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比勤奮更重要的是系統思維能力
比起勤奮,系統能力更為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能夠有效地組織和利用你的資源,使你的工作更加高效和有成效。
系統能力涉及到思維方式、方法論和工具的運用,以便更好地規劃、執行和監控任務。它幫助你建立起一套可靠的系統來處理復雜的問題,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什么是系統思維能力?
顧名思義,系統思維就是解決系統問題,而非局部問題。
問題單一,你可以用單點思維。
問題簡單,你可以用線性思維。
問題復雜,你就必須采用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就是從整體而非部分、全局而非局部、連接而非割裂、過程而非靜態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今天,市場競爭環境越來越復雜,企業碰到的問題越來越復雜,生產過剩、競爭參與者眾多、信息高度碎片化……
該怎么辦?
歐賽斯認為,復雜問題就要用系統來解決。問題越復雜,越需要建立起系統思維能力。
今天在市場上還能生存的企業家,一定都是擁有系統化思維的企業家。
系統思維要求我們以上帝的視角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導航軟件發明之前,我們走在路上只能看到這條路的路況。
導航軟件發明之后,我們行進在路上時就具備了上帝視角,在起點與終點之間,不僅可以看到哪一段是紅色擁堵、哪一段是綠色暢通,還能夠選擇除了這個路線之外的其他路線,以及不同路線的時間、最優選擇。
導航軟件是站在上帝視角看整個路段的交通情況,看的是整體、是全局。只有掌握了整體情況,才能掌握最佳路徑,才能方向大致準確。
系統思維要求我們抓住系統中的規律。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以一個系統的方式存在著,被一個叫做規律的東西左右著。
系統(System)由要素、連接關系及結構三要素組成,是一些元素的“結構化組合”,關鍵特征在于元素之間存在著“關聯”(Connection),而不是獨立的、無關元素的集合。因為事物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聯動的、互通的。一個大系統里會有中系統,中系統里會有小系統,系統之間是環環相扣的。
系統的強大在于“結構”(關聯),而結構及關聯之間又存在著規律。系統思維就是要把這種規律給找出來。
所謂系統思維,就是人們運用系統觀點,把對象的互相聯系的各個方面及其結構和功能,進行系統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就是把握本質的能力,就是研究系統中的規律、把握系統中規律及應用系統中規律的能力。
Chairman Mao說,找規律是一個從現象到本質,從表象到真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只有看透系統內部的運作規律和發展方向,掌握事物的本質,我們才能對洞若觀火,成為掌控全局的高手。
試想一下,如果在同樣一個市場中,一家企業能洞悉規律,并依據規律來辦事;而另一家企業不知道規律,不按照規律辦事,最終的競爭結果可想而知了。
系統思維要求我們抓住系統中的最優解。
一家企業在實際經營中經常會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這里有問題就處理這里的問題,那里有問題就處理那里的問題,結果卻是按下葫蘆起了瓢,老板每天很忙,每天都在擔任救火隊員;
第二種情況,“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找到了“系統中的最優解”。一個根本的問題解決了之后,其他次一級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老板管理起來也很輕松。只要管好關鍵點,其他的事情讓下屬去做,“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第一種叫抓現象。
第二種叫抓本質。
抓本質的,就是抓住了系統最優解。
系統最優解就是“十圍之木持千鈞之屋,五寸之鍵制闔之門”。
打蛇要打七寸,牽牛要牽牛鼻子,在辯證唯物主義中,稱之為“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向”。因為全局的深層決定性規律,生出一切戰略戰術。
怎么找到全局深層決定性規律?
歐賽斯認為,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思考
第一,善于把具體問題追到根源上思考;
第二,善于把局部問題放在整體中思考;
第三,善于把當前問題放在過程中思考,“向大本大源處探討”。
只有善于抓住根本性、規律性的決定因素,邏輯推導一切戰略和策略,綱舉目張、執一御百,才能牢控全局。
從本質上來說,今天,企業之間的競爭,早就不是董事長領導下的一個大招與另一個大招的競爭,而是董事長領導下的一個系統與另一個系統之間的競爭。
為什么這么說?
原因非常簡單:線性因果 vs 系統因果。
過去,企業經營是線性因果,只要把產品生產出來,就能賣好;只要把渠道做好,就能成功;只要打了一個大廣告,貨就能大賣。
但是,在今天這樣一個超競爭社會,這種簡單的線性因果已經不再成立了,企業要想成功,只能建立在系統因果之上。
什么是系統因果?
簡單來說,企業里的普通員工可以只關注自己的事情,中層管理者只關注自己的部門,但是企業一號位必須關注企業的整個系統。誰來把控這個系統?必然只能是董事長。
董事長與董事長之間根本能力的差異,在于把控系統的差異。
把控系統的差異,來自把控系統因果的差異。
普通人看到的是線性因果,董事長看到的是系統因果,因為他打造的是整個系統。
企業家在經營企業的時候,本質上只有一項工作,就是建立一組環環相扣、相得益彰、相互增強、獨一無二的經營活動,即建立企業系統,這個經營系統就是企業的成長引擎。
當系統所有部分成為引擎、強化引擎、驅動引擎的時候,涌現出現了,更高的能力出現了,組織能力就遷躍了。
L.V.貝塔朗菲在《系統論》一書中提出了一個特定術語“涌現(Emergence)”,即高層次具有而還原到低層次就不復存在的屬性、特征、行為和功能,就是我們一般說的“量變引起質變”,整體大于各個組成部分總和。
經濟下行期間,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最困難的時刻。
越是困難時刻,越需要系統思維,越需要研究全局規律性的東西,這一點在戰爭期間的Chairman Mao身上就已經得到成功驗證。
Chairman Mao說過,“任何一級的首長,都應當把自己的注意重心,放在那些對于他所指揮的全局來說最重要、最有決定意義的問題或動作上,而非其他問題或其他動作”。
這句話不是說只在順境的時候研究全局規律性的東西,而是時時刻刻都要研究。無論是長征、四渡赤水,還是身處延安窯洞,Chairman Mao都在研究全局規律性東西。
企業可以通過系統思維研究什么東西?
首先,通過系統思維,先要找到正確的方向。因為經濟下行期間,走彎路就是企業最大的成本。
其次,通過系統思維,要砍掉所有廢動作。因為經濟下行期間,企業內部的廢動作是企業巨大的隱形成本。
第三,通過系統思維,還要提升企業經營杠桿率。
因為在經濟下行期間,企業資源有限、費用有限,要將品牌支點向前移動、再向前移,直到在品牌支點前是一個經營成本結構,新支點之后形成全新的經營成本結構,從而用更少的費用撬動更大的面積。
第四,通過系統思維,要建立品牌復利效應。
在經濟下行期間,要讓企業的所有工作都聚焦在同一個目標、同一條線上,減少企業廢動作,讓公司的每一個戰術動作背后都有戰略的影子。
要讓公司的每一張單頁、每一張海報、每一次廣告、每一個活動、每一次宣傳、每一次促銷等都在積累品牌資產、建立品牌勢能、積蓄品牌力量。
要讓公司的營銷行為資產化,像一個儲錢罐一樣,能夠把品牌資產儲蓄起來,最終積小勝為大勝,從量變到質變,形成品牌的戰略突破。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