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頭條為何“插足”大健康?
開春之后,趣頭條有了新風向。
先是在內容上推出了“放心看計劃”,而后聯合人民健康討論“融媒體背景下的健康傳播”,緊接著是三甲名醫互動平臺“人民好醫生”的加入……
咬緊新興市場的趣頭條,早已是五環外最主要的流量入口之一。原以為趣頭條會為了支撐股價和營收,盡可能快的將流量進行商業化變現。
結果卻有些預料之外,趣頭條并沒有刻意討好資本市場,而是在健康等垂類內容上深耕。
01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趣頭條為何瞄準了大健康?
很多人習慣將趣頭條和拼多多相提并論,拼多多引以為傲的“五環外生意”,用來形容趣頭條似乎也不為過。
小鎮青年、農村用戶、三四線城市中年女性,這些被主流互聯網排除在外的用戶,成了趣頭條的核心用戶群。以至于騰訊早先投資趣頭條時,給出的說法就是:趣頭條敏銳地抓住一、二線以外城市社交流量的快速崛起,為大量非一二線城市用戶提供資訊和內容消費體驗,是非常有價值的嘗試。
騰訊看到的價值點在哪里,趣頭條的市值和營收增長已經做出了回答,而更深層次的價值是什么?可能是差異化的用戶行為,和背后的想象空間。
一二線用戶的朋友圈里,多半有著人設的需要,發張照片都可能P圖三四個小時。三四五線用戶的朋友圈,現實主義色彩更濃,健康、養生、育兒類的內容隨處可見,一切為了服務現實生活的需求。
據《健康中國手冊2018》披露的數字,超過九成公眾購買過健康產品,七成以上中老年不熟悉互聯網權威資訊獲取渠道,在中老年網民關注度最高的謠言中,排名第一的正是健康類資訊......
用戶需要可能是趣頭條瞄準大健康的原因,事實卻也如此。趣頭條在2018年推出“放心看計劃”后,健康類內容的日均PV增幅高達80%,進入2019年后,趣頭條的“放心看計劃”在大健康平臺內容全面升級。
看來,趣頭條已經在大健康上嘗到了甜頭,并有了深挖的念頭。
02
覬覦大健康市場的玩家中,趣頭條不是第一家,也不會是最后一家。
前幾年被寄予厚望的是“互聯網醫療”,幾乎所有的頭部玩家都打出了“互聯網+大健康”的旗號,線上問診、醫聯體、互聯網醫院等模式也相繼落地。
但互聯網醫療給人的直接印象就是“慢”,輾轉了好多年還在“原地踏步”。有人說醫療行業太過特殊,也有人說醫生群體太特別,也有人直接避開醫療,轉向健康消費升級,可盤子始終做不大。
比較知名的玩家中,微醫和好大夫在線的模式一直是ToB和To G的,在用戶層面上要么以醫生為抓手,要么通過在線掛號等撬動用戶需求,如何向三四五線市場擴張,幾乎看不到可行的方向。
趣頭條會是站在門口的野蠻人嗎?需要驗證內容端切入大健康的可能性,還要拿出可行的商業模式和打法。
資訊閱讀是一種高頻行為,尤其是趣頭條的“閱讀積分”模式保障了足夠的月活。倒是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之類的醫療App被認為是一種低頻使用的產品,以“病”的次數來衡量使用頻次。春雨醫生等也試圖用健康管理的概念進行用戶沉淀,卻未能解決用戶的增長難題。
至少在流量的角度上,趣頭條對大健康野心無可厚非,不確定性在于趣頭條該如何下完這一整盤棋。
03
大健康領域從不缺少淘金者,甚至是健康內容的路子也有人走過。
但經過行業的多年發展,業內超過100萬粉絲的博主,卻只有崔玉濤、段濤、于鶯、龔曉明、張強等少數派,兩三年的時間里幾乎沒有新的大V誕生。
原因在于,醫療健康類內容的傳播僅僅局限在一二線的精英圈子里,往三四線城市的下沉尚未走通過,可能是缺少有效的渠道,也可能是內容上的“不接地氣”。
在“前輩們”的諸多不確定性中,想要摘到大健康的桃子,趣頭條需要跨越“三重門”。
04
健康只是一個垂類,內容創造上又有先天的門檻,如何連接足夠多的優質內容,成為趣頭條的第一個挑戰。
事實上,健康類的內容生態并不樂觀,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已經高度發達,權威內容的生產仍處于相對匱乏的局面。
有些平臺的做法是向一線的醫生們“購買內容”,甚至出現了科普文章明碼標價的現象。何況那些主治醫師們的時間并不寬裕,白天需要應對排起長龍的病號,下班時間又給了各大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在線問診。
趣頭條的做法很“賊”, 既想要持續性的內容生產,又要滿足五環外用戶的胃口。
正如趣頭條創始人的設想:“當趣頭條的日活到5000萬以上的時候,會到達一個臨界點……用戶對內容也可能越發挑剔。”
