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人生,必須掌握【學習學習的方法】
歐賽斯 · 營銷洞察
終其一生,我們拼的不是父母,不是名校,而是我們對世界的終極認知——眼界、格局、視野及高水平上形成的認知閉環。
Part.01作為一個個體,一生中最核心的競爭力是學習的能力。
在知識民主化的時代,學習不是一個要求,而是一種需求。
學習是高手的生活方式,終身學習是頂尖高手的生活方式。
在提升學習的能力之前,要掌握學習學習的能力,必須要清楚自己學習的是什么。
歐賽斯將一個人需要學習掌握的知識分為七種:信息、工具、方法、方法論、理論、框架及認知。
信息:紛繁復雜的各種現象之下,包含了大量的信息;
工具:信息之下首先是工具,即完成一個任務的具體手段,可以是一個有形工具,也可以是一個無形工具;
方法:工具之下是方法,方法是由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及行為方式所構成的解決方式;
方法論:方法之下是方法論。方法論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體系或系統;
理論:方法論之下是理論,理論是公認的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體系或系統;
框架:理論之下是思維框架。思維框架是對普遍底層規律進行高度總結形成的模型;
認知:思維框架之下是認知,認知是對事物的認知層次。
信息、工具、方法、方法論、理論、框架及認知,構成了我們要學習掌握的全部知識。
混沌大學創辦人李善友老師說,“成年人學習的關鍵并不在于增加信息量,而在于提升自己的思維模型及認知。”
愛因斯坦說,“學習是你忘記了在學校中所學的一切東西后剩下的東西”。愛因斯坦的話振聾發聵,極為深刻。
高手的學習方式,要從知識到方法,從方法穿透到框架,再穿透到思維方式,最終掌握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內化成為我們思維能力的一部分。如此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之后,就會訓練出手術刀般的思維能力。
一個能成大事的人和普通人的撕裂性區別,就在于思維穿透力。
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學習之前,你首先要學習學習的能力。
Part.02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兩種思維方式,一種是必然性思維,一種是充分性思維。
必然性思維方式是演繹思維方式。
充分性思維方式是歸納思維方式。
演繹思維,是找到邏輯自洽的元起點,基于這個元起點進行邏輯推導及演繹,如同科學中所有的原理及公式都是從一個公理中推導出來的一樣。這個元起點可以稱為第一前提、邏輯起點,現在它有一個更為時髦的稱呼,叫“第一性原理”。
維特根斯坦說,“邏輯中沒有偶然的東西,如果一個事物能夠出現在一個事態之中,那么該事態的可能性必定已經預含在該事物之中。”
這個邏輯起點,實際上就是事物發展的底層規律。
必然性思維就是找到事物規律的必然性起點,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抓住本質,找到規律,遵循規律的必然性,然后利用事物發展的偶然性制定策略。因為事物底層規律上的事件是不斷涌現出來的,是紛繁復雜的,是多樣化的。
必然性思維讓我們擁有一種識別能力,一種能夠從表面上沒有明顯關聯的事情中快速發現內部聯系,并迅速洞察本質的能力。
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在面對復雜問題或現象時,即便信息不全,也能夠迅速抓住要害,敏銳地發現潛在機會,一針見血,一語道破。
Chariman毛說,“全局決定性規律,生發出一切戰略戰術”。
抓住必然性,不但能抓住要害,而且能基于必然性,演繹出一切戰略戰術的打法。
“找到第一性原理,生發出一切戰略戰術。
——埃隆·馬斯克”當今的世界首富埃隆·馬斯克與近100年最偉大成功的締造者Chairman毛,講的實際上是同一個原理,他們分別用這個原理取得了在各自領域里令人驚嘆的、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這個原理就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由亞里士多德在2300年前提出,先在《物理學》中被描述,然后在《形而上學》中率先予以定義。
“In every systematic inquiry where there are first principles, or causes, or elements, knowledge and science result from acquiring knowledge of these; for we think we know something just in case we acquire knowledge of the primary causes, the primary first principles, all the way to the elements.
