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數智化沒有捷徑,江蘇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造了一片林”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持續升溫后,大模型逐漸形成了包含底層算力、模型開發和行業應用在內的產業結構,被視為數智化轉型的新動能。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地方開始了新一輪的“爭奪賽”,不約而同地吸引大模型企業落地、引進解決方案服務商、推進當地頭部企業轉型,甚至只要是和AI相關的項目,就能給到相當可觀的資源和紅利。
然而新技術驅動的產業創新,是否只有“圈地”一種方式呢?
江蘇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日前舉辦了一場合作伙伴CXO“面對面”研討會,回顧了過去一年中的生態布局,并為外界提供了一個新視角:除了爭奪資源式的“圈地”,還可以根據一個區域的產業形態“造林”,即在當地通過聯合創新的方式,不斷培育合作伙伴、孵化解決方案,為區域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力量。
01 筑牢根基,打造創新“黑土地”
時間回到2019年8月,南京江北新區與華為簽訂鯤鵬計算產業發展戰略協議。短短三個月后,江蘇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正式成立。
彼時產業數字化漸成共識,互聯網大廠、IT巨頭紛紛以創新中心、產業中心、生態中心等新業態在大大小小的城市落地。至于江蘇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有何不同?四年后重新審視這個問題,無疑有了確切的答案。
不同于一些兜售云服務為主的“創新中心”,江蘇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將運營重心放在了打造產業根基上,即外界熟知的16字方針:硬件開放、軟件開源、使能伙伴、發展人才,旨在構建完整的產業生態。
個中原因并不難理解。
想要抓住新一輪的產業周期,首先要夯實數智化底座。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軟件和硬件的各自為戰,帶來了體驗割裂、重復開發、難以有效協同等諸多挑戰,堅實的產業生態也就無從談起。
江蘇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的答案是聯合當地的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產業力量,共同構建起開放的“鯤鵬+昇騰”軟硬件生態,促進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行業應用等向“鯤鵬+昇騰”生態遷移,進而形成一系列軟硬件適配優化的行業解決方案,搶占全球產業技術創新的制高點。
到了大模型時代,“產業根基”的內涵也在同步更新,抓住大模型的產業機遇,還需要讓算力像水和電一樣成為城市公共資源的“算力底座”。
相對應的是2022年4月上線的南京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并在計算中心的基礎上配套建設了公共算力服務、數據要素共享、產業生態發展、科研創新人才培養四大生態平臺。既解決了人工智能算力的調度問題,并計劃以產業服務、技術賦能、人才培養、創新應用孵化等方式,進行產業生態的培育。
作為南京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輔助運營伙伴,江蘇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擔綱了“布道者”的角色,單單是在人才培養方面,就在2023年舉辦了40多場相關活動,譬如面向制造業工程技術人員的算法創新高級研修班,深入東南大學、南京大學、蘇州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的系列講座,江蘇賽區的昇騰AI創新大賽等等。
不管是構建軟硬件生態,還是圍繞算力底座的多元化運營,背后都有一個清晰的主題,即打造適合當地產業創新的“黑土地”。
因為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產業結構和創新需求,“項目引進”之類的合作或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決問題,但產業數智化的訴求絕非只是舊產業的升級,而是有孵化新產業的動力和能力,根植當地的創新土壤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02 聯合創新,為區域發展“造林”
有了適宜創新的熱土,怎么才能培育出昂昂生機的“生態雨林”呢?江蘇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給出的答案是聯合創新。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江蘇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的重心之一是孵化軟硬件適配優化的行業解決方案。經過四年時間的深耕后,江蘇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已經在區域產業發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比如在江蘇省積極布局的信創領域。
根據江蘇省工信廳公示的2023年度江蘇省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優秀解決方案入圍名單,江蘇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與江蘇榮澤科技、江蘇北斗、小視科技等5家生態伙伴聯合申報的解決方案入圍,江蘇北聯國芯、南京先進計算、亞信安全、江蘇藍創智能等17個深度賦能的解決方案入圍。
