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Go×羅永浩:如何一句話把設計師逼得死去活來
原標題:在“1%”中尋找突圍,新品牌營銷如何“從0到1”?
信息大爆炸時代,新品牌想要成功的難度越來越大。美國整合營銷傳播之父唐·E·舒爾茨教授就指出,當下大眾對信息的接受模式是:遺忘和過濾99%,只能記住1%。因此,在“1%”中尋找突圍機會,對任何一個新品牌而言都是一個重大挑戰。
在許多小眾賽道,因為用戶群本身就屬小眾,而大眾往往對其又比較陌生,這個難度又進一步加大。例如,在多人協同的專業產品設計工具領域,由于長期被國外軟件統治,做本土新品牌營銷突圍的難度就相對更大。一方面用戶垂直度高,多年來老用戶養成的使用習慣和忠誠度偏好,使得新軟件品牌教育和更換成本陡增;另一方面,疊加賽道本身小眾和用戶群小眾,新軟件品牌如何通過有效營銷擊穿圈層,吸納更多的新用戶也障礙重重。
在酷娛看來,要想實現品牌的“從0到1”,需要打好三大關鍵營銷戰役:1、認知戰:解決進入用戶心智問題2、形象戰:解決品牌形象問題3、流量戰:解決品牌流量問題。作為協同時代的產品設計工具 ,MasterGo又是如何通過這三場關鍵戰役,實現品牌“從0到1”突破的呢?
抓住關鍵事件,以事件營銷撬動大眾認知
互聯網的普及讓訊息和服務迅速進入過載時代,尤其是在大數據算法驅動下,無數人感覺到注意力嚴重不夠用了。正如美國經濟學家赫伯特·西蒙所言,“信息的豐富造成了注意力的匱乏”。在注意力匱乏的語境下,新品牌營銷面對的第一個難題,不是自己會不會被消費者認可和接受,而是自己或許根本不會被消費者注意到,品牌信息完全會淹沒在海量的互聯網信息噪音之中。
顯然,互聯網時代的注意力高地,當屬互聯網中層出不窮的熱點事件。回顧過去幾年的互聯網,我們能夠想起的,就是一個又一個熱點事件。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在網絡上,情緒的宣泄和表達是最重要的內容,而熱點事件則為其提供了媒介和話題載體。
對于互聯網時代的品牌營銷而言,哪里有注意力,哪里就是營銷的高地,熱點事件已經成為品牌吸引網民注意力的捷徑。因此,優秀的營銷需要找到與品牌相適應的相關熱點,并學會活用熱點。
MasterGo正是以“Figma封禁大疆”熱點事件為契機,成功進入了大眾視野。
2022年3月,一則消息引發了中國網民的震怒。3月12日,有消息稱,美國設計軟件Figma封禁大疆等被美國制裁公司的賬號,隨后被多方證實消息屬實。Figma 是一款美國公司開發、基于瀏覽器的協作式 UI 設計工具,功能包括原型設計、標注、云端同步、版本歷史、實時討論、團隊組件庫、第三方接入等。
“Figma封禁大疆”的消息被大疆證實后迅速走上熱搜,不僅引發了行業內人士的關注,很多國內網民也第一次注意到了這種專業設計工具。事件發生后,從行業內到普通網民,紛紛呼吁國產軟件“當自強”。知乎上就有網友表示,“未來大量的基礎軟件、生產力工具,都需要國產化了,雖然過程困難,但我們別無選擇!”
MasterGo準確把握住了行業需求和網民的心態,聯動行業內日活量Top級別的KOL在抖音、小紅書、B站、微博端發布相關視頻,從事件引出MasterGo品牌,實現了品牌在用戶心智中的“高調登場”。同時,輔助以KOC的真實反饋,MasterGo在互動中讓品牌熱度一直保持活躍。數據顯示,在3-4月的傳播前期,MasterGo品牌微博端實現了2772.8W+曝光,互動量達37.8W+;而抖音端話題的熱度增長了以往的5.5倍,品牌相關話題播放量達到1.5億+ ;百度指數穩定增長超出4倍多。
本輪傳播動作讓小眾賽道的MasterGo借助熱點事件實現了一次營銷上的飛躍,迅速吸引了網民注意力,邁出了品牌從0-1進入用戶心智的第一步。
聯合關鍵伙伴,以共創計劃樹高端品牌形象
成功激發業內人士和網民對品牌的興趣后,MasterGo也必須接受他們的質疑: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品牌,值不值得被信任?
