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回鄭州!獻給城市里被偏見的年輕人
有時候令我們痛苦的,并不是痛苦本身,而是對現狀的無動于衷,對未來做抉擇時,勇氣往往是最次要的,重要的反而是,對抉擇小心翼翼的思考。
每到年關,要不要離職?就成了很多人日常糾結第一選題。
糾結最多的無非是如何熬到年終獎,如果離職花唄和借唄還能支持幾個月,以及新公司會比現在更好嗎?尤其是到北上廣深打拼的職場人,糾結指數還要更高一些。
而且只要稍微想的遠一點,換個城市發展的想法就一定會冒出來。網上有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全國跨城流動求職者達到300萬人以上;職場年輕人特別是95后的跳槽頻率達到了平均每6個月一次。
他們身上貼著外地人的標簽,被生存壓力死死地摁在996時刻表上,工資不夠、沒歸屬感、買房無望、家長催婚、社交恐懼、消費靠打折、假貨撐體面、上班高檔寫字樓、下班合租格子間,辦公室里任勞任怨,升職加薪遙遙無期。
對在一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來說,最可怕的還不在于職場的跋涉,因為努力總會有進步。最可怕的事情,是來自于一線城市本身的壓力,是即使努力也看不到希望——在一線城市扎根的希望。以及那些沒有盡頭的焦慮,和揮之不去的窒息感。
所以近兩年來,從一線城市辭職回鄉發展的人越來越多,像成都、杭州、重慶、西安等等新一線城市,都正在大量接收從北上廣深回鄉發展的人才。同樣是新一線城市的鄭州,是不是同樣如此呢,我們趁著年關將近,到高鐵車站和寫字樓,采訪了一些年輕人,結果讓我們大跌眼鏡。
工資低消費高,缺少高新產業,企業不正規,人群素質差,連個好玩的地方都沒有。
別的城市是被外人吐槽,鄭州的問題是不被自己人看好。
我愛我的家鄉,但我覺得他還不太行。
帶著”你會不會回鄭州發展”這個問題,我們去了高鐵站和寫字樓,采訪了一些剛剛回來,或者已經回來一段時間的年輕人。
高鐵出站口:
李勘 / 鄭州人
從上海回鄭過年,制藥企業藥品研發員。
我目前沒有考慮過回鄭州工作,雖然鄭州是河南省會,但是工資水平不高,物價卻一點都不低,工作也不太好找,需要高新技術的企業不多。
吳立陽 / 信陽人
從廣州回鄭州創業,餐館老板。
我在廣州4年,自己開餐館。2020年一年都很難,想開分店也開不出。這次回來我就不走了,打算就在鄭州創業,鄭州是河南省會,人口多,信陽菜也比較有市場。
靳輝 / 鄭州人
從上海回鄭過年,在上海上大學,金融專業。
我畢業后打算留在上海就業,不回來的主要原因是鄭州好的金融企業太少了,我在網上也沒有看到太多鄭州金融行業的就業信息,所以不敢貿然回來, 不知道能不能順利找到工作。
胡胡 / 鄭州人
從上海返鄭過年,從事銷售工作。
我本來是在鄭州工作的,2020年被公司外派到上海工作了一年,現在是回鄭州過年,來年還會去上海,但是我認為總歸還是鄭州好這里才是家,我并不希望一直留在上海。
許懿 / 鄭州人
從成都回鄭過年,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二年級。
我是在鄭州大學讀的本科和碩士,在成都電子科技大學讀博,現在很多人都希望進入芯片行業,我也一樣,所以未來不大可能會回鄭州就業,畢竟鄭州沒有對口的企業。不過如果未來鄭州有芯片領域的企業,我肯定首選回家鄉發展,畢竟爸媽和上學時的老師和同學也大都在鄭州。
張乾志 / 周口人
從上海回鄭州創業,獨立咖啡館咖啡師。
我離開上海的計劃已經準備了一年了,在疫情開始前我就想回鄭州開自己的咖啡館了,2019年我就注意到做為河南省會,鄭州的獨立咖啡館并不多,我想把自己學到的技術帶回鄭州,給家鄉人做一杯好咖啡,2020年鄭州的咖啡館突然變多,說明喝咖啡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我就覺得是時候下決心回來了。
