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CCI×GQ“演出者”系列影片:你為何害怕我?
惠 (Erica),23 歲。她美麗的臉看不出情緒,靠著合成器發音說話。她有 20 度自由,但手還不能動。她的父親是人工智能界眾所周知的“壞男孩”——機器人發明家石黑浩 (Hiroshi Ishiguro) 。
當知名科技學家雷·庫茲韋爾 (Ray Kurzweil) 與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紛紛發表“人工智能很可能即將完全超越人類”的預言時,掀起一陣奇點恐慌。我們究竟在害怕什么呢?
Gucci與《GQ》攜手推出“演出者(The Performers) ”系列影片第七支,該短片由 Barbara Anastacio 執導,記錄了石黑浩教授的一日旅途。
這次的主角是來自大阪大學的知名人形機器人專家石黑浩與他親手創造的兩個人形機器人:惠和Geminoid HI-4。我們一起借由短片中惠的獨白,來思考彼此異同。
這支短片以機器人惠的獨白作為主視角,她質疑自己與發明她的人類彼此的差異,甚而質疑機器人或許就是你內心投射的一面鏡子,所以創造出另一個孿生般的自己。
而另一位出鏡的人形機器人是Geminoid HI-4,其外貌酷似開發者石黑浩教授,宛若教授克隆的另一個自我。
科技進步帶來的,是新奇與便利?還是恐懼與挑戰?
因為科技,我們將童話故事栩栩如生的變成動畫,創造了無數人類童年的共同回憶。
因為科技,家庭娛樂設備帶給家人共享的歡樂凝聚,啟發了許多孩童未來的夢想與志向。
即使是兩個陌生人,說起過往因為科技普及而曾經擁有的共同記憶,都可以剎那間似乎了解了彼此。
石黑浩教授小檔案
被譽為“現代機器人之父”的石黑浩博士,平日里堅持只穿黑色,是 ATR 石黑浩特別研究室室長,研究課題圍繞在機器視覺、機器人與環境交互,及人機智能信息平臺。
自2004年打造出第一臺復制人,他便以一系列 Geminoid HI ( 雙生子) 仿真機器人聞名,不僅有他個人的復制人,還有偶像小 U 、日俄混血美女 Geminoid F 、貴婦松子、大文豪夏目漱石等,在機器人界掀起一陣旋風。
曾登上美國《時代》“2006年度最佳發明”、被 CNN 評為“改變世界的天才”,《亞洲科學家雜志》評價為“15位杰出亞洲科學家之一”。
“演出者(The Performers)”系列短片由《GQ》與Gucci 合作推出,是一個探索全球創意人士的精神世界與視野的項目。該系列包括2017年第一季的五部曲以及2018年第二季全新推出的兩支系列影片。
下面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這一系列的前六支影片。
一、博比?吉萊斯皮 (Bobby Gillespie)
博比·吉萊斯皮(Bobby Gillespie),英國原始吶喊(Primal Scream)樂隊主唱,作為英倫搖滾樂的踐行者,橫跨四分之一個世紀,他始終受到眾人的尊重與熱愛。
在短片中,博比·吉萊斯皮遠赴坦吉爾、摩洛哥以回溯他的偶像:法國作家與詩人讓·熱內(Jean Genet)的腳步。
成長于上世紀70年代格拉斯哥(Glasgow)近郊的那個羞澀少年,到其后朋克革命的搖滾明星,博比也曾在很長時間里將自己困在黑暗之中,但最終迎向了他渴望的自由。
博比解釋了自己的作品如何受到熱內的影響:“他曾入獄,也曾淪為竊賊。他藉由語言而鋪寫出獲釋途徑。我們則夢想脫離格拉斯哥。我能夠感同身受。”
短片的高潮落在博比眺望著大海,為熱內的人生提出詩意觀察。“熱內把背離人事視作美德,他從不愿意受任何人或事控制。他強烈信仰個人自由。我認為這很美好。你不能粉碎人的心性。大家和諧共存。”
現在,當自我意識得以解救后的他,正在搖滾的藝術道路上自由創作著,并擁有豐富的、充滿愛的生活。
二、馬西莫?博圖拉 (Massimo Bottura)
馬西莫·博圖拉(Massimo Bottura),意大利籍米其林星級主廚,他曾被評為“最具革新精神的主廚”,且其位于摩德納(Modena)的餐廳法蘭雀斯卡納酒館(Osteria Francescana)在2016年獲選為全球最佳餐廳的第一名。
