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加班、理想裁員,車企內卷苦了“打工人”?
為看到“王傳福的背影”,奇瑞員工狂加班?
作者 | 張凱旌
編輯 | 趣解商業產業組
近日,話題“奇瑞員工控訴公司”沖上脈脈熱榜,認證為“奇瑞員工”的脈脈網友發帖稱,奇瑞汽車內部存在強制加班行為,“896”是標配,銷售前線人員更是需要“007”;然而如此大的強度,卻沒有加班費,僅僅會對加班超過3小時的員工發放10元餐補。
該網友還表示,為了掩蓋加班事實,公司會將所有員工的下班打卡時間統一顯示成5點。據“鳳凰網”、“界面新聞”等媒體報道,多位奇瑞員工表示該描述屬實。這些員工還透露,在奇瑞即使活干完了也不允許下班,必須留在工位上卷加班時長;有的部門要求周六99%的出勤率,各部門之間要對比加班時長,沒達到加班系數(負載率)就要被通報。
圖源:微博截圖
前有寧德時代,后有奇瑞,員工“反加班”聲音洶涌澎湃的同時,企業的日子似乎也沒好過到哪去。價格戰的影響下,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不少公司的利潤都出現下滑,員工加班加點地干活,換來的卻是更為緊俏的工資,甚至是被裁員。
這會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車企的常態嗎?
01.奇瑞加班被員工控訴,會影響IPO嗎?
奇瑞在車企“加班大軍”中并不“孤獨”,事實上,國內車企、電池廠加班早已是常態。
職場社交平臺“脈脈”上,搜索當前業內知名度高的比亞迪、長城、蔚來、理想、小鵬等車企,都能找到認證為該車企的員工吐槽公司加班多的信息。
這些網友分散在各個崗位。有的是現任員工直接坦言加班“多”,也有前員工現身說法,稱自己的“老東家”加班嚴重且沒有加班費。
圖源:脈脈截圖
有業內人士表示,是否加班和加班頻率,與所處崗位、部門、領導個人風格、組內工作節奏和行業周期都有關系。
項目初期與收尾交付階段可能加班,如果有突發事件打亂研發計劃,比如友商突然發了新車,工作量同樣會激增;產品運營、HR等非技術崗位加班多,但在項目關鍵期,技術人員也可能加班至深夜。甚至個別項目組,由于管理人員能力較差,還可能讓員工長期加班。
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表示,現在車企加班是正常現象,不加班可能就會拖延產品研發進度、增加造車成本,進而在競爭中處于下風;而員工們作為相對的弱勢群體,大部分也還是選擇默默承受。
上海明華有道咨詢公司總監封士明稱,汽車行業以前也有加班,但沒現在這么夸張;加班本身不可怕,但無限度、無效果、無報酬的加班已然成了公害,也是“卷”的主要標志之一。
既然如此,為何單獨奇瑞被立成了靶子?脈脈上有認證為奇瑞汽車員工的網友認為,是因為其他車企工資給的高。“某瑞一堆工資到手四五千的研發,還要求996,踩點上下班,侮辱性文化,給誰誰不爆炸。”
圖源:脈脈截圖
而薪資這一點,上述爆料奇瑞強制加班的網友也有提到,其稱奇瑞的薪資水平按比較保守的說法,是“蔚小理”和吉利這樣的企業降薪一半都接不住。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3月,奇瑞汽車工程技術研發總院院長高新華曾在一封內部郵件中提到:“以奮斗者為本,周六是奮斗者的正常工作日。對于行政領導們,必須是正常工作日,請想辦法(規避法律風險);學習華為精神,讓奮斗者努力,也不能讓奮斗者吃虧!”后續高新華還回應稱,郵件要求的對象并非普通員工,而是希望激發愿意努力工作的員工,本意并非壓榨。
圖源:微博截圖
學習華為精神相對容易,可要匹配上同等程度的薪資,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做到的。不過,領導的呼吁也并非完全沒有效果。2023年,奇瑞汽車營收首次突破3000億元,銷量創歷史新高,達188萬輛,同比增長52.6%;汽車出口量也達到約93.71萬輛,同比增長101.1%,連續21年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2024年前6個月,奇瑞維持高增長,累計銷售新車110.06萬輛,同比增長48.4%;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8.09萬輛,同比增長181.5%。