趙隆 / 鄭州人
從上海回鄭過年,攝像師。
我暫時不會回鄭州工作,上海更好找工作一些,我期待鄭州的就業環境能慢慢變得更好,到時候就回到家鄉去工作。
粒粒 / 三門峽
學習護理,現在是大專生。
打算畢業后去升本、考研,然后去一線城市至少是省會鄭州打拼幾年,回到家鄉小城市;為了結婚前這幾年職業生涯多掙點錢,回家鄉買房生活。
淼淼,鄭州人
從上海回鄭過年,設計專業大學生。
我是學設計的,上海是國際化城市,所以會留在上海,未來不會考慮回家鄉就業。
寫字樓:
和和 / 在北京工作5年
2020年中返鄭,現在鄭州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工作。
我畢業后在北京工作了5年多。突然就感覺很累,沒有方向。這次回來工作只能說是試探吧,并沒有真正下定決心。鄭州的行業還是太過于傳統了,很多大廠的鄭州分部,更多的是一個銷售中心,做事方式也是我不喜歡的。對于鄭州的發展,我還是抱有很大期待的,但是目前的狀態還是有點兒一言難盡。
小L / 和和同事
在北京工作3年,2020年中返鄭。
北京離家太遠了,雖然我不是鄭州人,但總感覺根在這里,風情世故都是自己熟悉的感覺。在北京沒有根,沒有歸屬感。在北京的生活不幸福,感受不到人情煙火,只有把人擠成餅的八通線和坐不到頭的十號線,人與人之間擠得近,卻又離很遠。找不到內心的平靜,被工作、通勤時間、人情的疏離和冷漠擠壓,絲毫不得喘氣。其實我想回來,只是一個地方累了,換個地方待,可能明年又去了別的地方,人生這么長,誰知道呢。
似乎高學歷的年輕人都不太愿意選擇在鄭州就業扎根,不過這也無可厚非,在通往人生目標的過程中,基礎跳板自然是越高越好。
最令人沮喪的,還是被采訪人告訴我們,當他們想要回鄭州時別人勸他們的第一句話,出奇的一致——別回鄭州!接著就是一大堆吐槽,鄭州老土落后、沒好公司、就業環境差等等等等。而這些勸他們的人,居然還都是鄭州本地的朋友和同學,也有父母和老師。原來這些早多少年就該撕掉的標簽,一直還貼在鄭州身上,還都是自己人貼的。
問題出現再解決問題,只是牛人們的邏輯,普通人有太多問題,自己根本就解決不了,所以在做選擇之前,最好先掂量一下自己。別把浪費時間說成在一線鍍金。# 很多人去一線,是只管把自己先扔出去,行不行再說。
跟人聊得多了,我們發現其實這么多年來,鄭州就是頂著一堆惡心人的標簽,一邊看著自己的人流水一樣往外跑,一邊又被自己人看不上這樣過來的。人人都想站在尖子上,都想過年見到同學朋友,能站在鄙視鏈的頂端,但偏偏不去想一線城市的生存壓力有多大,適不適合自己。于是才會有這么多人在遭受現實的毒打后,把跳槽變成了日常、將智聯設成了首頁、跟中介混成了哥們兒,惶惶不可終日。
網上有段勵志文,說人會長大三次。第一次是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第二次是發現自己即使再怎么努力,有些事還是無能為力的時候;第三次是明知道無能為力,但還是會努力爭取的時候。前兩條都挺有道理的,但第三條就有點雞血湯了,一件事兒你明知道成不了,還迎頭撞上去,用鄭州話說那就是“信球”。我們不能只看得到那些繁華,卻不想自己是否會被接納,那些個你向往的大都市,可不是光去就能分一杯羹的。
對在職場打拼的年輕人來說,認清自己,還懂得審時度勢,能做長遠打算,才是真的長大了。有位過來人身份的創業大哥跟我說過,在一線城市打拼成本是很大的,不光是掙的錢存不下,一旦長時間打不開局面,只會讓你失去自信,越活越絕望,讓你在不甘與無奈的折磨里,變成一個糾結患者自我拉扯。
所以也別總說“但凡有點本事的都出去了”,就好像留在鄭州發展的都是loser 一樣。看看這些年鄭州的發展,你說鄭州靠的到底是誰呢,難道是loser嗎?
