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瓷之冠 ,釉下與釉上爭奇斗艷的斗彩瓷
斗彩又稱“逗彩”,也稱為“青花填彩”、“青花加彩”,因其紋飾中釉下青花色與釉上彩色同時出現好似爭奇斗艷而得名。
明朝宣德年間,由江西景德鎮窯創燒,盛于明成化時期。
它是將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一同裝飾于同一件瓷器面上,以紋飾新穎,色彩淡雅而名重于世,斗彩瓷的燒成是我國陶瓷工藝史上的重大成就。
(寶瓷林·青花斗彩并蒂蓮紋杯 )
斗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后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
(明成化 斗彩雞缸杯 / 上海龍美術館藏) [ 2014年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 / 2.8億港元 ]
傳世成化斗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
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繪圖案的輪廓線,罩釉高溫燒成后,再在釉上按圖案的不同部位,根據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種,最后入彩爐低溫燒成。
還有一種繪有海馬或團花的蓋罐,底有一青花“天”字,俗稱天字罐。
(寶瓷林 青花斗彩十全十美)
清代斗彩瓷的產量要大于明成化時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窯也有不少精品堪與成化斗彩媲美,而且出現了較大的器型。
總的來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數繪畫精工,改變了成彩 "葉無反側"、"四季單衣"的弱點,圖案性更強,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飄逸的風采。
乾隆以后,斗彩瓷仍在生產,圖案內容多為花草,且多團花,延續了清朝盛世時期的風格,但筆法日漸草率。
(寶瓷林 斗彩提梁壺5頭茶器)
1988年11月景德鎮明御窯廠遺址發掘出土“大明宣德年制”款斗彩鴛鴦蓮紋盤和成化早期仿宣德斗彩鴛鴦蓮紋盤等典型器物,從而確立了斗彩始于明宣德之新說。
( 明宣德·斗彩鴛鴦蓮池紋盤 / 景德鎮明珠山御窯廠遺址出土 )
此盤口徑21.5厘米 足徑13.3厘米盤敞口,弧壁,淺腹,圈足。
盤心和外壁均繪斗彩蓮池鴛鴦紋。盤心繪一池塘,以三朵獨立的蓮花并排,各以綠葉托紅花,皆無青花輪廓線,宛如沒骨畫,色彩濃艷堆垛。另有兩只鴛鴦,雌性在水中戲游,雄性作由上俯降而下的展翅姿態,雄鴛鴦的雙翅及身部的扇形飛羽是用青花勾輪廓線填以紅彩的畫法繪制。盤心還有以青花水波及紅、綠彩作點綴的雜草為襯,頗有情趣。
口沿內側飾青花藏文吉祥經語一周,足內書青花雙圈 “大明宣德年制” 六字楷書款。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