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京東、海氏上演“最低價羅生門”,多方回應誰在說謊?
板栗 / DoMarketing-營銷智庫
李佳琦直播間又上熱搜了,雙十一購物哪有吃瓜爽!
尤其是吃得還是大平臺(京東)和頭部主播(李佳琦)的商戰(zhàn)瓜兒,中間夾著一個需要兩邊討好、伏低做小的品牌商(海氏烤箱),時不時還冒出一個看熱鬧不嫌事大、偶爾丟個炸彈的意見領袖(新浪科技)。
反正拿出高考的勁兒也薅不到半毛錢羊毛,還不如看一出好戲。
故事主線是這樣的↓↓↓
10月23日,既在李佳琦直播間銷售、又被京東納入自營的烤箱品牌海氏突然爆發(fā)與京東的矛盾,互懟的消息開始發(fā)酵并有燎原之勢,互懟原因一言以概之“京東要求海氏做低價格,海氏不愿意做低,但京東利用自己的平臺權限直接操作海氏價格,實在忍無可忍,已經拿起法律武器維權,望京東好自為之”。
實屬無奈,京東壓迫品牌方讓我們無路可退,多年來的合作仍未能換來平臺的支持,反而是變本加厲的壓迫,這次起源于李佳琪直播,京東強制跟價,且將產品價格有意做低,多次多方溝通無果,一意孤行,導致品牌面臨違約風險巨額賠償,且溝通過程中京東人員態(tài)度惡劣,威脅品牌方進一步做價格力度,自營模式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本質,費用不斷增加,權限不斷收緊,京東到底是在扶持品牌,還是壓榨品牌,在我們昨天已明確發(fā)送律師函之后仍不改正,今天早上限制商家后臺權限,基本操作無法進行,直播單品強行添加5折折扣,我們繼續(xù)表達不滿,不管不顧,實在沒有辦法,我們態(tài)度堅定絕不妥協,望京東立即改正錯誤做法,我們將用法律手段追究京東的責任及造成的損失。
海氏23日12時發(fā)言
10月24日,京東采銷人員在朋友圈公開喊話。大意是,我們很委屈,低價產品是京東自營的,便宜是因為京東自掏腰包進行了補貼,并將矛頭指向頭部主播有“二選一”行為。
至此,故事的另一位主角李佳琦正式入場。
對于此次風波,美ONE(李佳琦所在公司)相關負責人回應媒體稱,李佳琦直播間從未要求品牌進行任何的“二選一”,直播間商品的定價權在于品牌。同時,李佳琦直播間沒有和海氏品牌簽訂所謂的“底價協議”。
隨后,海氏出來官方辟謠,海氏品牌沒有和該采銷人員所指的渠道簽訂任何“底價協議”;和京東平臺簽署的協議里,明確經營行為需建立在雙方協商一致的基礎上,京東采銷無權擅自修改價格;調低價格出售的烤箱,每一臺的損失,都由海氏品牌承擔,并非京東采銷聲稱的由平臺補貼費用。
本來京東一個霸總欺人太甚的形象都已經做實,結果劇情突然反轉。
10月24日晚間,新浪科技一份“底價協議”劍指李佳琦及其所在的美ONE公司。根據這份“美ONE直播推廣服務合同”細則,如其它渠道高于直播間需賠償200萬元。
說多錯多。
你賺錢就賺錢,還PUA別人是不是不夠努力。
說錯了,重來。你說沒有底價協議,結果被人啪啪打臉。從追求真相的角度,這很難評。
根據已有信息,誰都不是省油的燈兒,不是一個人在說謊,而是涉事方都在選擇事實、組合信息,對外釋放于己有利的信息。
但從公關和營銷的角度,有幾點可以說道說道。
第一,搞文字游戲可以,但在事實性內容面前,沒必要說謊。
因為被錘的概率很大,也就是說說謊的成本和風險都很高,收益卻未見得。比如作為電商行業(yè)潛規(guī)則的“底價協議”,屢禁不止,因其受牽連的平臺和品牌都不少。
京東和李佳琦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作為游戲玩家,睜著眼睛硬說“房間里的大象”不存在,那就是把消費者當傻子看待。
2017年,天貓就曾和京東、唯品會因“獨家合作”在輿論場開啟“口水戰(zhàn)”。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京東與唯品會發(fā)表聯合聲明稱,某平臺多次利用壟斷地位,強迫商家二選一。當時天貓的回應“純屬品牌自己的選擇,并非天貓強迫”。這個回應也很牽強,基本屬于無效發(fā)言,但即使是路人皆知,卻也無可指摘。
美ONE與天貓發(fā)言對比,只能說是跟隨風口起來的公司還需要一些時間歷練。后起之秀在流量玩法上會占優(yōu)勢,但一些需要時間積累的產品力、服務能力以及PR能力仍需補課。比如前段時間花西子的自殺式和瘋批式PR,簡直讓人大為震驚。
第二,底價協議背后是增量難再背景下各方的利益爭奪。
監(jiān)管部門力度加強以后,底價協議這一規(guī)則開始改頭換面以最低價的策略暗線游走于各平臺。
而2020年直播電商興起后,底價協議重出江湖。
2021年,一大典型事件是歐萊雅“硬杠”李佳琦、薇婭兩位主播全網最低價,引起網絡有關直播定價權討論。在歐萊雅被罵上熱搜,李佳琦、薇婭暫停與其合作,解決方案被指仍在割韭菜的背后,不只是一個被頭部直播逼到墻角的品牌,還有對商品的議價權。
歷史不會重復,但會押韻。而后發(fā)展出來的是,直播間之間對最低價的爭奪,演變成今天直播間與傳統電商平臺對于最低價的議價權。
沖突,連點成線,參與方越來越多,大平臺、主播、品牌對于利益的野心毫不掩飾。究其根本是增量難尋,盤子里的肉就這么多,生存面前,臉面可以往后排一排。
而對于品牌來說,撕破臉皮也有必要。底價協議說到底,成本最高的是品牌,先是“二選一”要在渠道上斷腕,喪失流量以及可能的轉化率;長期“二選一”的后遺癥還有對于單一平臺的依賴,從喪失短期的議價權到丟失長期的話語權,品牌最終淪為給平臺交租的打工人。
品牌能做的就是從一開始就認識到平臺流量的雙面性,平臺可以用于產品冷啟動,但每一個付費流量除了要盡可能帶來銷售業(yè)績之外,還要考慮如何轉化成品牌可再次觸達的私域,否則營銷費永遠下不去,品牌賺的每一分錢都要被平臺抽走部分。
在積極參與雙11這個好日子的同時,要永遠記雙11是一個由平臺發(fā)起的購物節(jié)日,雙11提出伊始就是為了淘寶商城的發(fā)展。千萬個品牌與千千萬消費者,賦予其強大的勢能,共同創(chuàng)造了這場購物嘉年華,但狂歡不是目的,受益才是,若真是半毛錢便宜都沒有,品牌和消費者只會再次用錢投票。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