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否認將全面接管問界銷售體系,誰能為問界高端化擔責?
文 | AUTO芯球
作者 | 李欣
60000臺大定,問界新M7僅僅用了一個月。
之前流出的視頻里,余承東說要開足馬力賣,一年要趕上寶馬奔馳奧迪,爭取兩款車至少賣出30萬輛。
這看起來要夢想成真了啊。
但等到熱度下來之后,問界銷量是否還會持續暴漲就成為了疑問。
不過好在華為說的猛,干得也猛。最新的消息是10月25日《晚點Auto》《界面新聞》等媒體報道的消息“華為將全面接管問界銷售體系,問界所有銷售人員將加入華為全資子公司——深圳慧通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慧通’),成為華為的編外員工,換簽將在明年全部完成?!?/p>
什么意思,就是為了完成這個銷量目標,華為已經開始先對銷售體系動刀子了。
盡管AITO問界方面回復界面新聞稱,“未來將加大直營門店的建設,但’華為將全面接管問界銷售體系”這一消息不實。”
但行業人士一看就是一個文字游戲啊,只是說“將全面接管問界銷售體系”這一消息不實,但有沒有部分接管?這還是大概率存在的。
按照界面新聞的報道,華為賣車的渠道可主要分為三種:完全由華為自營的旗艦店、經銷商主導的智能生活館或授權體驗店,以及賽力斯主導的AITO授權用戶中心。這么看銷售體系正在一步步收編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
只是如何平衡營銷、渠道、用戶等各方面的資源配置,是擺在問界面前亟需解決的難題。
“降速”的問界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分析當前新能源車市場的競爭趨勢時,曾提出“快魚吃慢魚”理論,稱只有在“快”的過程中才能超車。
所謂“快”很好理解,在新舊市場轉換的背景下,“占地盤”遠比“爭地盤”重要,具體到執行層面,產品技術更新快,市場營銷節奏快,銷售交付速度快……一系列動作組合起來就形成了自己的競爭優勢。
顯然,問界也明白這個道理,一直想“快”,也確實“快”過一段時間。
2022年3月問界M5啟動交付,8月問界M7接力,10月M5 EV亦加入產品陣營,現如今新版M7上市,年底問界M9發布,可見問界的產品推新節奏確實是很快,并一度讓人對其寄予厚望。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8月,問界系列創下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最快單月交付破萬輛的紀錄,反觀理想ONE,銷量不足5000輛,此后問界連續3個月交付量破萬。
然而,就在外界以為問界將要”狂飆“的時候,問界卻后勁不足,出現陡然失速的現象。月銷量陡然大幅回落至數千臺的量級。2022年收官,問界僅獲得7.5萬輛的成績。這與年初,余承東訂下全年30萬輛的年銷量相差甚遠。
2023年,問界未改”頹勢“。1月,問界零售銷量4469輛,2月銷量下降至3521輛,同期,蔚來和理想同比增長分別達到98.3%和97.5%。蔚小理交付量分別達到1.2萬輛、0.6萬輛和1.7萬輛。
問界與頭部友商的差距越拉越大;3月銷量稍有抬頭,4月下滑至2431輛,5月銷量小幅回升,但頹勢仍在持續。而6、7兩個月份更是沒有單獨披露銷量。顯然,去年還被寄予厚望的問界,在2023年的前幾個月,已然“失速”且較為明顯。
車企經營業績遇到考驗時,普遍做法是“變革”,對管團隊或經銷團隊進行調整。在今年2月,問界也做出了同樣的應對,進行了一次自成立以來最大的人事調整。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OO王軍離職。
此外,今年6月,華為成立“AITO問界銷服聯合工作組”或許也寓示著問界開始對營銷體系進行調整。
渠道變革提高銷售效率
問界銷量上的疲軟,從更深層考慮是營銷體系出了問題。
在渠道硬件端,問界已經甩理想三條街!但銷量上,理想甩問界四條街。2022年上半年,問界與理想曾經是旗鼓相當的對手。然而2023年上半年,理想銷量(13.91萬輛)已是問界的數倍。
但從問界內部來審視,這場銷量“崩盤”原因,首先在于銷售環節錯綜復雜,銷售渠道的相互博弈以及內耗,直接導致公司銷量走低。
目前,問界的門店大致可劃分為三大類:直營和類直營、經銷商、用戶中心。分別對應華為旗艦店、華為智能生活館和華為授權門店。
