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馬友友:18次斬獲格萊美的大提琴家,講述對生命的感悟
首發:WeLens(原文發布于2018年11月30日)
原標題:大提琴家馬友友:我在不斷的錯過中理解著生活
這是一個會觸動內心的短片。
在Lens的鏡頭前,62歲的馬友友用大提琴“演奏”一次采訪:他講述了生活里的種種錯過、年少的意氣風發、中年危機時的“后退”、如今對生命的感悟……
他把這些都裝進了從4歲就開始練習的巴赫的音樂里。
馬友友被稱為“當今辨識度最高的古典音樂家”
他拿過18座格萊美獎
與卡拉揚、小澤征爾、伯恩斯坦等大師合作
為8任美國總統、伊麗莎白女王等政要的儀式演出
在911遇難者紀念儀式、喬布斯葬禮等場合獨奏……
“被壓縮的與被舒展的”
馬友友和妻子吉爾·霍諾的家位于馬薩諸塞州劍橋,一兒一女先后在家生活了20多年,現在他們都搬出去,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孩子離開了家,我現在有兩種感覺:我已經進入了人生下半程,生命線會在某個時刻突然停止,從這個角度想,時間很有限了?!瘪R友友說。
因為長期拉琴,馬友友有嚴重背傷,行動起來不方便。
“但我也不用再早上五點半起床,做早飯,送他們上學……朋友們可以在家里待很長時間。在這個層面上,時間反而又變長了。”
從20多歲初建家庭時起,他就不得不把自己的時間在陪伴家人和全球演出間爭奪撕扯?,F在他終于有更多時間待在家里了,孫子來玩的時候,他喜歡觀察他們,然后現場編段曲子拉給他們聽。
年輕時的馬友友和小澤征爾一起排練
他家有段好玩的家庭錄像:錄像里,2個月大的小孫子正因為什么事生氣,馬友友拉琴,想逗他開心。背景中,已經1歲半的大孫子卻面無表情地走來走去。
“他壓根就**不在乎我們倆在干什么!”馬友友大笑說?!懊總€孩子的記憶、成長時段都不同,這些曲子也成了家庭記憶的一部分。”
關于時間,他總有種被延展或被壓縮的感覺?!?0歲時,你覺得自己會永遠活下去。剛剛過完生日你就會想:下次生日還有多久?天吶,還要11個月!怎么熬??!”
“突然間你結婚生子,人生好像變成了一條直線。離開家去演出時兒子學會了走路,可我卻不在身邊。見證這個重要時刻的機會就永遠遺失了。突然之間時間被壓縮了。這種遺失就成了你下一個人生階段的語境。”
“我覺得對所有上歲數的人來說都是這樣的。時間都去哪兒了?你的日子被各種不同的事情填滿?!?/p>
不過他逐漸學會了利用生命中不斷呈現的“遺失感”。“我總是覺得自己錯過了什么?!彼f,“但正是這些錯過,幫我構建出了想象力?!?/p>
“世界已經不屬于我了”
這些日子里,馬友友也很喜歡和年輕人、小孩待在一起。查看他的行程,其中大量填充著“和xx中學管弦樂隊一起訓練”,或者“到xx小學上音樂課”的安排。
他對年輕人的一切都感興趣,包括他們的語言和看待世界的方法?!昂⒆觽兓丶艺f了什么好玩的話,我會問:那個詞是什么意思?但他們會說:哎呦,老爸,你不懂。我就像老男人穿的褲子——太寬松了。(old man’s pants, too wide)”
馬友友曾經兩次登上《芝麻街》節目
他喜歡年輕人,因為“他們還沒被憤世嫉俗所玷污,而這個世界上的人太容易變得憤世嫉俗了”,還因為他發現,“世界已經不屬于我了,擁有世界的是年輕人。假如我想對世界保持興趣,就得知道年輕人在想什么”。
他喜歡看年輕人第一次經歷某事時眼里放出的光。看到別人初戀,他也能回味愛情的滋味?!斑@種感受是永恒的,人永遠不會忘記一生中第一次經歷的事情?!?/p>
在他看來,這就是“文化”。“文化是人們擁有某事時的感受。”愛情、激情、投入、徹悟,這些感受如何從一代人傳達到另一代人?“文化把原本不屬于你的東西變成了你的,借此你就可以擁有世界上任何東西?!?/strong>
再返巴赫
這些日子里馬友友拉的最多的,依舊是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這是他4歲時跟著父親學的第一支大提琴曲,到今天已經拉了58年。
“小孩子就像海綿,我用42天就學會了這首曲子。但之后二三十年里你詮釋這首曲子的方式會不斷變化,因為你開始思考音樂的意義?!?/p>
他在20、40、60歲時分別錄制過這組巴赫組曲。
20歲,意氣風發,感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戰無不勝;
40歲,拉琴的那個男人往后“退”了一點,中年危機讓他重新思考世界上的苦難和快樂;
60歲,他想傳達更宏大的東西。
馬友友第三次錄制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現場
他在現場給Lens演奏了一首第一號大提琴組曲的序曲部分。
這首曲子,前半段都在重復,演奏到一半突然停了,然后變得雜亂無章,到了結尾部分,又回到最初的重復,只是音調變高了。
生命的枯燥、厚積薄發、偶爾失控……馬友友認為你可以把自己的任何故事放進去。
“巴赫寫的是生命的模板?!彼f。
“向時刻致敬”
“演出時,我會從人群中挑出感興趣的人,想象自己在為他們拉琴?!?/strong>不久前,馬友友如此告訴《金融時報》的記者。“我看到位老先生,面色紅潤,戴頂禮帽,很有意思?!?/p> 但在許多需要他演奏的情景下,他并不能太輕松隨意。比如2002年紐約市“9·11”死難者紀念典禮,2009年愛德華·肯尼迪國葬,2011年喬布斯葬禮。 這些場合不僅莊重,還需要勇氣——因為你要用音樂和一個人最后說再見。 “我覺得音樂家的工作之一,就是允許人們嚴肅地向某些生命時刻致敬,然后向它們好好道別。”馬友友說,“我想用音樂讓參加葬禮的人記住,逝去的人曾經為生命帶來過怎樣的喜悅。” 這樣的場合也讓馬友友思考音樂存在的意義。 “我總是在想:音樂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不管是結婚、葬禮,還是音樂會,你想讓傾聽的人成為最重要的人?!?/strong> “音樂不是消費品,不是說我交出、你接收就可以了。演奏音樂如果沒有意圖,就沒有意義?!彼f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 WeLens(ID:we-lens)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