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樓之上,我們在云端“種”下了一片麥田
千年來,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始終在為“吃飽飯”而上下求索。在中國人的內心,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樸素祈愿,是對生活富足的喻寫。我們透過“五谷豐登”的夙愿,看見了“麥子”,而又希望人們能透過麥浪,看見減貧夙愿,正被許多人努力實現。
2021年初,開展了三年的平安“三村工程”,將邁入一個新的階段。為嘉獎在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一場表彰大會緊鑼密鼓地籌備起來。
一場表彰大會,要承載的并不只是內部人的表彰,更是一次扶貧成果的呈現。
但,如何呈現?
如果遵循舊例,數據和圖文陳述,是最常見的選擇。然而在我們看來,這似乎并不足以讓人們清晰地感知這三年來的努力與成績。
著眼于“成果”二字,翻閱著平安扶貧百寶、聽著代言人李健的歌,搜尋與之關聯的意象,一個詞躍入視野:麥子
在中國人的內心,“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樸素祈愿,正是對生活富足的喻寫?,F今對五谷的兩種解釋中,或有稻無麻,或有麻無稻,但無論哪一種,都不會少了麥子。一片金色的麥田,不僅代表著一季耕耘有如期之獲,更蘊藏著“倉廩實、衣食足”的美好聯想。而這,不恰恰就是我們想展示的“扶貧”之果嗎?
我們決定把麥田“種”進表彰大會
執行團隊熬了兩個通宵,在平安金融中心84樓“種”下了20萬株“麥子”,并以此為創意基底,打造了一場扶貧成果展。
表彰大會當日,當眾人登臨84樓,滾滾麥浪入目而來,吸引著人們不斷踏進麥田深處,開啟一次扶貧成果探索之旅。
來自遠山的明信片,書寫家鄉的豐饒
我們在麥田內立起“一張”巨大的明信片,但本該鑲嵌風景的地方卻是鏤空的,現場的麥田與遠處的扶貧成果才是這張明信片上真正的主角。
沒有比實景更生動的語言,無需過多文案解釋,人們所見到的,就是遠方“豐饒”的回響。
土生土長的彝繡文化連出一條產業“線”
走進麥田,人們會發現一些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包包。這些展品,來自“媽媽的針線活”。這是中國平安基于大涼山彝繡文化打造的產業扶貧項目,以彝繡帶動涼山婦女創收。項目介紹延伸出繡線,也藏著隱喻:一頭連接著誕生了彝繡文化的一方土地,一頭連接著新的產業模式。項目如同繡線,連結著文化與經濟,讓彼此互相滋養。
麥田里生長出詩篇,見證鄉村換新顏
麥田里生長的不止繡線,還有詩篇。
2019年,中國平安曾攜手作家協會的名家們,輾轉多個定點扶貧村縣,考察扶貧一線工作情況,并寫下了不少詩篇。我們把這些見證著鄉村換新顏的文學作品,也搬進了麥田。
沒有多余的PS合成,一眼望去,印刻文字的透明板與麥田自然一體,構成了一張張“豐收”的海報:在被扶貧汗水浸潤的土地上,不僅麥子挺起了腰桿,文學也在肆意生長。
那些扎根土地的故事,值得講述
表彰大會的核心,依舊是人。這群奔赴三村工程一線的平安人,為助力打贏這場無聲的減貧之戰奉獻青春和熱血。我們則為他們拍下了一組視頻,內容并不復雜:親歷者在鏡頭前講述自己的經歷。沒有華麗的形容詞,話也簡單,卻也有打動人的力量。
2020平安三付人物采訪記錄片
小結語
一場內部舉辦的扶貧表彰大會,看起來是企業極其“私人化”的事,似乎并不足為外人道。但這并不代表,它不能有新的呈現方式。把這件事拿出來分享,留下我們的思考,因為扶貧這件事值得認真對待,每一個扶貧人,都值得被看見。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