問界目前擁有1000多家銷售網點,200多家用戶中心是賽力斯主導建設的,900多家體驗中心是原來華為的手機渠道商改造的。
用戶中心由賽力斯負責搭建,覆蓋銷售、交付及售后等業務;體驗中心則由華為手機門店改建而來,其中又分為華為直營店和加盟商,僅負責銷售。直營和類直營門店級別較高,展車和試駕車的資源可以得到優先保證,但經銷商門店的車輛資源則需要到用戶中心自行采購。
混亂的經銷渠道會帶來多個問題:首先,體驗中心與用戶中心歸屬不同,導致銷售與交付、售后之間利益不同步;其次,直營銷售團隊與加盟商之間存在博弈,內耗嚴重。還有兩邊并不是同一個老板,也很容易出現摩擦、扯皮的情況。
曾有媒體報道,同一款車型在AITO問界在用戶交付中心(賽力斯廠家優惠和重慶地方補貼)和華為智能生活館得到的售價并不一樣。
顯然,問界也意識到渠道對銷量的影響,今年6月,華為成立“AITO問界銷服聯合工作組”,負責營銷、銷售、交付、服務、渠道等業務的端到端閉環管理。在AUTO芯球看來,聯合工作組首先就得解決渠道的內耗的問題。
此外,華為賽力斯的產銷不協同也是渠道需要變革的重點之一。
據一份網傳的“供應鏈供應能力保證部”文件顯示,雖然新M7于10月5日完成第一階段450輛/天的產能建設,并且根據市場需求,賽力斯二工廠將于11月1日,按750輛/天的計劃排產新M7。
想要消化5萬輛,恐怕需要更長的時間,周期的等待必定會造成客戶流失。
過去,只要“出招”夠快、夠準,就能夠贏得市場、獲得客戶增長。但新能源汽車市場以及底層邏輯已然發生變化,應該更加關注背后的“內功”加持,例如,產品的研發以及產銷渠道相互協同。在一定意義上來講,問界新M7,是華為賽力斯的挽尊之戰,更是背水一戰。
華為強化銷售渠道 高端撐起銷量仍存疑
問界還有另外一個使命——沖擊高端,在這件事情上,幾乎每個中國品牌都想做,但真正做成功的卻寥寥可數。但比亞迪以及特斯拉都是逆襲高端成功的代表。問界走向高端化,還得需要借助華為門店渠道的力量。
高端競爭時代,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模式在迭代,具體來說是以消費者為核心的品質化、品牌化和渠道賦能。華泰證券分析師曾認為,品質化與個性化產品是高端賽場的入場券,品牌建設和消費者培育是決定產品溢價的核心,賦能經銷商和渠道多元化是高端布局的重要支撐。
換句話說,建設高端形象渠道,就是做渠道的頂層設計,能夠確保高端品牌高端化。因此,企業要想打造高端品牌,就必須大力開拓上述高端形象渠道。
目前,造車新勢力都希望在線下人流量大的商超店與用戶建立觸點,由于商超店的成本高昂,尤其是一線城市CBD的商超,月運營成本都至少在800萬元以上。城市展廳開得越多投入會更大,門店開展的數量比較受限。
問界真正優勢恰恰是隱藏在產品與技術背后的華為渠道優勢。
華為問界借助華為的展廳優勢,可以成功地觸達了潛在消費者。值得一提的是,華為終端店的數量遠遠高于其他競爭對手。2022年,小鵬汽車全國銷售網絡共420間門店,覆蓋143個城市。截至2023年9月 ,理想汽車在全國已有361家零售中心,覆蓋131個城市。
華為問界并不缺高端化基因。華為手機能走高端化,除了本身產品過硬之外,是與華為成熟的銷售體系是分布開的。
在賣車之前,華為對經銷門店采用sell-through銷售流通的管理模式,有一整套廠家-總代-分代-終端零售商的流程,會根據門店所處的銷售環境、用戶群進行貨品和貨量的分配,在地方分公司的組織架構下,執行效率非常高。
華為賣手機的強執行力與高效率,也會給華為問界的銷售經驗有更多的借鑒經驗,并且華為手機銷售人員可以通過一系列系統培訓達到賣車的要求。
雖然問界有華為銷售渠道賦能,但問界M9將決定賽力斯與華為后續合作的走向關鍵。指望一款定價50萬+的車型,來拯救品牌的銷量難度或許有點大。
一方面,M5/M7定位30萬級別市場,與M9之間形成巨大的定位差距,不利于品牌的營銷。另一方面,市場對問界M9科技感的好奇,最終轉換多少率不得而知,畢竟華為技術雖然香,但問界并不是獨一份。還有銷售門店的服務能否支撐起價M9銷售的溢價服務?我們值得思考。
路雖遠,行則必至。在中高端大單品+高舉高打品牌兩大市場策略趨同下,華為能否成功給與問界高端化進行渠道賦能,也是新能源汽車下半場競爭看點。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聚焦智能汽車,助力關鍵決策。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