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戛納,可能是很多廣告人的最后一屆
作者:范耀威,首發:小a亂彈
2024年戛納國際創意節,主角是科技大佬。
馬斯克來了,Mira Murati(OpenAI首席技術官)也來了,被主辦方奉為座上賓,特別安排在影節宮最大的會場“盧米埃劇場”開講,并分別由廣告業大佬跟他們對話。馬斯克對WPP集團CEO Mark Read,Mira對傳奇人物David Droga。
會場外的沙灘,藍天白云,涼風習習,科技公司的營地一字排開,包括谷歌、Meta、Spotify、亞馬遜、Reddit、微軟、Pinterest、TikTok、LinkedIn、Yahoo等等。
這很容易讓人產生幻覺。WPP創始人、現S4大老板Martin Sorrell爵士驚嘆,這里簡直就是CES(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展,每年1月在拉斯維加斯舉辦)。
行走在財大氣粗、滿腦子大模型、GPU、人機交互等概念的科技從業者中間,確實有點讓人恍惚。幸好6月的地中海氣候足夠涼爽,不然汗如雨下。
中國參會人數創下近年新低。
我碰到的,來自大陸的也就十幾位。想約朋友吃個飯都有點困難,不似幾年前,滿大街都是熟悉的面孔,招呼都打不完。記得數年前,戛納還有一個China Day(中國日),那是中國品牌的專場,現在中國企業鬼影都沒有。
a哥在戛納海邊
那么,戛納還需要我們這些創意從業者嗎?我們在這里扮演什么角色,低人一等的邊角料嗎?是創意人拋棄了戛納,還是戛納在拋棄創意人?
一時間業內人士紛紛發文,落寞之情,溢于言表。
我倒沒那么悲觀。
換個角度想,科技大佬來戛納,難道不是他們需要創意嗎?他們來開講,只是做義務勞動,沒有任何索求嗎?當然不是,這些人根本不做無用功。
從去年的黃仁勛到今年的馬斯克,
說明了一個問題:科技需要創意。
從現實利益的角度看,AIGC(生成式AI)的應用,很大程度上會與創意產業有關。寫作一篇文章,創造一幅畫面,杜撰一首音樂,生成一段視頻,要做得好,都得通過提示詞將奇思妙想輸入系統。去年來戛納的黃仁勛,他的英偉達可以很好地為AI公司提供算力,將創意人的想象力化成可被感知的作品。馬斯克更直接,他代表X(前推特)而來。去年他對廣告主說的那句著名的 Go F*ck Yourself (滾一邊去),讓很多金主直接撤單,讓X虧得只剩半條命。這次他過來,就是想緩和與廣告主的關系。據說對話完畢,他就約了一眾廣告主搞閉門會議去。
從發展的角度看,他們需要創意的磁場。科技的動力就是創新。除了戛納,沒有哪個場合能匯集如此之多的最具創造力的大腦。聽他們的講座,跟他們聊天,看看每晚頒發的獲獎作品,搞不好就能刺激他們產生靈感,這些靈感才是無價之寶。馬斯克的腦機接口、膠囊高鐵、火星移民,我不相信這些點子是天上掉下來的,肯定是在哪受到啟發而萌生的。記得2018年戛納的頒獎晚會上,前排的人群中出現了理查德·布蘭森的身影。此人是維珍集團的創始人,超級成功的企業家,以腦洞大、路子野聞名,看,他又來戛納采蜜。
活動主會場影節宮人潮如織
我認為,戛納的參會者中,一半技術公司,一半品牌方和代理商,這是客觀的必然,也是雙向的奔赴。
科技公司沒有創意,會死;品牌方和代理商不懂科技,會亡。
蘋果能一直穩坐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寶座,喬布斯“技術+人文”的理念功不可沒,不僅發展先進技術,還要讓產品和品牌感動人心。蘋果的廣告創意在同行中無人能及。Tor Myhren,蘋果負責廣告營銷的VP,直接向Tim Cook匯報,他曾是代理商Grey的總裁及首席創意官。
今天,不跟技術打交道的代理商,可能這就是他們最后一屆戛納。
