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亞太廣告節觀察:降本增效時代,廣告人的本能與碰撞
市場寒冬下的破局姿態
2025年,中國市場的關鍵詞無疑是「降本增效」。
這一趨勢不僅讓品牌方絞盡腦汁,更讓廣告行業面臨全面沖擊——
從提案策略到創意執行,再到服務流程,無一不經歷著效率與成本的嚴苛考驗。
成立僅三年的黑芒營銷,憑借對服裝國貨品牌的深耕,幫助客戶在實效至上的市場環境中逆勢增長。作為廣告從業者,我們深知:越是緊縮的時代,越需要保持探索的嗅覺。正因如此,我們選擇跟隨4A協會參訪2025亞太廣告節,與泛亞太區的同行們展開一場關于行業未來的「碰撞」。
以下是黑芒營銷合伙人吳絲妤帶回的思考——關于廣告人如何基于「本能」,用哪些「碰撞」轉化為品牌的「Moment」。
碰撞內核源自廣告人的本能:
在黑暗中預見曙光
飛往曼谷的航班上,夜色漸沉。前排一位同行手指翻飛地敲擊鍵盤,仿佛每個字符都在為某個品牌難題尋找解法。這種無人監督卻自我驅動的狀態,恰如廣告節參賽作品之一《MORNING IS BORN》所隱喻的——雄雞啼鳴,并非因為看見日出,而是本能感知光明的臨近。成功的品牌與廣告人亦是如此:無需依賴經濟預測或市場數據,僅憑行業直覺便能嗅到轉機。這種「本能」,正是逆境中最稀缺的生存力。
“本能”即“碰撞”,是廣告人的日常,更是創意的起點。
“碰撞”了!然后呢?
從“FEEL”到“MOMENT”,讓創意穿透理性屏障
廣告節論壇上,全球頂尖創意人的演講金句頻出:
●“Creative thinking is critical for business.”
●“Creative vulnerability = creative power.”
●“Strategy can be brave.”
但真正具象化這些理論的,是在網飛專場分享《魷魚游戲》在曼谷的線下快閃案例。它證明:創意不能止步于讓消費者「看到」(如巨型玩偶),更要讓他們「感知到」(如恐懼體驗)。
讓消費者不只參與還要分享,創造屬于他們的故事,至此一場高度結合線上線下的活動,完成閉環形成短期內大爆發。
啟示:
在國內語境下,品牌需從「單向輸出」轉向「組局邀約」——通過文化符號、五感設計(聲音、視覺、文字等)等碰撞制造「FEEL」,觸發消費者的自發分享。后續案例競賽中令我感到印象深刻者,無一不是深諳此道:
一塊“悲傷魚板”拯救37年餐飲老店
泰國燒烤品牌Bar B Q Plaza面臨業績下滑,品牌方當然愁容滿面,創意代理商將招牌菜中的「微笑魚板」改為「悲傷版」,以擬人化表達“被顧客拋棄”的失落。這一低成本改動引發社交熱議,CEO親自回應:“只要你們回來,魚板就會重新微笑。”造成網絡轟動,網友自發拍照形成娛樂效果,「微笑魚板」不負眾望凱旋回歸。
成果: 品牌好感度↑80%,會員增長↑38%。
一塊巧克力樣式告示牌,雙向奔赴菲律賓的“五分鐘帶薪休息”哲學
國外品牌容易在宣傳上水土不服,KitKat在菲律賓的這波在地化活動相當成功。由于菲律賓小型企業居多,人手經常不足,當員工需要臨時休息會用隨地可拿的例如:雨傘、椅子、警棍等長條物品充當“閉店告示”,當地消費者都能理解其中涵意。KitKat洞察這個本土習慣,創造“KitKat Break Bars”(休息告示牌),讓這些“手指餅干”造型的告示牌出現在全國小店門口,形成密集的片狀印象,既衍生產品帶來的利益“吃KitKat休息一下”,同時也讓看到的消費者意識到“那么我也休息一下”,“合理帶薪休息”就如此被在地網紅自發宣傳,自此KitKat 成為菲律賓“休息文化”的一種代名詞。
關鍵: 創意必須雙向奔赴——既滿足品牌訴求,又尊重在地智慧。
Namaste!?等等,瑜伽廣告用一種奇怪的姿勢進入我腦海里
這部橫掃國際獎項的作品,此次再奪亞太廣告節最高榮譽。評審現場感嘆:
●“多希望這是我的作品!”