除此之外,江蘇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還分別和中國移動、國家電網、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聯合成立“信創實驗室”,不斷深入在信創產業的布局,助力江蘇打造有全國影響力的信創產業高地。
再比如全國都在積極布局的大模型領域。
在大模型方興未艾的2022年前后,江蘇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就先后和東南大學合作研發了“金陵·電磁腦”大模型、“金陵·哪吒”大模型,和南京大學合作研發了“金陵·女媧”大模型,南京理工大學的“金陵·博物”大模型以及中科院自動化所的“紫東·星云”大模型等等,針對科研大模型進行了深入探索。
當大模型吹響產業化號角后,江蘇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以賦能者的身份參與發布了永中軟件文韻大模型、小視科技的宙初視覺大模型、智子引擎的元乘象大模型、竅楚檔案竅智引大語言模型、思必馳DFM-2大模型、硅基智能炎帝大模型、大經中醫岐黃問道·大模型等昇騰AI行業大模型,持續推進大模型的產業化落地。
需要說明的是,信創和大模型領域并非“聯合創新”的全部。過去四年中,江蘇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累計服務了680多個伙伴,涉及1600多個認證方案。僅在2023年就為180多家伙伴認證了450+基于鯤鵬、昇騰、歐拉打造的解決方案,早已呈現出了各種創新方案百花齊放的局面。
由此想要揭示的一個既定事實是,國內的很多企業并不缺少創新能力,前提是提供創新的土壤、打破資源上的桎梏。
就像自然界中的一個常見現象,給一顆顆種子養料、陽光和水分,即使沒有人為干預,也可以在幾年時間里長成茂密的樹林。大批江蘇本土企業也是如此,在江蘇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的使能下,他們正在自己的擅長的領域一步步壯大,最終將形成一個蓬勃向上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
03 深入產業,釋放出"乘數效應"
回到產業數智化轉型的話題上,衡量“生態創新”價值的核心標準,無外乎能給當地的產業升級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這也是不少地方擁抱數智化的初心。按照科技部的表態:將把人工智能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增長引擎,一方面要推動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創新體系,加快基礎理論研究和重大技術攻關;另一方面要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在重大應用場景中錘煉技術,升級迭代,培育市場。
對于江蘇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所釋放出來的產業創新力量,或許可以從兩個實際案例中窺探一二。
第一個例子是小視科技的宙初大模型。
2015年成立于南京的小視科技,是一家典型的江蘇本土企業,多次在CV類頂級賽事、會議和期刊上斬獲佳績。半個月前的南京智能工業軟件與新型工業化發展論壇上,小視科技正式發布了宙初大模型。
有別于一些“卷參數”的通用大模型,宙初大模型瞄準了礦山智能化的訴求。針對礦山生產環境復雜、專業要求高精、組織體系龐大、業務流程繁多等特點,小視科技在山西某大型煤炭集團的應用中深挖工程化落地能力,挖掘出了運煤車檢測、自救器檢測、安全帶檢測、長物體檢測等上百種應用場景,目前已經在三違管理、井下噴霧降塵、支護板開閉、人車混行、主煤流運輸等場景中落地應用。
第二個例子是榮澤科技的高性能可信數據要素流通平臺。
區塊鏈系統作為底層基礎設施,對企業數字臺賬平臺的價值不言而喻。但海量的經營數據和龐大的組織流程,讓區塊鏈算力基礎設施面臨隱私數據處理周期長、安全性、可用性等業務上的挑戰。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榮澤科技基于鯤鵬軟硬件平臺及openEuler操作系統,打造了可信數據要素流通平臺,以可信數據確權流通為關鍵驅動要素,為政府、鏈主企業、信息化平臺及各類商業生態方提供可信開放的數據底座。通過可信采集原始數據,建立標準臺賬模板,可一鍵生成目標報表,實現從臺賬到企業一套表上報的全流程管理和上報,提升數據治理能力的同時,還促成了高質量數據流通。
隱藏在兩個案例背后的,其實是一條上下游協同的產業數智化轉型路徑:江蘇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和伙伴們圍繞場景、技術的聯合創新,孵化出的是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賦予每一家中小企業低成本的轉型能力,讓數智化不再是少數頭部企業的特權,千行百業的智能化升級不再是一句口號。
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乘數效應”,即收益=深度x廣度。當聯合創新孵化出的解決方案和產品越來越多,對產業需求的滿足越來越深入,整個區域的數智化轉型升級注定會道法自然、水到渠成。
04 寫在最后
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曾為中國的“創新平臺”給出這樣的預判:以科技要素資源整合為核心的形態將快速成長,同時滿足對接行業內領軍企業、幫助技術創新型中小企業快速成長這兩大核心需求。
對號入座的話,江蘇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所扮演的正是“創新平臺”的角色,像紐帶一樣連接軟硬件資源、有創新能力的行業領軍企業和科研力量,以及廣大中小企業的場景化需求。有所不同的是,華為沒有局限于麥肯錫的“標準”里,而是朝著生態創新的方向不斷深挖,為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護航。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