2023年四季度,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公開表示,奇瑞汽車在新能源領域屬于“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不過,他對2024年奇瑞進入頭部陣營依然充滿信心,并立下新目標:“2024年中要回到新能源前三,今年年底要成為行業第二位,要看到王傳福的背影。”
圖源:抖音視頻截圖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底已經有奇瑞重啟IPO計劃的消息傳出,預計將在2025年前完成A股上市;對此,有奇瑞高層對媒體表示,公司是在積極準備上市,但其余信息都不準確。
圖源:微博截圖
微博上,一位自稱奇瑞前員工的網友表示,老一輩奇瑞員工就是這么拼過來的,大部分人為了事業,愿意也理解加班,不能接受的其實是形式主義的、無效的加班。
圖源:微博截圖
也有自稱奇瑞內部員工的網友表示,奇瑞為上市合規,關閉所有員工打卡歷史記錄、查詢權限,禁止員工保存打卡信息;為IPO保證利潤,減少人工成本,研發部門使用盜版網站,且大量產品堆積經銷商。
圖源:脈脈截圖
不過,中國仲裁法學會信托與基金委專家委員劉海旭對媒體表示,企業如涉及大額加班費或補償,要依法計提相關費用,也可能影響公司利潤表現;如因用工合法合規問題引發輿論爭議,還可能會影響上市審核。
02.大規模降本增效,車企“淘汰賽”白熱化
除了加班,今年各大車企扎堆裁員也引起了廣泛關注;無論是傳統合資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都牽涉其中,就連特斯拉也不能幸免。
僅從裁員規模上來看,特斯拉CEO馬斯克在今年4月宣布在全球裁員10%,這意味著至少1.4萬名員工的離開,是目前已知的車企“裁員之最”。其余車企中,廣汽本田的裁員人數也在千人以上,理想汽車更是超5600人。
圖源:罐頭圖庫
據《華夏時報》此前報道,目前已有超13家汽車品牌被曝展開裁員計劃。如果綜合零部件產業鏈,裁員企業名單將會更多。有意思的是,廣汽本田采取“N+2+1.8”的賠償方案,其中“N+2”是標準賠償,在此基礎上再發放1.8個月獎金,根據員工崗位和級別,還有額外補償。這樣的裁員條件,甚至比特斯拉的“N+3”還要豐厚,吸引眾多員工自愿報名,裁員名額竟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圖源:微博截圖
對比之下,汽車“新勢力”還處于掙扎求生階段,裁員條件與根基深厚的跨國車企尚有差距。社交平臺中近期有吐槽蔚來裁員的聲音,稱蔚來突然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還在雙方協議沒簽字、員工也還沒收到單方解除通知書的情況下,關閉所有權限、清空辦公設備。該員工認為,這種行為屬于“違法解除”,理應以“2N”標準賠償,而非協商解除合同的“N+1”。
圖源:脈脈截圖
無論密集裁員,還是大范圍加班,都反映了車圈集體降本增效的趨勢。
經過前幾年的野蠻生長后,國內汽車產業正步入轉型期。據“中汽協”統計,今年5月,中國汽車銷量共計241.7萬輛,同比增長1.5%;其中乘用車銷量207.5萬輛,同比增幅1.2%。兩項數據均創下2022年11月出現負增長以來,除春節因素影響外的單月最低漲幅。
與此同時,造車“新勢力”的入局,也正在方方面面加劇著行業內部的緊迫感。研發端,部分產品的開發周期最快壓縮到了一年出頭,比此前外資車企的開發流程快了一倍以上;銷售端,客戶留資、加微信都成了KPI指標,為了獲取線索和成交無所不用其極。
