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還得機器人!安慕希“賽博員工”上崗!
從春晚“賽博秧歌”,到“起猛了,看見人類開始模仿機器人了”,再到北京五道口街道“老小孩上崗”......
2025開年短短3個月,科技浪潮正以魔幻現實主義姿態席卷生活。
就在全民沉迷“機器人演我上班狀態” “deepseek算命比星座準”的科技狂歡時,安慕希卻悄悄干了一件大事——聯手宇樹科技,讓春晚頂流H1機器人與G1機器人化身新品 “代演人”,以#起猛了偶遇春晚機器人上班了#的魔性話題刷屏全網。
總結此次跨界“三宗最”,不得不服氣:
最敢玩:快消品牌首次撬動科技頂流 IP
最會演:讓機器人飆演技解鎖職場情緒密碼
最會傳:H1 機器人定制動作引爆全網二創
這場看似 “無厘頭” 的跨界合作,實則暗藏安慕希對科技熱點與社會情緒的精準拿捏 —— 用 “演” 打通人機邊界,將新品黃桃燕麥爆珠酸奶的 “爆好喝” 賣點,植入一場全民玩梗狂歡。
首個快消 × 科技標桿聯動,這對CP夠“硬核”
在流量焦慮蔓延的當下,安慕希的破局思路堪稱大膽——繞開明星紅人的內卷,另辟蹊徑奔向科技賽道。
宇樹科技的H1和G1機器人,本就是春晚后全民熱議的頂流IP,但未曾與品牌有過跨界聯動。
為什么是安慕希和眾拓做到了?
起因還是年三十當晚看到《秧bot》機器人表演,大家邊刷熱搜邊“暗暗立誓” —— 這波熱點必須抓住!
團隊當天就開始“謀劃”,快速和品牌達成讓H1和G1從春晚舞臺轉崗酸奶貨架,把“首個快消×科技頂流”的CP“焊死”的共識,幫助品牌在營銷占位上拉開段位。
然而,搶占頂流只是第一步,如何讓科技“說人話” “為品牌說話”,且“用戶記得住”,才是關鍵。
我們的討巧操作在于——沒有把機器人當作冷冰冰的科技展品。與其用科技講宏大敘事,不如讓它成為年輕人的情緒載體、賽博嘴替。
當全民沉迷于 “機器人演我上班狀態” 的自嘲、全網博主用卡頓機械舞反向演繹機器人時,我們提煉了熱點核心:“年輕人哪是想看機器人,是想看賽博世界也要打工的樂子呀!”
我們從“機器人演我上班”的一小條彈幕里,挖出了當代社畜的終極訴求,讓機器人的“社畜式營業”,精準迎合全網情緒。
更絕的是,安慕希將機器人 “演” 的屬性與產品賣點深度綁定,用「搖6秒」定制動作,讓科技產品成功轉化為了可互動、可玩梗的營銷符號。
不過,要讓科技頂流真正為品牌所用,光有創意野心遠遠不夠,更考驗執行團隊對資源盤點、技術邏輯與營銷痛點的縫合能力。
據說以下是來自項目溝通的真實對話:
“來看看機械臂搖酸奶瓶的動作測試~”
“不夠魔性!再快”
“再來看看第二版~”
“不夠!再快!”
“再來看看第三版...”
“再快!要像這個表情包一樣快!”
*研發已退出群聊
我們這支白天催研發改程序、晚上剪鬼畜視頻的“賽博民工”天團,經過夜以繼日地”PUA“,終于成功解鎖了宇樹科技H1機器人的廣告片首秀,特殊定制捆綁產品賣點的“搖一搖”動作程序,也讓科技力成了用戶可感知的消費語言。
從整活預熱到全網玩梗,把機器人“演”成爆款符號?