“趣頭條號” 成為2019年的品牌戰略重心,所履行的正是提升內容品質和豐富度的使命,成為趣頭條內容生態的中樞,一面連接媒體和自媒體,一面連接日漸挑剔的用戶,在作者和讀者端尋找新的平衡。
在具體的動作上,“趣頭條號”已經有一些傾斜,比如提高自媒體的分成收益,進行大量的流量和現金補貼,不斷豐富內容的廣度和專業度,以提升用戶留存和粘性。特別是在健康垂類的內容上,趣頭條又針對性的打出了兩手牌:
一個是“健康IP養成”,選擇有潛力、有特色的創作者進行流量扶持。例如每天將超5000萬的流量提供給健康、養生、育兒三大領域內的優質創作者,每月投入百萬元用于優質內容扶持,給予特定的優質健康內容創作者最高每月3萬元的保底收入。
另一個是專業知識的通俗化,在內容創作和運營技巧上對特定創作者進行1對1專屬引導,將難懂的專業知識轉換為用戶易懂的語言,打破三四線用戶和專業醫生之間的認知壁壘,沉淀出獨特的內容優勢,牢牢抓住在新興市場的話語權。
作為一家扎根上海的互聯網公司,在對健康類創作者的爭奪上,趣頭條有著燒錢補貼的彪悍,也有著上海人特有的精明。
05
但健康這個垂類又自帶“謠言”風險。
打開一位中老年人的朋友圈或微信群,幾乎充斥著健康養生類的文章:吃味精掉頭發、喝酸奶會致癌、吃醋可以軟化血管……甚至有研究機構表明,65歲以上老年人的謠言傳播力是年輕人的7倍。
倘若缺少合理的規避機制,當謠言在五環外找到了發酵的空間,結果幾乎不敢想象。
目前來看,趣頭條有意加重了健康類賬號的審查,對低質內容的賬號進行了全面清理,比重接近20%,并針對健康、養生、育兒頻道的內容采取機器+人工雙重審核機制,同時聯合業內權威醫師、專家組成“謠言監測站”,評選出優質讓人放心看的真科普內容,并給予流量扶持和豐富的現金激勵政策。
另一個風險點其實是用戶沉淀。趣頭條被質疑最多的一點:花錢買來的流量,到底能不能高效留存?
選擇健康的垂類發力,趣頭條勢必進行過一場深思熟慮,也做了多重準備。
比如“放心看計劃”中與知名三甲醫院合作,推出了送“醫”下鄉活動,不斷刷新在新興市場的存在感;再比如“人民好醫生”的入駐,嘗試從內容閱讀過渡到醫患互動,與用戶的關系逐漸由淺到深。
然而,想要完全消除外界的疑慮,趣頭條需要做的還有更多。
06
截止到目前,趣頭條在大健康領域的著力點,還集中在用戶的連接和沉淀,但關鍵性的一環恰恰是第三步的變現。
有哪些變現的可能,無疑成了最值得玩味的地方。
較為直接的變現方式可能是廣告,畢竟這是趣頭條當前的主要盈利方式。可以借鑒的是,百度、今日頭條、360等都曾涉及醫療廣告,這個市場的利潤相當可觀。但在硬幣的另一面,百度、今日頭條都曾在醫療廣告上崴過腳,且這個市場的天花板相對明顯,似乎不太符合趣頭條發力大健康的初衷。
打通互聯網醫療是第二種可能,與“人民好醫生”的合作也印證了這一點。理想的商業邏輯應該是,趣頭條從內容資訊切入,逐漸向掛號、問診、醫藥、健康管理等領域滲透。只是互聯網醫療本身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體制內外對醫改尚未達成共識,如果趣頭條著急選擇這一變現路徑,不失為一塊硬骨頭。
切入醫療保險等服務的可能性也很大,也是健康領域為數不多行得通的盈利模式。早在2016年,微醫就宣布營收超過12億元,實現全面盈利,利潤主要來自于保險,特別是健康險的利潤率高達30%-35%;對趣頭條來說,眼下涉足醫療保險的條件還不夠成熟,三四線用戶和一二線用戶的消費理念和消費能力,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其實還有一種可能,趣頭條并不急于在大健康領域快速盈利,前兩步的地基能否夯實,才是最終選擇哪種變現手段的關鍵。
07
應該說,趣頭條布局大健康的時間點很微妙:
1、大健康領域蓄勢待發,特別是醫院的信息化和互聯網化勢在必行,就時間上而言,趣頭條并沒有遲到。
2、從米讀的成功來看,趣頭條已然找到了用流量孵化新產品的方法論,不無可能在垂類孵化出更多的新產品。
當然,還有一層更為現實的原因。
在很多人的認知里,趣頭條還是一個三、四線網民在用的內容資訊App,對于趣頭條游戲化積分裂變的戰法,也存在太多的誤解和偏見。
不管趣頭條的大健康夢能不能跑的通,都不是一件壞事情。諸如“放心看計劃”的推行,勢必會改善趣頭條的內容健康度,而在健康等垂類內容上的深耕,也是打造內容護城河的必然。
趣頭條的日活和規模還沒有越過安全紅線,遠不是放松的時候,在健康等垂類內容上的發力,也是為了讓飛輪保持轉速。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