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酪博士×新世相:她都不像個媽
這是 新世相 的第 1634 篇文章 -
Sayings:
母親節了,我來說句大逆不道的話: 現在的好多媽,都太不像個媽了! 但請注意一下我的語氣,是激動的,開心的,自豪的——她們不像媽?我天這可太好了。 這句話,是我見過對當媽的人最酷的評價。 你也許也注意到了這個趨勢,幾十年前的媽媽模板,已經框不住如今的女士們了。
她們不攔著娃冬天吃冰塊、出門要光腳;她們借口加班,自己跑到新開的餐廳吃牛排;她們看見娃跌了一下,不禁笑出了聲,還趕緊掏出手機拍照……
正是因為她們,我猛然發現,想讓帶娃生活幸福,著實需要奇思妙想。
趁著母親節,咱們就好好看看這群“不像媽”的大機靈鬼們,都創造出了什么花招。
俗話說得好,兩歲娃翻上天,四五歲的孩子狗都嫌。
但只要掌握下面幾招,咱們就能牢牢把握住人生的主動權。
沖吧!不像媽媽的媽媽們!
眾所周知,娃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永動機,左腳踩右腳能上天那種。
休息 5 分鐘,他們能精神半輩子那么久。
我們的讀者 @阿暉,就曾對娃進行過一次為期兩小時的觀察,讓他愛玩啥玩啥,愛摸啥摸啥。
于是,她就看到娃不知疲憊地重復著這些事:
抓螞蟻;撿石頭;把桂花樹的籽和石頭放小車車里;拔野草去籃球場投籃,在柱子邊舉起,掉了又撿又舉起;圍著樹邊的圓臺子轉圈圈;指著旁邊電動車上印的胡歌大笑,高興得管胡歌叫爸爸;接著撿樹葉子;指著袋子要吃香蕉……
看完這些,我和她一起大徹大悟了。帶娃就像放牛,你得把自己當個觀眾啊。
跟牛一樣,管娃吃飽沒吃飽,娃餓了會自己來嚎。管娃在玩啥,只要不要出血不塞嘴里,洗個澡就能解決。
我們心大了,快樂也就更大了。有時連過路人都笑了。
讀者@小曦 家附近有片沙灘,晚上全家經常推著小推車去遛彎。
但小推車里沒娃,因為娃在沙灘上探索世界,正在跟著車爬。
于是就有陌生人在黑暗里指指點點,那是人是狗,嗖嗖爬得還挺快。
據說,娃就這么天天自己爬,后來連走路都提前學會了。
因此,咱帶娃確實得適時放手。
如此循循善誘又給娃自由的我們,可太惹人喜歡了。
學會放養,只是幸福生活的第一步。生活可不止是陪娃玩,還得做飯洗碗接送上學哄睡。
因此,不止你百般疼愛娃,也要讓娃對你百般疼愛。
小孩子很聰明的,他們敢惹我們生氣,是因為知道我們能兜底。
但如果我們先聲奪人,在娃耍熊之前我更熊,在娃無力之前我更無力,那娃瞬間就理智多了。
@安綠小王 堅持著復制粘貼的政策:娃扯她頭發,她也扯娃頭發。娃哭了,她也跟著一起哭,聲音比娃還大。娃嫌棄她沒刷牙,她就嫌棄娃尿不濕臭。娃不收拾玩具,她就在娃睡的地方堆出一座山,讓娃也甭睡覺。看起來不算體貼包容對吧?但是結果卻非常奇妙,甚至能稱得上是出現了奇跡。
娃會站出來扛起你身上的重擔:
“經常下午取完快遞去接娃,接到娃第一件事就是把快遞往他書包里一塞,然后自己甩著雙手跟在他后邊晃悠悠走回家。”@楊燁
娃還會憐愛你,包容你,甚至學到了霸道總裁的氣質:
“小區很復雜,有一次和娃出去遛狗,真正地走迷路了。他雖然口頭上不耐煩,卻拽著我說:你跟著我吧,相信我,跟我一塊走。一邊走一邊還不忘數落我,來的路怎么都不知道,多大人了!”@曼笛
人際關系嘛,要的就是一個有來有往,在淡出水的生活中營造小情小趣。
在某些時刻適當示弱,是在給娃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讓娃相信自己能拯救你。
這一條就不用多說了,堅決拒絕喪偶型育兒。
傅首爾有句話十分霸氣:
“我的宗旨就是我不好過,全家都不要好過。因為我早就跟我老公說過了,我們倆一起承擔,我不會忍辱負重一個人去承擔這一切。”
她實際也是這么做的 —— 娃整夜不睡,她無助到哭的時候,就會把老公一腳踢醒,讓他起來參與這個過程。
他倆還定了一個契約,規定每個星期不忙的某幾天,雙方必須要參與帶娃多少個小時。
如果家里有倆娃,那更有效率了,能降伏熊孩子的,還有另一個熊孩子。
@小曦 有兩個娃,在陪他們一起睡了三年后,在四歲就讓他倆一起睡到另外的屋子去了。
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養了老大這么久,也該盡到老大的職責了。
倆娃住在一起,自己就能嘮半天,也不咋會怕鬼。還有增進倆娃感情的功效:
哥哥說,班里漂亮的小姑娘,都沒有我妹妹好看。
帶娃這么勞心費神的事情,只壓在一個人身上太沒良心了。
分攤在一家人身上,大家都快樂。