當然大家愿意往一線跑的原因也未必都是認為鄭州不好,可能只是因為它不是最好的而已,畢竟自古以來中國人安土重遷,不是為了夢想,誰又愿意背井離鄉呢。不過這想法其實也有BUG,因為鄭州其實早沒有我們印象中的那么差了。
我們對自己的家鄉了解多少,那可是時刻等我們回來的地方,實際上,只要你稍作了解就會發現,情況沒有想象的那么糟。
別總說鄭州好了你就回來。也許我們先回來了,鄭州才會更好。
看宏觀數據:不久前,鄭州在智聯招聘和澤平宏觀聯合發布的《2019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中排名第13位;在《2019年中國城市發展潛力100強》中排名第11位。在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布的《2020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鄭州在15個新一線城市里排名第9位;未來可塑性指數排第10;城市人活躍度指數排第9。
這15個新一線城市依次是:成都、重慶、杭州、武漢、西安、天津、蘇州、南京、鄭州、長沙、東莞、沈陽、青島、合肥、佛山。一線城市前四仍然保持著“北上廣深”座次,鄭州連續第4次進入“新一線城市”,排名第9位,較去年上升一位。近三年鄭州總排名位次變動不大,穩定在新一線的第二梯隊。今年,鄭州的城市人活躍度指數有了較大跨度的進步,上升8位,進入新一線城市前10。
從2020年新一線城市排名,可以清晰的看出一個趨勢,那就是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的優勢正在逐漸體現出來,鄭州的區域影響力和綜合實力正在提升。這是鄭州在全國城市中的真實地位和現狀,怎么說都不算差了。對鄭州來說,未來還是在人。怎么才能留住人才,可能不光是政府的事情,還在于我們每一個人如何去看待鄭州這個城市、如何看待自己。只要別再自己瞧不起自己,就算走出去扎根外地,也未必就不能對家鄉做貢獻了,更何況那些回來和沒走的人呢。
選擇走出去完全沒有問題,但別總說等鄭州好了你就回來,因為往往享受城市發展紅利的,都是跟它一起變好的人。
創作人員名單
創意總監:余波
策劃:大鳥
概念海報設計:張慶利
人物海報設計:王丹
導演:楊帥
數英獎參賽項目說明 - 三川TRIIIVER,創意代理商
【背景與目標】
2019年~2020年,全國跨城流動求職者達到300萬人以上;職場年輕人特別是95后的跳槽頻率達到了平均每6個月一次。
所以近兩年來,從一線城市辭職回鄉發展的人越來越多,像成都、杭州、重慶、西安等等新一線城市,都正在大量接收從北上廣深回鄉發展的人才。
同樣是新一線城市的鄭州也是一樣。
本地青年文化平臺“樣蕩YoungDumb”想要為人群提振精神,為城市留住人才;人才創業賦能平臺“神月致力”想要找到適合投資的創業型人才,一拍即合的訴求,促成了這次特別企劃。
【洞察與策略】
洞察:
春節期間,本就敏感度極高的跳槽,和從一線城市返鄉就業的話題,被疫情的沖擊無限放大,在春節返鄉潮的現實背景下,是進行此項話題營銷的絕佳時機。
策略與實施:
鄭州真的不是好的就業之地嗎?肯定不是,但是要人群有如此共鳴,必須有效發起一次全城話題。
1、本地熱門公眾號特別專題,用共鳴促傳播,用實際的就業和創業機會做助燃劑。
2、高鐵站、寫字樓實地采訪,真人真事拍攝海報,讓內容真誠、真實、與你我相關。
3、依靠本地公眾號樣蕩YoungDumb高質量的圖文采編能力,形成優質內容。
【創意闡述】
年關將至,大量返鄉就業人群的復雜情緒在積累,這些年輕人,都需要一次及時的宣泄和情感呼應,也更需要一些就業和創業機會。
但作為新一線城市的鄭州,始終在將上未上的尷尬階段,在北上廣深人才回流的當口,聽到最多的卻是“別回鄭州”,鄭州面對的偏見依舊鋪天蓋地,于是,我們就抓住這個偏見并放大,直接讓“別回鄭州”這句話成為主題。
【結果與影響】
項目效果說明:
推文閱讀量20000+,評論500+且多為長文分享。
大量返鄉高知人群聯絡神月致力,獲取就業信息。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