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不爛的第二章,先簡單復盤
勝加廣告希望,大黃靴走出小眾,成為更大眾化的品牌。這樣就需要說服消費者: 為什么鞋柜里要多一雙大黃靴,而大黃靴最特別的(也是所有靴類的共性)就是越舊越好看,所以需要去表現它從新到舊的過程,以舊為美,然后提煉出了第二章的 concept “每一雙踢不爛都是未完成, 它需要你走到路上去完成”,為了讓概念更有帶入感和故事性,最終在表述上優化為: “我走的時候叫timberland 回來時才叫踢不爛” 。
先快速復盤,后續故事,請大家慢慢看。
你長什么樣,你的踢不爛就長什么樣
我們特意采訪了勝加廣告的主創小組。第二章的創意線索,依然在踢不爛的死忠粉中尋找。先是聚攏了公司一大批穿著 Timberland 的同事。當他們將自己穿著多年的 Timberland 扔在地上。主創人員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胖胖的人,踢不爛也是圓頭圓腦;性格倔強的人,鞋頭總是磨損很多;抬頭紋多的人,竟然鞋面的褶皺也不少;愛探險的人,鞋面的水漬和疤痕彼此交疊著。
每一雙 Timberland 都記載著擁有者的性格,因性格而選擇的道路,因不同的道路而留下的痕跡。
如果 Timberland 的設計師給了大黃靴外形
那每個穿著者,將賦予他真正的靈魂
使用者的故事,讓人感人至深,但如何用他們的故事,帶來新的消費者?讓他們在自己的鞋柜里,擁有一雙踢不爛。
勝加廣告認為:踢不爛以鞋本身高度的防水性和耐操性,它和其他鞋屬性完全不同,陪你走過千山萬水,更成為你人生路徑的忠實記錄者。你使用它的過程,也是讓他慢慢變美的過程。
只要你還在行走,路還在延伸
踢不爛的精神,就還遠遠未完成
世上哪有一模一樣的 Timberland。用自己的性格,去塑造它,同時在過程中,也塑造著自己的踢不爛精神。這不是一時半刻能完成的,只要你還在行走,路還在延伸,踢不爛的精神就遠遠未完成。至此,第二篇章的創意概念:“未完成” 三個字,就此跳脫出來。
但消費者聽得懂“未完成”這三個字嗎,它更像一個創作的起點。與消費者溝通,勝加廣告認為:需要一個更簡單干凈的結論: “踢不爛,用一輩子去完成”。
未完成的概念,需要和對的人去完成
接下來,誰將和勝加一起完成這個故事?主創人員表示:導演的選擇如大海撈針。一開始,他們進入一個誤區:拼命尋找相同類型的片子。找到些美術和視覺語言很優秀的導演,但一提及無法拍攝臉部表情,導演們紛紛表示:“沒有臉部表情,如何展開一個人的一生。”
做為一雙形象還未被大眾知曉的“大黃靴”,廣告片的主角一定是黃靴本人,以鞋喻人,是創作的重點。勝加廣告意識到,這個導演必須見微知著,懂得人生。即使不特寫任何臉部表情,通過腳步本身,通過鞋遇到的人,走過的路,也能感知人生的起承轉合。最終,他們選擇了靠拍“背影”也能拿金獎的導演:王礪珉。
未完成的概念,需要去到山河湖海完成
當你有一天看到它,它才真正被完成
勝加廣告認為:從 Timberland 第二章“未完成”創意的雛形,到落于紙上,到實踐于天地萬物之間,每一環節都在不停被打磨,但依然遠遠未完成。只有當你看到它,并穿上 Timberland 走出去,它才算真正被完成。然后,請繼續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完成每個人的踢不爛精神。主創人員秉持著向品牌致敬,更向消費者致敬的態度,完成了 Timberland 第二篇章的創作。
這也是第一次本土公司向亞太區輸出核心創意
踢不爛的第二章:“未完成,所以需要用一輩子去完成”的核心理念,也被輸送至亞太區。雖然這是個原創于本土的想法,但不可否認,人類擁有一些共情。同時也規避了“Timberland 到踢不爛”純中文語境轉化的問題。
很快,就可以看到日本,新加波、馬來西亞,韓國、香港、臺灣多達6個版本的 Timberland 第二篇章,在當地獲得更多共鳴。
項目信息

營銷機構

參與者
獎項榮譽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7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