馬西莫的足跡縱橫穿行于米蘭與摩德納各處,從他所衷愛的城市角落進而介入其精神棲息之所,在關于意大利、爵士樂與創意的繽紛對話中,顯露個人生活風格。
70年代開始生長于摩德納的馬莫西,不僅深諳意大利料理的精髓,更熟稔于不同藝術與美食的跨界創新。而爵士樂正是觸發他靈感的神奇所在,“從14歲起,這就是我的生命。我開始收集爵士樂。一旦著迷于爵士樂就無法自拔。”
馬西莫崇拜的是爵士樂傳奇:特羅尼歐斯·蒙克(Thelonious Monk),他在其音樂中找到共鳴:“蒙克技巧精琢卻破除所有格局,根本撕裂規范守則。”
師法蒙克的馬西莫也不自限于常規窠臼,將前衛取向注入意大利傳統的佳肴配料,讓美食成為激發生活熱情與耳目一新的藝術作品。
三、查理?希頓 (Charlie Heaton)
查理?希頓 (Charlie Heaton),英國新生代演員。幾年前,他第一次來到紐約,為了活動而移居到這里的時候,只帶著一個小小的包和一個偉大的夢想。
查理?希頓游走于紐約這個大都會,這里是他義無反顧追逐夢想的起始點,有著與浪漫主義者、夢想家、創造者感性的情感連結。
“在這個城市里,我要變得更有創造力。這個城市的美麗是不斷變化、不斷進化的。殘留在人們記憶中的這座城市應該已經改變了吧,但它現在也在不停地吸引著全世界的人們。“他說。
四、石上純也(Junya Ishigami)
石上純也(Junya Ishigami),日本建筑師,對于石上來說,沒有秩序且無法預測的大自然是最偉大的建筑師。
石上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叢林中探索了深水中的凍庫“Cenote”,在那里感受到了無止盡的靈感。這份體驗在他的一份以東京超現代的風景和描繪出鮮明對比的溫室設計的作品中能夠看出。
“我不認為建筑只是一個人造環境,自然也應該包含在建筑中。”,他說道。
“每當我去旅行時,我都會追尋新空間相關聯的靈感。”他在世界上最深的水下洞穴“Cenote”的透明水中補充道, “對我來說,人類創造的東西與自然的造型相同,因為人類也是和自然一同存在的。”
五、張洹(Zhang Huan)
張洹(Zhang Huan),中國先鋒藝術家,他認為最具表現力以及藝術創造力的載體正是人的身體。他曾表示:“這是我與社會彼此了解的唯一直接的途徑。”
張洹于1965年出生,恰逢文化大革命的前一年。他以突破常規的行為藝術與雕塑作品而著稱。他曾用鐵鏈將自己懸吊于工作室內,用香灰打造出16英尺高的佛像。張洹的創作模糊了東西方文化的傳統邊界。
短片中,藝術家張洹將穿越加州反差鮮明的沙漠,前往死谷(Death Valley),展開一場冥思之旅。在張洹眼中,死谷就像是西方的喜馬拉雅山,是他的靈感源泉之一。這里的景觀令他癡迷,張洹還為此特別創作了一幅畫作。在短片中,張洹于漫步之間搜尋并描繪潛藏在沙漠之中的神秘作品,包含所有移動或生長著的生物,從植物及巖石,再到沙地與大風。
“對我來說,死谷不是關于死亡,而是關于新生,”這位靈魂藝術家表示,“自然景觀乃是生命的循環。”
六、麥克爾?克拉克 (Michael Clark)
麥克爾?克拉克 (Michael Clark) ,獨具一格的蘇格蘭舞蹈家及編舞家。
克拉克在四歲時開始跳舞,畢業于皇家芭蕾舞學校,但他并未循規蹈矩的從事古典芭蕾,而是在一段自我探索后,成立了自己的舞蹈團隊,并與英國最出色的后朋克藝術先鋒合作,比如表演藝術家雷夫·波維瑞 (Leigh Bowery) 和曼徹斯特傳奇樂隊 The Fall 的主唱 Mark E. Smith 。
在80年代俱樂部文化中,他以風格大膽而豐富多彩的華麗舞蹈與朋克音樂,渲染自己反正統流派的美學主張。他充滿能量,天馬行空的前衛編舞,超脫了現代舞概念的界定,將對社會和性別觀念的反叛,編排在喧囂又驚天動地的優美舞蹈中,打破窠臼的制式與框架。
這次全新“演出者”系列的回歸之作,由導演約翰尼?哈達弗斯 (Johnny Hardstaff) 掌境,傾訴克拉克與日本的一段不解之緣,回味80年代他與母親和表演藝術家 Leigh Bowery 在日本的表演,他說,“或許日本比我更早發掘我自己,在這里我的藝術創作備受重視,這對我來說意義重大。”
項目信息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