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人不知道“CNY” 該感覺沒面子嗎?
看華與華老板華杉發的微博“昨天有人跟我討論CNY營銷方案,我問什么是CNY?她說:'春節啊!'”
下面一堆人對參與討論的“她”表達了惡意。
其實很多行業術語或專有名詞是為了提高溝通效率用的,確實有存在有價值。
不知道某些術語,說明你沒接觸或對接過那個領域的事兒,雖然不能就此否定你的能力,但對于在這個領域混飯吃的人來說,如果知道總歸會更好。
當然確實有很多小伙伴走了彎路,刻意收集使用一些行業黑話,其實沒必要,因為這個連邊緣能力都算不上。
我的行業基礎知識,都是從同事和代理商那兒學來的,我當年沒做過甲方也沒做過乙方,還是一個工科出身的大叔,但獵頭還是推薦我進知名快消企業分管互聯網品牌推廣,主要負責的同事已經做了10幾年相關工作,她說的很多術語我都不懂,但我從沒覺得我管不了那一攤子,因為她展現的是知識不是能力。
我個人的總結,做品牌相關工作,最重要且基本的能力就兩個:
邏輯上的分析力+情緒上的感染力;
邏輯上的分析力對應理智,情緒上的感染力對應情感,這也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那部著名小說中的兩姐妹的風格。
其實人的決策有兩種路徑:中央路徑和邊緣路徑。
中央路徑靠分析,邊緣路徑取決于沖動;
營銷其實最核心的作用是影響人的消費決策,所以營銷人最核心的能力也就是邏輯上的分析力+情緒上的感染力。
邏輯分析力其實可以用“降低顆粒度+確認優先度”概括。
顆粒度是這些年經常被人提起的一個詞,我們中國古人的智慧里,就有關于顆粒度的案例;
曾國藩送李鴻章出兵上海前曾教誨:求人治事四類三端。
治事之道三端,曰剖析,曰簡要,曰綜核。
剖析者,如治骨角者之切,如治玉石者之琢。
每一事來,先須剖成兩片,由兩片而剖成四片,四片而剖成八片,愈剖愈懸絕,愈剖愈細密,如紀昌之視虱如輪,如庖丁之批隙導窾;
曾國藩的文字略顯晦澀,我還經常用一首兒歌舉例。
門前大橋下
游過一群鴨
快來快來數一數
二四六七八
這首兒歌里,用8只來描述鴨子比一群的顆粒度就降低了很多,使得對鴨子數量的概括更精確。
至于優先度,再舉個小學生的案例。
在這個網上流傳很廣的試題中,小學生家長很不理解,認為轎車是普通家庭能買的,當然和消防車、火車、救護車不同類;而雞不能進水里,和魚、鵝、鴨不同類也沒有問題。
這是小學生對試題解讀視角的優先度和出題人不同,才導致了分歧。
2022年夏天、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奈良市街頭發表演講時遭山上徹也槍殺,在中國互聯網上引起一片歡呼,也有人拿出我們古人說的“鄰有喪,舂不相;里有殯,不巷歌”說事兒,彰顯自己清醒和獨立思考。
古人說的“鄰有喪,舂不相;里有殯,不巷歌”一點問題沒有,但問題出在安倍晉三這個人從祖上開始就反華,在職期間不斷和美國勾結在臺灣事情上挑事兒,在鄰居和仇敵這兩個標簽上,仇敵才是中國人界定安倍晉三身份的優先選項。
營銷領域經常提及的“品牌定位”,其實就是“降低顆粒度+確認優先度”的經典應用。
情緒感染力依賴的是共情敏銳+表達生動,這一點就不用細講了。
像文案、設計等工作崗位,共情敏銳+表達生動是他們的看家本領,你的表達不生動、沒法和人共情,你的營銷物料就是一潭死水,頂多才能算是行活兒。
邏輯上的分析力和情緒上的感染力,有一方面突出就至少是個優秀的人。
記住兩個行業術語,那還不是順手的事兒。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