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新消費品牌,集體遭遇“成長的煩惱”
作者 | 楚晴
新的一年到了,消費圈還在懷念 2019。
這一年,虎頭局在長沙開了首店,Seesaw 打破“精品咖啡店開不過三店”的魔咒,是遠近聞名的咖啡界 OG,喜茶窗口排隊盛況堪比春運,黃牛代購也得乖乖等四五個小時,「新中產」處于消費金字塔尖,消費升級是大勢,樂觀情緒是市場主流。
遙想 2012 年微信用戶破億,線上電商平臺初具雛形,給后來品牌 DTC 轉型提供了必要條件。三年后,一份積極發揮新消費的引領作用、加快培育新供給的指導意見,更是激發新消費創業潮和蓬勃發展。
不同于疫情后更重視供應鏈渠道的新品牌,2012-2019 年期間出現的第一批新消費品牌,普遍有兩大特征,一是理想主義,二是概念先行。
喜茶(2012)推開了新茶飲大門,三頓半(2015)推動精品咖啡走進大眾日常生活,無性別主義設計師品牌 bosie(2018)以及彩妝品牌浮氣(2018),將浪漫野性的設計感和先鋒理念帶給年輕人,虎頭局(2019)干脆帶火了中式烘焙這個細分賽道……
幾年過去,第一批新消費品牌,也紛紛遇到了它們“成長的煩惱”,目前分為四種狀態:
經營不善已倒閉:虎頭局,浮氣(點擊閱讀浮氣創始人自述)
原先的客群流失,市場需求變弱:Seesaw,三頓半
融資遇天花板,用戶畫像模糊:bosie
品牌勢能不穩定,主動或被動陷入內卷(包括價格戰、加盟拓店、過度聯名等):瑞幸,喜茶,奈雪的茶
對暫時關停的品牌,市面上已經有許多分析它們運營問題的文章,就不再贅述。關于后三種狀態,我們姑且當一回品牌們的嘴替,幫大家發發牢騷,找找癥結所在。
01
新中產“失聲”之后,問題接踵而至
消費升級那幾年,「新中產」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為興趣付費意愿強。品牌只要擠進這些圈子,好歹能吃上一口飯。
但今時不同往日。經歷過大疫三年,背負著房價、理財、雞娃等重擔的「新中產」,仿佛一夕之間破除了消費主義幻覺,比起預支未來,他們更愿意縮減用在自己身上的開支,尋找低價優質的平替。
依賴「新中產」成長起來的第一批新消費品牌,如果跟不上目標客群消費習慣的改變,就和用戶失聯沒什么兩樣。
隨著消費分層加速,走高端路線和極致性價比的品牌或許還有喘氣空間,定位卡在中端的品牌最難受。今年年初,身為昔日咖啡界 OG 的 Seesaw 有些落寞,這個客單價 35 元左右的品牌一邊疑惑用戶都去了哪兒,一邊在上海、武漢多地關閉了多家門店。
精品咖啡線下尚且如此,線上零售表現怎么樣?
2015-2019 年,包括后來居家期間,三頓半一直很受「新中產」歡迎。它的便攜款精品咖啡凍干粉,滿足了大眾隨時隨地享受(接近)現磨咖啡品質的需求,還比市面上的精品咖啡店更有性價比。
問題是這兩年,平價咖啡店遍地開花,外賣、自提唾手可得。從普通用戶的消費邏輯來看,定價在 3-4 元/杯的三頓半,和 9.9 的瑞幸、8.8 的庫迪并沒有拉開絕對優勢。三頓半提供固定口味的凍干咖啡粉,需要自己動手沖調。而瑞幸庫迪,不僅能提供多種風味的現磨咖啡/拿鐵,還方便了線下社交。
更難的是,咖啡零售這個生態中,還有數不清的咖啡粉、咖啡液產品,它們大多在 1-2 元價位,把平價進行到底。
過去,三頓半有良好的用戶運營方式,可外部市場環境的改變也確實挖走了它一部分用戶。擺在三頓半面前的,恰恰是幾年前它已經解決的問題:
如果用戶是為了攝入咖啡因,同樣在 10 元以內,為什么一定要選三頓半?
如果是為了品嘗精品咖啡風味,為什么不去街邊店喝平價現磨?
以 Seesaw、三頓半為代表的第一批新消費品牌們,是時候拿出創業之初的斗志了。
02
商戰的盡頭,拉上加盟商打價格戰?