你可以理解為機器替代低水平員工,或者機器增強高水平員工。總而言之,人員必須精簡,每個人都要成為超級個體,運用AI技術,增強自己策略、創意與制作的能力。他就是這場創意樂章的總指揮。科技界于戛納的扎堆現象,科技大佬們在戛納的縱情狂歡,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每天晚上,戛納都會在盧米埃劇場舉辦頒獎典禮。一支短片被用于開場。大意是這樣:一開始,展示創意人的艱辛,方案被客戶挑戰,要求修改;團隊內部溝通出現混亂,大家焦頭爛額;起早貪黑,被鬧鐘叫醒,一直干到深夜。發完方案離開公司,半路又跑回來重發,因為忘了粘附件。這時候,短片情緒一轉,作品收到戛納入圍的通知,興高采烈地坐飛機來到戛納,最終獲得金獎,在臺上得到全場歡呼。
頒獎晚會的獲獎者們
問題來了,為了打造一個能在戛納領獎的作品,我們必須經歷這樣的煉獄嗎?這是過去的作業方式,未來還會繼續存在嗎?如果每個人都利用AI來輔助,是否有機會減輕負擔?我覺得有機會。
OpenAI 的首席運營官Brad Lightcap 表示,一年后,你會覺得現在的 ChatGPT 像笑話一樣糟糕。
是的,技術的發展不會是線性的,而是跳躍式、幾何式的進步。我們要拋棄“歲月靜好”的遐想——除非你解甲歸田。對于混亂、變幻的局面,我們只能習以為常,與之為伍,我們就像站在風暴中劇烈搖晃的大船上跳舞。
很困難,對嗎?30歲以上的從業人士,氣喘吁吁跟在技術后面跑,多少人抱怨太難了。這次,在某場演講中,我看到78歲的Martin Sorrell爵士悄悄走進來,坐在前排認真聽講;本屆戛納圣馬可獎(終身成就獎)頒給了Jacques Séguéla,靈智廣告(RSCG)的創始人。今年90歲的老前輩,還在臺上激情洋溢地鼓勵年輕人,“錢沒有創意,創意能給你換錢,如果沒有創意,請離開這個行業!”。據說老同志根本閑不住,三天兩頭跑回公司參與業務討論。在熱愛面前,沒有什么困難不能被克服。
年屆90的創意前輩Jacques Séguéla
戛納是一場夢。它的故事核心是創意。
創意,也叫創新,是驅動人類進步的動力。現在,科技的加入,讓創意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在這場持續5天的夢里,你看到了品牌主、代理商、科技大廠如同孔雀開屏一樣,展示他們最美的部分。所以這場夢,注定激動人心,讓人迷醉。
我們總歸要醒來,回到日復一日的煉獄打怪中去。只不過夢醒之后,個個都精神抖擻,摩拳擦掌。Gut是上屆戛納的最佳獨立創意公司,其創始人兼創意主席Anselmo Ramos在戛納結束后那個周一,在社交媒體寫下一段話,獲得不少點贊:
It’s that time of the year again
又到了一年中的這個時候Today is January 1st for advertising
今天對于廣告業來說是1月1日Every agency and marketer in the world is equal
世界上的每個代理商和營銷人員都是平等的We’re all back to zero Cannes Lions
我們都回到了零個戛納獅子獎的起點It’s a great feeling
這是一種很棒的感覺Write that brief
撰寫那份簡報Sell that idea
推銷那個創意Make history
創造歷史Redefine communications
重新定義傳播Life is too short to do shitty ads
人生苦短,別做爛廣告Happy New Year everyone!
祝大家新年快樂!
作者公眾號:小a亂彈(ID:HelloAdams)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