解決了帶娃工作量不平等的問題后,我們就能進行最爽的一步了:
跑,大膽跑。
一種選擇是和老公一起跑,跟娃說,現在我倆要去談戀愛,談好了回來找你。
一種是自己跑,把娃放到老公那兒,你近可以跑去健身房運動,遠可以跑去歐洲喝酒。
@曼笛 在娃兩歲斷奶之前,和娃兩個人 24 小時全程黏在一起,一天都沒有分開過。
當時的感覺只有一個:受不了了,必須得跑了。
斷奶之后,她當機立斷就和閨蜜兩個人去荷蘭呆了半個月,徹底遠離老公和娃。
然后她就收獲了人生最自由的時刻:遠在歐洲,酒便宜還好喝,于是頓頓喝,醉醺醺的特幸福。
喝完之后,就幸福地回家了。
如果咱實在放不下娃,帶球跑也不是不行。
@Soba 喜歡去音樂節,胎教音樂都是搖滾樂。
前兩天,她剛帶娃去草莓音樂節蹦了新褲子,還戴著粉色假發片。
@雙馬尾小可愛 跑得更遠,娃 3 歲時,她帶娃租摩托去越南旅行。在青年旅舍里,娃是聞著老外臭腳丫子的味道睡著的。
而且這娃運動力極強,四歲就爬上江蘇最高峰,一路都沒用她抱。再過幾年,她倆就能一起去徒步了。
享受自由,不一定要感覺愧疚。
還記得娃剛學會爬的幾個月不?床都裝不下他,跟猴一樣蹭蹭往外爬。
所以我們根本沒必要給自己那么大的壓力,畢竟這個世界上,娃比任何人都更懂自由的重要。
在收上來的征集里,有好多當媽的女士都提到了一件共同的事兒:
可以把娃當閨蜜,當弟弟妹妹,當好朋友,當一個平等的人,就是別當成娃。
同時也把你當成你自己,因為你不只是個媽。
@宇宙限量中年少女 有個堅持,就是絕不對 4 歲的娃說 “吃飯飯、洗手手”。
從娃兩歲多有點自主意識開始,她的小花招就是不把娃當娃,咱就是朋友。
可能正因為像朋友,她倆的相處看起來挺有意思的,互相介紹愛好,還互相拍照,并嫌棄彼此的拍照水平。
還有個朋友,堅決拒絕別人喊她 xx 媽。
因為經常出現這種狀況 —— 出門被人叫做 xx 媽,對外自稱 xx 媽。不知道你娃叫啥,你姓啥就叫啥媽。
這種習慣一旦成了,那可不得了了。
別人一喊,咱們立馬就責任上身。 喊多了連個人地位都能受影響 ——試想,萬一有人刪繁就簡,“張媽媽”脫口就變成了“張媽”,地位瞬間從尊貴的母親大人降級成一位隨身保姆,你生不生氣,你害不害怕?
有了娃之后,我們有時就忘了自己的名字,也忘了自己。 你其實不知道,對于這種百分百的付出,娃到底在想什么:
“早晨送女兒去幼兒園時,我告訴她明天是我生日。
我說,我不太想過生日,因為又老了一歲。
她說,可是你要許愿呀。
我說,我的愿望永遠都是你和哥哥健康快樂。
她說,可是媽媽,你要許有你自己的愿望呀。”
你看,連娃都希望我們更愛自己。
因為我們的身份,從來都不只是媽媽而已。
【寫在最后】
這個母親節,我們想慶祝你 “不像個媽” 的樣子。
很多時候,我們把大部分時間都分給了“媽媽”這個角色:24 小時 x 365 天的陪伴,一天三頓換著花樣給娃加餐,無條件把娃的一切排到最優先……但其實媽媽這個身份,只是人生里附屬的部分。
在公司努力工作的是你,在家認真生活的是你,盡情享受自由的是你,任性有缺點的是你,不全能卻樂觀的也是你。
你是媽媽,但你依舊是你。
“你可能認為你可以用一些標簽定義我,但你錯了,因為我始終是一件正在加工的作品。
我是我自己的自由。”
當媽這件事,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不一定只有娃偷摸打游戲,你也能背著娃偷偷玩;不一定娃對你言聽計從,你們也能公平競爭,誰本事大誰說了算。
我們和Dr.Cheese奶酪博士拍了一部短片,名叫《她都不像個媽》。起因是Dr.Cheese奶酪博士收到了不少娃的“小投訴”,說媽媽居然偷吃他們的奶酪棒!我們特別委托“媽媽觀察員”傅首爾進行調查,讓四位娃站在一起,帶著愛“控訴”媽媽,你一定要點開看看。
“為什么媽媽不能有專屬于她自己的奶酪棒呢?”懷著這樣的初衷,DR.Cheese奶酪博士終于在母親節把這款專屬媽媽的奶酪棒做了出來。從此你再也不用偷吃娃的奶酪棒,除非你的吃光了。5月8日上花生日記搜索奶酪博士,購買母親節限定奶酪棒禮盒,為自己補充營養。在評論區寫出你的故事,我們會為點贊最高的5位送出母親節限定奶酪棒禮盒,希望你不止母親節快樂,而是天天都快樂。
如果你從前一定要做個 100 分的媽媽,那么從現在起,我們就換個目標吧——
做 100 分的自己。你,就是你。
撰稿:神秘的華子 主編:可能要當媽的Cassie
*特別合作:芒果TV、大芒計劃
就算當了媽
你還是你自己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