當科技頂流與酸奶品牌的CP組合站穩高格局位后,安慕希的下一步,是讓這場跨界徹底“活”起來。
搶占賽道是戰略制勝,那么將機器人“演”成爆款符號,便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傳播游擊戰——用“人機身份轉換”制造沖突感,用“野生懸念”撬動自來水流量。
這場戰役的起點,藏在杭州某商超的貨架旁。當穿著圍裙的H1機器人用機械臂遞出黃桃燕麥爆珠酸奶,并跳起卡頓卻魔性的“搖搖舞”時,路人的第一反應不是“機器人好酷”,而是“這Bot打工也太拼了吧”。
這些未經官方認證的“野生營業”片段,被包裝成UGC視角的偶遇視頻,在各大平臺悄然發酵。
緊接著,H1的“打工宇宙”不斷擴張:西湖邊的賞花游客撞見它舉著酸奶當導游,CBD的上班族圍觀G1在休息區“摸魚”喝酸奶。這些看似隨機的事件,實則是品牌預埋的“鉤子”。
線下商超
公園摸魚
景區做導游
公園跑步
隨著#起猛了偶遇春晚機器人上班了#沖上熱搜,安慕希商超邀請機器人演繹導購員的素材開始擴散傳播。當“安慕希把春晚機器人抓來打黑工” “安慕希給Bot付演出費”網友調侃頻出時,一場全民玩梗的戲碼已拉開帷幕。
安慕希順勢迅速接梗,發布《機器人演繹爆好喝測試》廣告視頻,正式官宣H1機器人從“臨時工”轉為“代演人”,并同步推出 “爆好喝” 產品力海報,形成 “埋梗 -接梗 - 造梗” 的完整閉環。
從”借勢熱點“到”再造熱梗“,我們的每一步都暗藏設計巧思,從消費者視角挖梗,再引導用戶主動發生參與,從而讓用戶以為自己是推動這場游戲的一環。當網友戲稱“安慕希還真給賽博老鐵轉正了”時,品牌早已在全民討論中完成了心智占領。
內容造浪有一手,從“機器打工”到“全民演技Battle”
如果說安慕希的傳播鏈路是場“精密編程”,那么內容創意就是代碼中讓人上癮的彩蛋。
當H1和G1機器人首次同框出現在廣告片《機器人演繹爆好喝測試》中時,科技與娛樂的化學反應已然拉滿——導演舉著酸奶瓶對H1、G1喊“Action”的瞬間,這場“bot飆戲”就注定要破圈。
鏡頭里,在導演為 “如何演繹酸奶爆好喝” 抓耳撓腮時,讓機器人掃描產品信息的無心之舉,觸發了H1與G1的“搶戲”。
它們進入深度思考模式,用機械臂搖晃酸奶瓶的精確6秒動作,把產品利益點翻譯成視覺符號;用手舞足蹈、負重小跑,花式演繹 “好喝到上頭”,給“爆好喝”口感蓋上認證。
這些充滿機械感與喜劇效果的畫面,不僅強化了“酸奶加爆珠,好喝不用演”的產品賣點,也讓網友在會心一笑間把它們轉化為手機里瘋傳的表情包和鬼畜素材。
另一個點燃傳播引線的關鍵,是安慕希對用戶“戲精體質”的精準拿捏。
這位以 “機器人擬人化” 在春節爆火出圈的達人,復刻了安慕希“代演人”的經典動作,并用機械音解說:“檢測到黃桃爆珠,啟動好喝程序!” 視頻,光是視頻號就迅速獲得100萬+播放、10萬+點贊,帶動“Bot 都說爆好喝”裂變熱潮,朋友圈瞬間刷屏。
緊接著,我們又推動了一場“和機器人拼演技”的UGC狂歡:大學生在宿舍模仿G1負重跑,有人用卡頓動作演繹 “好喝到顫抖”,有人用機械臂玩具復刻廣告片......
這場從“機器打工”到“全民演技Battle”的狂歡,最終在安慕希的“開放式命題”中達成閉環。品牌沒有用硬廣轟炸用戶,而是拋出“如果機器人能喝酸奶會怎樣”的腦洞,任網友自由發揮。
當技術頂流變成用戶手中的創意積木,安慕希要做的,只是給每個“戲精”遞上一瓶黃桃爆珠酸奶。
寫在最后
復盤這場跨界狂飆,我們相信最讓同行撓頭的不是“頂流機器人從哪找”,而是“憑什么安慕希能讓Bot打工還自帶熱搜體質”!作為這場跨界的關鍵推手,我們也進行了復盤思考,著力點與破局項在于:
其一,跨界適配度,絕不是“頂流+頂流”的粗暴疊加。眾拓的解題思路很明確:安慕希需要的不只是宇樹機器人的流量光環,而是如何將技術符號轉化為用戶可感知的“情緒鉤子”。
其二,熱點洞察力,是預判情緒而非追逐流量。當全網沉迷“機器人演我上班”的自嘲時,我們捕捉到的不是單純的玩梗熱潮,而是年輕人借AI解構現實壓力的深層需求。這種從技術熱點中萃取人性化洞察的能力,讓傳播不止于“破圈”,更直抵“共情”。
其三,資源執行力,是讓技術頂流甘愿“打工”的狠招。從說服宇樹特批H1首次商業合作,到開發“搖一搖”小程序綁定產品賣點,團隊始終在尋找科技力與消費場景的“最大公約數”。這些動作看似輕巧,實則需打通宇樹的技術接口、平衡品牌調性與娛樂化表達,其難度可見一斑。
或許,未來的營銷較量不再是資源堆砌,這屆消費者早就不吃硬塞安利那套了,不如一起走走新的路子——比誰更懂“用科技講人話”,更懂抓熱點,把高冷技術轉化為傳遞品牌價值的橋梁。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