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訊飛:在冬奧,用技術說話
事情的發端在去年春天的某個時候。SOULO服務過不少科技品牌,它們多多少少都帶有一些與生俱來的理想主義濾鏡,科大訊飛也是。客戶拋出了一個聽起來像是應該發生在2050年的品牌冬奧使命:打造首個信息溝通無障礙的奧運會。
雖然現實已許多次印證,未來確實比人類想象中來得快很多。但那時我們談起冬奧,都覺得尚是一件遙遠的事。遙遠到我們以為疫情會結束,春節可以不用再原地過年,當然這些都沒有發生。只有北京冬奧會如期進入了倒計時。
在這個冬天即將熱鬧起來時,我們引用TVC中的三句文案,為科大訊飛在冬奧的這次重要發聲,做個小結。
準備好開始這場對話了嗎?
科大訊飛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自動語音轉換與翻譯獨家供應商,圍繞這兩個核心技術,在冬奧會的賽事、會議、日常運營等等場景中,都有訊飛產品的身影。
雖然在見識過訊飛的展廳后,發現它早已經是一個遍布醫療、教育等各種領域的AI科技公司。而在冬奧會的舞臺上,百家爭鳴,我們依然認為,圍繞訊飛最重要的品牌資產去做溝通(即智能語音技術),是更加扎實的做法。畢竟這是個變化太快的時代,很多人往往忽視品牌應該建立在一些不變的東西之上。
于是有了這樣一句,貫穿科大訊飛整個下半年的戰略主張:用技術說話。
主張從1024程序員節前開始就陸續有過出街,直到這個概念正式登上冬奧這個舞臺,離我們眼中這句話最早的出發點,越來越近。
身為創意人員,我們對文字的使用,始終保持敏銳的追溯。比如為什么我們經常講一場重要的比賽,使用的是強強“對話”這樣的說法。它可能是一種對競爭適當美化的說法,也可能,在奧運會這樣的賽事中,輸贏,確實代表不了全部。
優秀的運動員對結果總能保持敬畏,上賽場如同平日練習,這中間,是日積月累起來的技術自信。到底,觀眾欣賞的是運動員的身姿,并非獎牌的顏色。
在奧運賽場上的對話,都是用技術說話。
TVC開場,也由一位運動員牽頭,和所有選手們展開對話。就此引出參與這場賽事的每個人,觀眾、賽事官員、志愿者……甚至視聽障礙人士們,在冬奧,這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賽場。
冬奧會倒計時5天之際,科大訊飛與北京冬奧組委官方微博聯合發布TVC,助推聲勢擴散。
我們沒有上場,就沒有自己的賽場了嗎?
訊飛在和我們科普溝通無障礙的時候,做出過進一步的解釋,即在冬奧,人與人之間溝通無障礙、人與組織溝通無障礙、人與賽事溝通無障礙。幾個維度,囊括了幾乎所有在這場盛事中需要溝通的方方面面。
解釋技術和解釋產品功能,不完全是一回事。我們用一整套視覺,讓大家直觀理解品牌在冬奧中發揮的具體作用。
一個更高的理想也往往更普世。好的技術不應該遙不可及,它能讓每個人使用。而每個使用它的人,本身也身懷絕技,開車的、顛勺的……每個普通人,都能夠用技術說話,實現溝通上的無障礙。
所以在TVC的主旋律之外,我們邀請到冬奧冠軍李堅柔老師,和各行各業的人們站在一起,拍攝了六組短視頻,用更貼近生活的語言展現技術的普世面貌。
世界能彼此理解
細心的觀眾可能會發現,TVC第一句VO的嘴型就是有點對不上的,這里原本的念白是“你好,對手們”。
客戶在最終審核時,依然帶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格局去審視每一處細節。從對手,到選手,一字之差,消解了潛在的對立情緒。
我們可能都忘了,最早開始使用互聯網,是為了和世界另一頭的人們交流。如今我們卻常常被鎖在自己的繭房里。
技術本身沒有正邪,沒有好惡,技術就是技術。
技術之爭,到底是人的理念之爭,人對技術的理解,人對技術的使用。正如品牌之爭,最終也是理念之爭。
無數品牌在冬奧輪番上場,一將功成萬骨枯,背后是甲乙方數不清的日夜。對科大訊飛而言,它清楚這是實現他們理念道路上的一站,正如這個品牌過去二十幾年一直低調堅持地那樣。
我們依然期待著,期待會有那么一天,像科大訊飛這樣的中國科技企業,能告訴世界,我們用技術說話的初心,是為了世界能彼此理解。
「現場花絮」
科大訊飛冬奧項目人員集合
創意總監:Will
客戶執行:花花
美術指導:文選
美術設計:大東、老李
資深文案:十一、美佳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