼力。
不過,品牌在急著迎合年輕消費群體的個性之前,首先要了解他們的真正需求:尋求邊界感與追求自主性,他們更在意的是輕松自由、比較私密、不需要太多社交互動的消費環境,而不是單純字面意義上的“社交恐懼”。
所以品牌只需要從緩解焦慮情緒的角度出發,留給他們一些空間,打造出一隅舒適輕松的角落,即可。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