消費分層時代,“價格戰”成了品牌搶用戶的首選。
不止一位抖音操盤手曾向刀法直言,現在有的大品牌進行短視頻投流,客觀上會給某些生產平替的廠商做“嫁衣”——后者的產品賣點高度相似、價格更低,當這些廠家將他們的產品推送到大品牌培養好的種草人群面前,用戶有了對比,很容易形成下單。
也就是說,大品牌們想要做成生意,除了和它們所知道的競爭對手拉開差異化,還要提防半路靠低價殺出的“程咬金”。
這種情況在線下也有,第一批新消費品牌們,或主動、或被動加入到了價格戰當中。
喜茶最先自降身段,緊接著奈雪、樂樂茶等跟進,心照不宣地集中在 19 元價格帶。新茶飲“下凡”,因為它們知道不能離大眾太遠,這種價格戰還算溫和。
整個咖啡新茶飲領域,瑞幸是個特例。
品牌創立于 2017 年,真正讓消費者認可的,卻是 2021 年憑爆品“生椰拿鐵”涅槃重生的瑞幸。可以說,瑞幸既保留了第一批新消費品牌的某些特質(比如講究概念先行),同時又對掌控供應鏈有著超出同輩品牌的老練。
瑞幸的代表作是去年 6 月,借萬店契機,開啟了本土品質咖啡 9.9 元時代。
公開報道顯示,有頭部咖啡茶飲品牌的從業人員透露,哪怕壓縮引流款產品的利潤空間,算上門店規模帶來的銷量,品牌依然是賺錢的。
為什么能兩者兼顧?逐日資本合伙人劉行健認為,“高性價比不是一個定價策略,而是一個產品戰略,是企業商業模型和運營效率的集中體現,實現高性價比戰略需要企業有一整套能力體系的支撐。”
刀法在分析咖啡價格戰的文章中指出,瑞幸率先發起 9.9 的底氣,來自它成熟的供應鏈,包括穩定的上游咖啡豆供應、數字化營運體系以及萬店終端等基礎設施的保駕護航,千店以下的咖啡品牌還是不要輕易嘗試了。
諸如瑞幸等開放加盟的新咖啡茶飲品牌,品牌一方面可以加速門店擴張,從選址上對同行形成圍剿,一方面能夠賺到加盟費、培訓費、賣設備和原料等方面的錢,至于單店營收和利潤壓力,其實轉嫁了相當一部分給加盟商。
簡單說,價格戰能不能對品牌生意真正起到推動,拓店順不順利,都得看品牌和加盟商雙方是否一條心。加盟商的生態一旦出現問題,會加速透支品牌勢能及市場的信任度。
被媒體反復提起的一個案例,是成立于 1998 年的蜜雪冰城,它的收入大部分來自加盟商。但現在不少加盟商表示已經感受不到品牌的區域保護機制,一條幾百米的步行街開上三四家蜜雪冰城,都在賣低至 5 元的檸檬水和 3 元的甜筒,到最后誰還能賺錢?
補充說一句,價格戰跟風打得最猛的庫迪,品牌成立兩年多。前不久搭上茅臺之后,各聯營商門店被要求訂酒,“大批門店都收到扣款信息”。盡管品牌回應表示賣酒并非強制,但終究是留下了許多懸而未決的問號:賣過 8.8 元/杯咖啡的渠道,如何能激活用戶對酒水的需求?有的加盟商賣咖啡、有的加盟商賣酒,價格戰還有沒有存在的意義?
反觀進入本土 25 年的星巴克,內地 7000 多家門店全部直營,最近倒成了第一個公開對咖啡價格戰說“不”的上市公司。
誰堅守、誰改變,誰最終自證,一切交給時間。
03
PPT 融資固然能救品牌一命,但解答不了如何讓用戶愛你
有的品牌為了主動去尋找用戶,追根溯源,琢磨起原先的品牌定位,比如因為明星創始人而被廣泛討論的 bosie。
bosie 于 2018 年從天貓起家,聚焦 15-30 歲的年輕用戶,創立一年賣了 1.4 億,估值一度達到 20 億。
也許站在今天,我們會覺得乏善可陳,因為第一批新消費品牌中,像這樣主攻 Z世代、銷售成績好的品牌一抓一大把。不過,bosie 創始團隊更早地引入無性別服飾概念,讓品牌一開始就站在了“選擇大于努力”的跑道上,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埋下了日后資本造血的伏筆。
bosie 品牌創始人劉光耀在《我,劉光耀,融資 5 億,28 歲辭任CEO》一文中回憶,他本人最擅長“吹牛皮”和講故事,善于鏈接各種資源,為公司融資數億,品牌在 2019-2021 年期間備受投資人關注。他還特別提到公司 2022 年差點倒閉一事,結合天眼查公開信息,bosie 能轉危為安,多半是受益于去年年初某位個人投資者 1 億元人民幣的雪中送炭。
品牌被資本富養的同時,我們好奇,bosie 如何能讓用戶持續買單?