——亞里士多德”在每一種系統的探索中,都存在第一性原理,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
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一層層撥開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質,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第一性原理及三段論不僅是近現代哲科思想的源頭,也是工業革命及人類生產力大爆炸的基石。
Part.03通過思維解決問題的本質,是從抽象到還原,從高度抽象到高度還原的過程。
抽象能力是從現象到本質,從表象到真相的過程,是觸達規律的能力。
還原能力是從邏輯起點推導戰略,再從戰略到策略,從戰略到創意,再到配稱落地的能力。
歐賽斯戰略咨詢級品牌全案策劃的本質,就是通過找到生意的底層邏輯,基于底層邏輯構建整個戰略、策略、創意、表現、運營配稱及戰略要務系統,協助企業構建“以品牌為中心商業致勝”業務大廈的整體服務。
接手客戶業務之后,我們會深度研究客戶生意,找到客戶生意的底層邏輯,重新想象,并在思想層面創造客戶生意,因為思想產品才是咨詢公司最重要的產品。
任何事物的成功都是兩次創造而成的,即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頭腦中構思,在智力上進行第一次創造,然后付諸實踐,在體系上進行第二次創造。
想得到,才能做得到。
想得透,才能做得透。
這也是歐賽斯“以終為始”價值觀的源頭。
歐賽斯品牌全案項目就是一個從高度抽象到高度還原的過程。
行、敵、我、客四情研究,就是對海量信息廣泛收集,高度概括。
核心洞察,是從抽象到行業一般規律的認知層。
關鍵判斷,是從高度抽象到行業根本規律的認知層。基于對行業一般規律及根本規律的認知,找到戰略破局點(即方向、生態位置),然后以品牌核心價值的方式呈現。
把戰略破局點展開,就是企業總體戰略、競爭戰略、品牌戰略。其中總體戰略包含事業理論+業務組合,競爭戰略包含競爭模式+能力體系+防御體系,品牌戰略包含品牌架構+品牌定位。
品牌的“點”是品牌核心價值,核心價值展開就是品牌360°領導力模型,包含STDP、核心價值演繹、品牌內涵、品牌信任狀、品牌壁壘及品牌語言系統。
基于品牌核心價值做創意轉化,實現創意飛躍,生出符咒雙線,形成品牌的“線”,背后隱藏著品牌的視覺霸權及語言霸權。
視覺霸權:超級色彩、超級符號、超級IP、超級紋樣、超級KV、VI系統。
語言霸權:品牌名、廣告語、超級話語體系。
構建品牌的360°觸點部署,形成品牌的“面”。
再進一步展開,落地品牌運營配稱系統,形成品牌的“體”。
運營配稱系統是以品牌為中心,構建一組獨一無二的經營活動。
邁克爾·波特說,“企業唯有建立起一種可長期保持差異化時,才能勝出競爭對手。它必須向客戶交付更大的價值,或者以更低的成本創造出相當的價值,或者兩個兼具。”
以上就構成了歐賽斯從抽象到還原,從高度抽象到高度還原的品牌全案服務的全部過程。
這個服務過程的邏輯“元起點”是對客戶生意底層規律的把握,全部工作目的是對內以品牌核心價值為中心,占領經營上差異化,對外以品牌核心價值為中心,占領消費者心智,最終目的是協助企業達成“以品牌為中心商業致勝”,這就回到Chairman毛說的“全局決定性規律生發出一切戰略戰術”。
Part.04值得注意的是,在整體“以品牌為中心商業致勝”的邏輯框架中,歐賽斯采用了多元創意模型,即在一套思維模型、一個理論框架上面搭載了多元創意模型,而非單一創意模型。
為什么要搭載多元創意模型?
道理很簡單,所有的創意套路都要在一定的情況和條件下才能使用。一帖藥治百病、一種創意套天下的方式,無論是商戰還是真正打仗都會是一個笑話。
《孫子兵法》中有這樣一條法則:“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韓信據此背水一戰,大敗趙軍;馬謖據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他們同樣都是根據《孫子兵法》排兵布陣,但因具體條件不同,解決具體問題的具體方法不同,結果也截然不同。
我們要根據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來認識事物,時間不同了,地點不同了,條件不同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必然不同。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絕對不變的事物,隨著時空條件的變化,事物總會呈現出新的特點。要了解事物的真實情況,理論必須和實際結合,并且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應用,否則就變成了套模板,僵化、教條地使用理論是注定要失敗的。
歐賽斯在創意模型上借鑒了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即針對不同的行業類型,不同的客戶需求、不同定位、不同的競爭背景,采用不同的創意模型。
如果你學過圍棋,就會發現所有學習圍棋的人剛開始時一定要學“定式”,也就是按照棋譜下棋。雖然學習各種各樣的定式看上去非常復雜和煩瑣,但是通過反復訓練,將這些定式植入思維之后,你就會發現,下棋時即便不去刻意地回想,也能按照定式找到最佳落子方位,這就是建立多元化思維模型的方法——學習思維模型和刻意練習。