●“主角讓我想起自己的奶奶。”
●“它展現了運動最本真的快樂——從身體到心靈。”
●“你們看(指上面四張小圖)他們甚至連當地人四季怎么做瑜伽都表現出來了呢!”
當國內品牌仍在用社群營銷和大單品爭奪瑜伽市場時,《瑜伽村》另辟蹊徑:全程不露產品,通過村民四季練習瑜伽的質樸畫面,直擊「運動帶來的純粹愉悅」。
在「降本增效」的框架下,廣告人更需追問:我們削減的究竟是冗余成本,還是感染力的靈魂?當行業集體焦慮時,或許答案藏在這些案例中——
用本能碰撞市場,以感知創造Moment。
2025亞太廣告節后的深度反思:
品牌溝通的三大進化路徑
中國市場的品牌溝通正經歷著從「單向傳播」到「多維碰撞」的范式轉移。結合亞太廣告節的案例啟示與本土實踐,我們從三個維度提出具體建議——
1、品牌人設:用「人格多樣化」對抗審美疲勞
許多品牌陷入「人設固化」陷阱:要么過度依賴單一調性,要么盲目跟風流行標簽,導致消費者認知疲勞。借鑒人氣明星的養成之路,不同時期獲取不同成就,才能在初登場、爆紅、停滯、崛起、長青等不同階段,透過立體化人格,持續吸引粉絲。
行動建議:
(1)建立「人格光譜」:將品牌核心價值拆解為3-4種差異化子人格(如「專業導師+毒舌朋友+熱血隊友」),針對不同人群、渠道、產品切換表達方式。
(2)設計「沖突性實驗」:定期發起反常規行動(如高奢品牌進菜市場、快消品牌贊助火箭發射、老品牌跨界二次元等),通過可控的違和感刷新認知。
2、品牌組局:從「講故事」到「造舞臺」
國內品牌的「用戶共創」多流于形式:征集UGC內容卻缺乏敘事主線,最終淪為純數據游戲。透過魷魚游戲快閃的成功在于:不僅是IP復刻,更通過「生死游戲」的強規則激發參與者主動生產故事。
行動建議:
(1)設定「游戲主規則」:明確核心沖突(如「打工人VS老板」)、勝負標準(如「點贊即投票」)、獎勵機制(如「反向定制產品」),讓消費者決定自己的角色從而主動輸出。
(2)提供「低門檻高表達」工具:最好的表達是產品,在前述魚板案例中,魚板本身即為產品也是媒介,同時確保品牌角色在過程中不易丟失。
3、對年輕世代的中國式溝通:用「課題分離」解構情緒
近來Z世代對「宏大敘事」脫敏,轉而擁抱「發瘋文學」等亞文化表達,其本質是「課題分離」——將對社會的無力感轉化為戲謔式自我和解。
行動建議:
情緒營銷的進階用法:不要共鳴情緒,而要提供出口:
◆ 出口一:趨勢普遍都焦慮,所以減少販賣焦慮,進而通過一起吐槽,使用「發瘋文學」形式表達產品,轉化為購買理由。
◆ 出口二:倘若外在世界無法改變,那么「重新養自己一遍」更好地愛自己、給予自己全新觀角,讓逆境變成自己的主場也是轉化解法之一。
結語:碰撞的本質是「可控的失控」
2025年的品牌溝通,不再是「我說你聽」的線性傳播,而是一場需要精心設計的「混沌游戲」——
1、人格上:像經營偶像一樣運營品牌,允許「人設立體」;
2、敘事上:成為游戲規則的制定者,而非故事的壟斷者;
3、情緒上:不做年輕人的「人生導師」,而是他們的「互聯網嘴替」。
黑芒營銷正在將這套方法論應用于品牌升級項目、品牌戰役,期待后續分享。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