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么時令|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
吃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是件大事!
那些能吃出美好的希冀,從古代開始就被刻進了我們的DNA。
俗語有言——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冬至大過年,吃了湯圓大一歲”
“冬至吃年糕,一年更比一年高”
……
冬至,24節氣中人文性最濃、最重要的節氣,也是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餓了么,希望通過在冬至時令節點與用戶進行一次溝通,在宣傳傳統文化的同時并進一步加深人們「24節氣跟著餓了么放心點」的心智。
傳統節日,也需要“年輕傳承”
外國冬至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國人自己的節日卻被慢慢忽略。
我們不能等到發現自己的文化被別人“關注”后,才開始重視。
我們自己的節日,我們“應該”更清楚、更了解、更重視。
美食可以吃掉,但自己的文化不能忘掉。
歷史、文化、食俗……這些傳統節日的碎片,也需要“年輕傳承”。
冬至是一次“小團圓”
為了找到用戶所共情的情緒洞察,我們從比稿到定腳本之前一直都在反復探索。
從圣誕老人再到杜甫,一次次推翻重來后最終和客戶共同確定了創意方向。
北方的餃子,南方的湯圓,雖然口味不同,卻都是一種“團圓”。如果說,春節是一場“歸鄉”的大團圓,那冬至則是“異鄉”的小團圓。
冬至作為我們的傳統時令節氣,藏在古詩詞里的一字一句更能佐證古人的智慧。
杜甫在一首詩中寫道:“天時人事日催生,冬至陽生春又來”。
意思是“季節變化,人事交替,日子催趕似的向前走著,不知不覺冬至已至,天氣轉暖,陽光當空,又是一年春天到來。”
陰至極而陽生,春天還會遠嗎?
想必,經歷過“至陰”時刻的我們,比任何人更渴望春天吧!
于是,我們決定透過冬至千年的變化來講述文化的歷史和傳承。
借用杜甫詩句中“冬至陽生春又來”為開篇,通過杜甫和學生的對話引出“千年之問”。當杜甫穿越至現代后發現,原來自己的期待在千年之后已經實現……
人間小團圓
就藏在與家人團圓的火鍋中
藏在夫妻互敬互讓的湯圓中
藏在加班后同事小聚的羊肉湯、姜母鴨、糯米飯、面條、年糕……中
返回再看,其實節氣是我們放置情緒的地方,不論居家或是身在異地,數千年來忘不掉的是和大家一起品嘗美食帶來的儀式感和幸福感!
最后,就以短片中的文案結尾吧!
“冬至大如年,一千多年我們始終未變,每到重要節日,中國人最在意的都是三杯兩盞一粥一飯的團圓。平凡的食物里,藏著東方文化特有的浪漫。”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