品牌必須找到足夠的背書,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才能將這些興趣轉換為信任。MasterGo也交出了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在產品上,MasterGo致力于解決用戶在協同制作上不方便的痛點問題,本身早已積累了一定的口碑和知名度。
而MasterGo背后的藍湖公司,更是國內在線協作平臺的獨角獸,在行業內擁有良好的口碑。國內知名投資人朱嘯虎就曾直言,“藍湖的關鍵優勢是,知道用戶的痛點在哪里。”背靠藍湖,讓MasterGo自帶專業光環,更容易取信用戶。
今年以來,隨著“Figma封禁大疆”等事件的發酵,國產替代成為中國軟件發展的輿論大趨勢。因此,4月份,MasterGo 聯合新華網共同發起了“國產設計軟件共創計劃”,致力于解決開發者和使用者之間的斷層溝通,快速實現以用戶和以具有更高要求的頭部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產品迭代。計劃發布后,迅速吸引了美團設計委員會、百度移動生態用戶體驗設計中心、用友網絡、知乎、比亞迪、榮耀等互聯網、科技圈大廠加入。
眾所周知,大公司對工具軟件有極高的使用要求,眾多不同行業的大廠同時選擇MasterGo,無疑對品牌提供了強大的信任背書,迅速提升了品牌聲量,奠定了高端科技品牌的調性。而在國產替代的趨勢下,“國產設計軟件共創計劃”的高頻曝光為品牌迅速聚攏了行業內外的關注,并吸引了更多合作伙伴。
比如,今年6月,北森、喜馬拉雅、深信服等企業也紛紛加入計劃,北森設計體驗部負責人就表示,“我們通過橫向評測和深度的試用,感受到了 MasterGo 優秀的性能和順暢的體驗。”深信服安全BG產品設計部負責人也表示希望在未來,可以與 MasterGo 共同探索出一條“中國B端云、安全領域產品的體驗增進之路”。
綁定關鍵人物,以娛樂化內容擊穿圈層獲流量
任何產品在營銷中獲得爆發式增長,都不是偶然的,科技產品的生命周期中,存在一個著名的“鴻溝理論”。
這個理論基于“創新傳播學”,將創新性技術和產品的生命周期分為五個階段:創新者(Innovator)、早期使用者(Early adopters)、早期大眾(Early majority)、晚期大眾(Late majority)、落后者(Laggard)。
“鴻溝理論”說明,在科技企業的早期市場和主流市場間存在著一條巨大的“鴻溝”,能否順利跨越鴻溝,進入主流市場并贏得實用主義者的支持,往往決定了一項科技產品的成敗。而且,越是能夠被大眾熟知,品牌的營銷成本越低,潛在的用戶群體也越大;越是默默無聞或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品牌遭遇失敗的風險越大。
這也是為什么今天,即使是看起來相對小眾的科技產品,也希望能夠吸引大眾注意力的原因所在。
但大眾品牌破圈不容易,小眾品牌就更難了。而MasterGo則通過攜手羅永浩,利用名人效應與泛娛樂化的創意內容,走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小眾品牌用戶群破圈之道。
今年5月10日,許多人發現羅永浩突然向粉絲們推薦了一款名為MasterGo的產品設計工具,并表示“無論小團隊還是大公司,MasterGo必須安排上”。很多人都好奇,這到底是一款工具,能夠引發羅永浩的興趣,紛紛點擊觀看。
其實,這是由MasterGo 與羅永浩達成合作共識后,由羅永浩團隊根據多年經驗,產出的一支直擊用戶痛點的廣告片,以娛樂化的內容向觀眾傳達出MasterGo 的產品、品牌特點。在準確洞察用戶痛點的基礎上,在羅永浩的名人效應帶動之下,這條廣告一經上線就獲得了破億的曝光量,并助推 #羅永浩選好了#等話題登錄熱搜榜單。
在前期吸引大眾注意力、樹立品牌高端形象的基礎上,MasterGo 這波營銷將品牌以半娛樂化半專業化的形式推到大眾面前,收獲了羅永浩粉絲、科技圈行業內人士和大眾的三重注意力,驅動品牌迅速破圈。
據統計,MasterGo 攜手羅永浩這一波傳播,通過在微博、B站、抖音端不同層次的話題輸出,在一周內共撬動超8.4億+的曝光量,讓羅永浩與MasterGo雙雙頻登熱搜榜單,完美實現了品宣閉環,更是幫助品牌官博收獲1W+粉絲。
結語
從借“Figma國產替代品”熱點話題引發大眾關注,到發起“國產設計軟件共創計劃”獲得行業生態背書,再到攜手羅永浩以廣告片實現用戶群破圈,MasterGo短短幾個月時間就從一個小眾賽道的新品牌,成為一個被更多大眾所熟知的國產軟件品牌,品牌營銷可謂連上了幾個臺階。
通過對MasterGo品牌傳播營銷案例的復盤,不難發現互聯網時代新品牌從“0到1”營銷,打好“認知戰、形象戰、流量戰”三大戰役的關鍵在于:1、抓住關鍵事件,以事件營銷撬動大眾認知;2、聯合關鍵伙伴,以共創計劃樹高端品牌形象;3、綁定關鍵人物,以娛樂化內容擊穿圈層獲流量。
項目信息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