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淘寶:一場關于「選擇」的社會學實驗
六一前夕,
我們邀請了10位城市外來務工人員,
請他們參加一場名為“選擇”的社會學實驗。
實驗的內容很簡單:
——
做5道選擇題
1936年,26歲的費孝通回到吳江,以開弦弓村的實地調查完成了一篇博士論文《中國農民的生活》,也就是我們后來熟知的《江村經濟》。這篇后來影響深遠的中國農村調查報告中,面對傳統蠶桑工業的衰敗,開弦弓村村民最終選擇放棄這份手工業收入來源,整個村莊日益凋敝。
1978年,城鄉二元體制依然無可撼動,以小說《人生》中高加林為代表的農村青年選擇為理想沖擊藩籬。
90年代初,有人發現農村的臺球桌一夜之間多了起來,敏銳地意識到農村閑散勞動力開始出現過剩跡象。無數游蕩在臺球桌邊的農村青年再次選擇到城市中尋找機會。
2000年后,城市化進程如火如荼,他們選擇了北上廣深的電子廠和建筑工地。
大半個世紀過去,
他們從未真正進入城市,
也從未真正回到家鄉。
中國很大,
而他們始終游離其間。
六一前夕,
我們以選擇之名,
做了這場
事關這個群體何去何從的社會學實驗。
10位在上海打工的外來務工者,
5道選擇題,
一個潸然淚下的答案。
或許,
我們可以給自己多一些選擇。
項目信息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