對“無性別”概念認可的用戶,或許會抱著嘗鮮的心態購買。但要知道,年輕人興趣實在廣泛,即使像三坑(JK、洛麗塔、漢服)這樣用戶粘性超高的領域,也不能百分百保證復購率穩定在某個水平,更何況 bosie 針對老客的運營手段,和同行相比并無過人之處。
放眼整個潮流服飾界,靠“無性別”火的也不只有 bosie,諸如 Beaster 等競爭對手越來越多,也會一再稀釋 bosie 的潛在用戶。
事實上,bosie 已在官方旗艦店悄然上架了女裝。而 bosie 在淮海中路的線下大店,除了門面聲勢大了點,它店內裝飾細節、服飾陳列,體感上與其他潮流服飾品牌無異。
這一步既然邁出去了,bosie 相當于重新做了一次品牌定位,站在更大的賽道中和對手們一起卷。
只是這一次,bosie 要靠品牌本身的魅力,試著讓用戶愛上自己了。
04
堅定表達自己,是品牌新營銷的靈魂
這兩年,業內描繪策劃愿景,都會用到一個詞,叫做品牌和用戶“雙向奔赴”。
請注意,這個詞原本是形容愛情中的兩人互相愛慕、互相努力靠近,也就是說,沒有“人性”的品牌,是沒機會奔赴的。
表現在營銷事件中,就是用戶對宏大敘事的不感冒,甚至會貼臉反問,“你們品牌倡導的這些,和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
因此我們會發現,2023 年,幾乎所有的快消品都在圍繞小確幸、生活方式做文章。
最典型的是新茶飲。業內有統計稱,去年茶飲行業的 IP 聯名合作超過 250 個,平均每三天就有 1 次聯名轟炸。
新茶飲愛好者們可能已經懵了,這些品牌除了聯名的 IP 不同、派發的物料不同、水果茶用到的鮮果不同,根本上的差異倒是越來越小。昔日一杯難求的“靈感之茶”,不知何時已泯然眾人,即使有《繁花》加持也難以重現巔峰期的爆火。再看“新茶飲第一股”,單品牌全年聯名超過 30 次,位列新茶飲榜首,辛辛苦苦 300 多天,結果被吐槽“過度聯名”。
新茶飲聯名飽和之后,用戶的期待值水漲船高,能撬動社交話題的合作鳳毛麟角。歸根結底,一些品牌太把自己放在“討好”用戶的位置上,營銷即銷售,對外發聲越來越流水線化、同質化,品牌勢能反而成了被迫隱身的一環。
品牌每一次營銷,都是一次對外自我介紹。復制別人用過的模板是穩妥的,倒也沒必要次次都當復讀機,用戶都沒機會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品牌是誰,為什么要和你“雙向奔赴”?
在第一批新消費品牌中,以前沒什么記憶點的樂樂茶,倒是慢慢摸出了門道。
從刷屏小紅書的“發瘋杯”,到圣誕節梅開二度推出的“中國送禮老人”,樂樂茶開始復用一些經驗,花更少的錢,撬動更加意想不到的社交傳播話題。向用戶傳遞開心是真的,向用戶表達關心和愛意是真的,帶來銷量也是真的。最重要的是,在這些營銷動作中,樂樂茶把關于“快樂之茶”的自我表達放在了關鍵位置,而不是藏在后方。
品牌營銷本來就是求同存異的過程,輕松點,像“人”一樣多出來表達沒什么不好的。玩歸玩鬧歸鬧,記得底線在哪里就行。
05
分析師點評
記錄下這些,是為了和屬于第一批新消費品牌的黃金時代道別,希望看到更多從業者在 2024 年帶著全新的心態出發。
有道是,拿著放大鏡去研究新消費品牌、各種挑刺,往往才是在乎它們和買單的人。品牌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才有解決的動力。
不管是作為業內人,還是作為消費者,我們給新消費品牌的時間和空間或許都太少。尤其在市場越發飽和的今日,第一批新消費品牌尚且“未成年”,為什么不能對它們未來的成長抱有信心?
某位互聯網先行者曾說,“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后天很美好。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里”。
認清形勢,有期許地活下去,是所有人接下來最重要的事。
參考資料
2024.2,鋅財經,《“庫迪茅臺”599,大刀砍向加盟商》
2024.1,第一財經,《Seesaw開始關店,咖啡市場路線之爭顯現》
2023.10,食評方,《卷麻了!新茶飲平均3天聯名一次,每天有6杯新品誕生》
2021.1,中國新聞網,《媒體聚焦微信十年:日活躍用戶近11億,數個對手停服或轉型》
2020.2,中國企業家雜志,《喜茶熱背后的“贏家”:月賺5萬的黃牛,組團作戰的代購》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