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意威《家·承》三部曲:用匠心書寫家庭和春節的故事
時值新春,LOEWE羅意威旨在推廣工匠精神,與《Wallpaper 卷宗》雜志合作,造訪陜西,貴州以及上海三個傳統手藝世家,記錄用親情承襲藝術,屬于家庭跟春節的動人故事。 在陜北,女性們將細膩的情感訴諸于剪刀。 在她們的世界中剪紙不是技藝,是自我表達的獨特形式,更是一個個祈愿下一代健康成長的祝福。 陜派剪紙大師劉潔瓊,在她母親高鳳蓮的言傳身教下習得剪紙,并傳承給了侄女樊蓉蓉。 剪刀的一張一合是原始圖騰和生命情感的交織,亦是對人生故事的抒懷。 “我們是用一把剪刀,書寫各自的人生。” 劉潔瓊如是道。 在鏤月裁云的圖案與靜謐恒常的耐心中,她們的手藝與故事還將代代傳承下去。 《家 · 承》另外兩部微電影,則分別講述了貴州貴陽三都蠟染世家張藝瓊,以及上海的點心大師陸亞明的傳承故事。 蠟染,是一門有著數千年歷史的紡織印染技術,在貴州三都的苗寨中被普遍使用,存在于諸多棉織生活用品中。 制作者以蠟在布面上繪出阻止染液透過的形狀,用靛藍浸泡后,織物上便會形成復雜而靈動的圖案。 三都苗族張義瓊和張仁遠姐弟,不懈地透過家庭式傳承,將蠟染工藝保存與發展至今。 他們描繪出當地動植物的形象,為周邊村寨制作通常在儀式和慶典活動中穿著的華服、裙子與圍腰。 蠟染使用的熔蠟是蜂蠟、木蠟及石蠟的調和物。調、繪、染三個過程都考驗著手藝人的功力,也流露出源于自然的平衡之美。 苗寨人的世界中本缺少文字,透過蠟染布上的花鳥魚蟲構成了他們心中的世界,描繪出他們的生活。 新年聚會的歡樂,與穿上新衣的喜悅,在山青云裊的村落里如是,在人流熙攘的都市里亦如是。 在這份儀式感中誕生的祝愿,可以抵達天涯海角。 位于上海豫園的綠波廊,以國宴招待重要外賓而響名國際,總經理陸亞明是中國著名的廚藝大師之一。 1984年,陸亞明自上海蘇幫點心泰斗的父親陸茍度手中接下綠波廊,成為家族中全身心投入烹飪和點心制作的面點大師。 作為以點心著名的海派酒樓,綠波廊的每道饌點都十分考驗技藝—— 用1毫米薄的面皮包出的小籠包有超過20個褶皺收口;以大面團起酥揉制的酥皮截面擁有與小面團同等的精細「年輪」。 陸亞明與面點師傅們每一次的手掌翻飛間,功力深厚,了然于心。 “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做點心是手藝活,許多人沉不住氣,也就難以為繼?!?nbsp; 陸亞明回顧自己的經歷與父親的教誨,眼中閃爍著手藝人自豪的光亮 —— “就是 ‘將心比心’,能把一個產品傳承下去,比打造金牌產品本身更重要。” 秉著 “將心比心”的技藝理念,陸亞明將繼續把老師傅的記憶推廣下去。將畢生的心血與經驗灌注于油酥、餡料之中,記錄著代代相傳記憶中的味道,那也是團圓飯桌上的味道。《家 · 承》之一:剪窗花
由劉潔瓊創作的金豬圖案鏤印于LOEWE羅意威2019新春紅包上
樊蓉蓉自小便在耳濡目染中習得了剪紙技巧《家 · 承》之二:穿新衣
用熔蠟繪制草木圖樣的張義瓊
蠟跡邊緣透出的藍,是讓蠟染作品得以獨一無二的冰紋
靛藍布面上騰空而起的吉祥圖案有一種攝人心魄的美《家 · 承》之三:團圓飯
陸亞明細心制作著一顆綠波廊的招牌「眉毛酥」點心
「眉毛酥」講究一個 “眉清目秀”,餡料飽滿,酥皮縷縷分明
葫蘆酥、壽桃包、棗葉糕和赤豆粽組成了享譽海外的「元首夫人套點」
項目信息
專業評分
專業評分已截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