世界百年營銷史留下了許多非常精彩璀璨的品牌、創意及營銷模型,品牌模型中包含國民品牌模型、生活方式品牌模型、高端品牌模型,創意模型中有USP模型、品牌形象論模型、品牌戲劇化模型等。
中國40年營銷史也誕生了獨特的創意模型,如沖突模型、超級符號模型等。不過,營銷模型中最經典的還是菲利普·科特勒在《營銷管理》一書中提出的STP+4P營銷模型。
“空手老師在《百年營銷史》一文中回顧了世界100年營銷史里思想、理論、方法、工具的變遷,主要內容如下:
1912年,自從哈佛大學學者J·E·哈格蒂出版第一本《市場營銷學》以來,營銷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年的歷史。
1914年,弗雷德里克·泰勒出版《科學管理》一書,強調標準化、專業分工、精細化管理、計劃與執行分開、對工人進行培訓和計件報酬,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1922年,弗萊德·克拉克給營銷下了一個定義,“促使商品所有權轉移和實體分銷所做的努力”。
1950年,喬爾·迪安開始使用產品生命周期這一概念,隨后西奧多·萊維特在他那篇著名論文《利用產品生命周期》中對這一概念給予了高度認同。
1960年,杰羅姆·麥卡錫明晰化了市場營銷組合——他提出了著名的4P,即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銷(Promotion)。
1950年代初,達彼思廣告董事長羅瑟·瑞夫斯提出了著名的USP理論“獨特的銷售主張”。
1955年,西德尼·萊維提出了“品牌形象”。
1960年,西奧多·萊維特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成名作《營銷短視癥》。他在這篇文章中指出,企業衰退的原因在于它們所重視的是“產品”,而不是“顧客”。
1963年,威廉·萊澤提出了“生活方式”。
1967年,“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出版《營銷管理》。科特勒說,營銷就是管理消費者的需求,它的策略體系用一個公式來講就是STP+4P。STP是戰略——市場細分(Segment)、目標人群(Target)、產品定位(Position)。4P是戰術——也就是前面杰羅姆·麥卡錫提出的4P,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銷(Promotion)。
1960年代,奧格威說:“每一廣告都應該是對品牌形象的長期投資。”每一個產品都應該發展一個形象,否則就談不上品牌。從奧格威開始,廣告公司都開始標榜自己是甲方的品牌管家(所以叫廣告教父)。
1968年,杰克·特勞特和艾·里斯提出“定位”理論。在1981年出版的《定位》一書中,他們提出企業必須成為某個品類的代表,從而在消費者心智之中占據一個位置。誰在消費者心智中的位置越靠前,市場份額就會越大。
1980年,邁克爾·波特出版了《競爭戰略》,加上他隨后出版的《競爭優勢》(1985)、《國家競爭優勢》(1990),邁克爾·波特成為全球第一戰略權威,現代最偉大的商業思想家之一,被譽為“競爭戰略之父”。
1986年,杰克·特勞特和艾·里斯出版了《營銷戰》。
1986年,菲利普·科特勒又提出了“大市場營銷”概念。他在原來的4P組合基礎上,又增加了兩個P:政治力量(Political Power)、公共關系(Public Relations)。
1999年,Gartner Group公司提出客戶關系管理學說(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并在差不多同時期提出顧客資產管理學說(CAM ,Customer Asset Management)。
2005年,W·錢·金和勒妮·莫博涅提出了藍海戰略。企業不要只關注打敗競爭對手,還要為消費者創造價值;不要只在現有的市場結構下做定位選擇,圈一塊地、閉門造車,還要通過價值創新打破既定市場結構。
”USP理論、品牌形象論、STP+4P、生活方式、定位理論等都是營銷學的不同流派,這些理論都已經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證明了它們的價值。但是,注意,這些理論、方法都是基于時代的背景下誕生的,有著很強的時代烙印,每一種模型都有適用邊界。
品牌模型中的國民模型、生活方式品牌模型、奢侈品品牌模型,本質上對應的是不同的客戶價值配方。
如果一個品牌主打的是功能價值,USP模型更為匹配。
如果一個品牌主打心理價值中的情緒價值及個性、品牌的表征價值,生活方式品牌模型更為匹配。
如果一個品牌主打心理價值中的身份及階層表征價值,奢侈品品牌模型更為匹配。
時代一直在變化,媒體環境、觸媒方式、信息量、競爭環境等都會隨著時代發展日新月異,但永遠不變的只有人本身。或者說,作為接受信息和消化信息的最終極媒介和最大媒介,人的大腦從未改變,人性、需求、欲望、認知方式從來沒有改變過。
一切優秀的理論和方法,都是抓到了消費者的根本認知方式,抓住了人性中的共性規律。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量的爆炸、市場競爭的持續加劇,我們需要更大的品牌方法體系,以高度結構化的方式去承載今天的知識。
這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