內需增長緩慢,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為了獲取競爭優勢,車企們大打價格戰。無論是新能源車還是燃油車,豪華品牌還是性價比品牌,都直接參與到降價潮中,讓經銷商們苦不堪言。
圖源:罐頭圖庫
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秘書長邢海濤表示,最極端的情況下,有百萬元的車被經銷商以四五十萬元的價格賣出去。不少經銷商感慨:“少虧就已經相當于賺錢了。”
而價格戰的代價則是利潤下滑。2023年,A股和港股累計19家整車上市公司,近一半都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新勢力”中除理想(2015.HK)外全部虧損,合資車企中,上汽集團(600104.SH)旗下大眾、通用、通用五菱三大品牌凈利潤同比下滑58%。
變局中,車企不得不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而“降本增效”則是此前互聯網大廠已經實踐過的理論。在這場短時間內看不到盡頭的淘汰賽中,最重要的還是先活下來。
03.停不下的“內卷”,車企亟待找到平衡
不過,目前已經有車企出現了反內卷的聲音。今年6月,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在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表示,過度內卷會對企業的盈利和社會貢獻造成負面影響,汽車行業要有大局、有格局,著眼長遠戰略,而不是去卷。
圖源:微博截圖
還有觀點認為,汽車這類新型科技產業對員工的消耗和壓榨會起到反向的示范作用,進而影響其他行業。
但從歷史來看,汽車行業確實在不斷經歷“百花齊放”到“寡頭統治”的循環,所以行業內的一個共識是,對于“內卷”要看到其兩面性。
中歐協會智能網聯汽車秘書長林示表示,加班員工如果有足夠的動力,做出一些高質量、強創新的產品、技術,自然對行業有好處,如果太佛系對產業進步和消費者都不是好事;但加班也可能會消磨員工的創造力,抑制社會消費,當汽車廠變成血汗工廠,還會影響日后的人才引入;行業更應該做到的是在品質底線、法律底線下競爭,同時不能太不惜成本,否則會影響企業的壽命。
上海明華有道咨詢公司總監封士明則稱,適當的“卷”能促進競爭活力,讓行業更快進步,讓消費者受益;過度的“卷”則會破壞正常的競爭環境,不但可能釀成人身傷害的悲劇,也會降低產品品質,而且還有可能成為國外公權機構制裁我們的理由,損害中國汽車行業和消費者的利益。其呼吁車企建立“反內卷”聯盟、工會,接受員工對車企嚴重違反勞動法的舉報并定期公示,彼此監督的同時也讓輿論來監督。
圖源:罐頭圖庫
在實踐落地上,封士明認為,車企首先要在技術層面加強監管:不符合國標、被實名舉報且有據可查的、多次引發公共安全事件的技術,必須加強調查取證與科學研判,該整改的整改,該召回的召回,該停售的停售。
其次,可以在盈利上加強審核;比如單車利潤率在5%以內的,降價需經審批,盡可能避免低價傾銷與惡性競爭。
最后,在用戶輿情上建立熔斷機制。如果某一車型同一類型問題被用戶屢次投訴,情況屬實且達到一定程度,強制召回并進行整改;如果游戲規則公開、公平、一致,那么理論上會達到“卷”的自然平衡。
圖源:罐頭圖庫
而另一個共識則是,短時間內,當下無止境的“內卷”很難出現轉機。
林示認為,內卷會持續多久無法判斷。在技術不能突破,沒有創新性、優質產品的背景下,幾乎不會出現車企平衡盈利的可能,因為同質化的產品賣不上價,堆料太多的成本又高。
而封士明則表示,持續多久因廠而異。銷量持續火爆的車企,可能在很長時間內都會保持高強度的內卷;銷量低迷、只是為了卷而卷的車企,可能不久之后會破產重組,內卷也就自然停止。
這注定會是個漫長的過程,但又有哪個車企,能禁得住大浪淘沙、穿越周期后,“風光無限”的誘惑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