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說,這些金融廣告比K線圖還會整活
話說,這幾天股市過山車一樣,
連帶著群里朋友們的心情高高低低,K線圖一樣上躥下跳。
苦中作樂,我刷了一堆股市段子,一邊苦笑一邊繼續修煉"韭菜的自我修養"。
然后,(敬業的)我也不忘搜羅一些近年來頗具創意的金融證券類廣告,首要打算是從中汲取點工作靈感,順便找一找加倉的理由。
先看段子:
1
問:過去一年最慘的是加沙人民,其次是_____
答:其次是加倉人民
2
都說雞蛋不能裝到一個籃子里,
結果兩輛運雞蛋的車互相撞,
把哥們的雞蛋全顛溝里了。
3
清明上墳都沒哭,今天收盤哭了。
4
今天自己洗車省了40,
打開股票賬戶一看,車沒了(聞者落淚
5
割了一茬韭菜,為防止凍壞,拿大棚捂住保溫,再割再捂。
//
和層出不窮的天賦型股市段子手相比,印象深刻的金融類好廣告并不算多。
金融行業包括哪些領域?以下內容來自GPT老師:
金融行業是一個涵蓋范圍非常廣泛的領域,主要涉及資金的流動、管理、投資和風險控制。根據功能和服務對象的不同,金融行業可以細分為以下幾個具體行業: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信托與資產管理、金融租賃與保理、互聯網金融、期貨與衍生品、地方性金融機構、金融控股集團。
從金融行業覆蓋領域來看,我們常見的是銀行類和互聯網金融類廣告。
主打穩健儲蓄的銀行廣告自不必談,端的是“安全可靠”的架子;
而證券類公司的廣告相對較少,因為其業務屬性,決定了他們的廣告會更直白一點—— 潛臺詞都是“把錢交給我,回報滾滾來”。
但此類“高收益”的承諾,一定會和監管紅線并行。
我國《廣告法》中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類似“穩賺不賠”“100%收益”等承諾都屬于違規行為。
也因此,金融證券類廣告的發揮空間相當狹窄。
目前出街的廣告,多打安全牌——
有的是西裝革履的成功人士面帶自信的微笑,談笑間好似幾個小目標已然到手;
有的是面向大眾做更生活、更有溫度的故事化敘事,強調隨理財而來的美好生活,但也不忘疊甲“理性投資,量力而行”。
那在這些框架和定式之外呢?
“夾縫中求生”的金融證券類廣告還可以長成什么樣子?
今天,就讓咱一起來看幾個國外的金融證券類廣告:
第一類:證券廣告,也可以唯美治愈
證券廣告,非得是嚴謹商務、精英范兒的模樣嗎?
GMO證券說,不不不,證券類廣告也可以唯美治愈。
GMO證券,日本外匯行業的翹楚,自2014年起攜手演員新垣結衣,推出唯美治愈的《Life is...》系列廣告,鼓勵人們靜下心來,思考生命的意義,喚起內心的寧靜與共鳴。
此后數年,品牌接連獻上《Life is Art》(生命是藝術)、《Life is going on》(生活仍在繼續)、《Life is precious》(生命是寶貴的)、《Life is your life》(生活是你的生活)、《Life is beautiful》(生命是美好的)、《Life is a Revolution》(生命是一場革命)以及《Life is instinct》(生命是本能)等多部作品,以不同的命題,勾勒出生命的多重況味。
在2020年,當世界陷入停擺,品牌將鏡頭轉向未來。
這一年,品牌將“Life is... ”這個開放式命題升級為“New Life is ... ”,帶來品牌對生命與未來的更深邃的叩問。
新垣結衣GMO證券廣告合集,點擊跳轉
在這系列唯美治愈的敘事里,有人看見生命的本真,有人讀懂時光的沉淀,還有人看到了被欲望和貪念籠罩的人們...
那么,你究竟從《Life is...》中看見了什么?GMO證券又真正傳遞了什么呢?
答案在每個人心(或者本文評論區)里。
第二類:投資,是一門藝術
眾所周知,投資不是過家家,更不是拍腦袋的沖動購物。
它更像一門藝術,關乎數據與邏輯,關乎洞察力、判斷力、情緒管理,以及對未來的想象與理解。
正因如此,印度天使證券的“《The Art of Invseting》投資的藝術”系列海報,直接提醒人們:
投資并非兒戲,它既充滿想象,也伴隨著風險。
通過犀利辛辣的文案,天使證券不僅強調了投資的專業門檻,也在潛移默化中傳遞了其“在藝術中找到秩序,在風險中尋找智慧”的理念。
印度天使證券《The Art of Invseting》系列海報
體重超標和股票超配,兩者都值得警惕。
對風險上癮,并不是一個好習慣。
誰說只有冰淇淋需要冷凍?(市場過熱時,‘凍結’可能是種理智)
希臘文和拉丁文?這些聽起來像咒語的金融術語,你的客戶經理真的聽得懂嗎?
部長內閣要改組,你的資產配置也該動一動了。
機會像列車,錯過一班,還有下一班。
股票就像電影明星,眼前看到的并不是真實的全貌。
循著上面的邏輯,許多證券機構在廣告中都會強調投資門檻和壁壘,強調“專業投資顧問”在其中的重要角色。
類似的策略也體現在摩根士丹利的一則廣告中。
這則廣告直接把投資顧問的面部輪廓與城市景觀“混搭”,通過視覺化的呈現,展現了投資顧問思維的豐富與縝密,傳遞出他們的專業素養和細致入微的服務精神。
城市中的各種景觀象征著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而投資顧問的理性思考和穩健操作則與之相呼應。
這樣的設計反復強調,投資是一門需要深入思考、理性判斷和穩健操作的藝術。
摩根士丹利系列海報
文案:
如果有一個人希望你比他們先退休呢?
一個尊重你每一分錢的人。一個你可以托付你遺產的人。一個以是否幫助你成功來衡量自己成就的人。
這個人就是摩根士丹利的財務顧問。他們已經準備好為你服務。
第三類:拿捏FOMO,放大可能性
當然,監管歸監管,觀眾在觀看證券類廣告時,心里最饞的,始終還是資產能夠獲得確定性回報的可能性。
在此心境下,FOMO(錯失恐懼癥)不僅僅是一種情緒,更是一種對資產增值機會錯失的焦慮。
很多證券類品牌都在巧妙地放大這種“積極性”的想象,傳遞一種更正向、直觀的積極力量。
以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為例,它在上個世紀70年代推出的經典廣告 “Bullish on America”,通過品牌標志性的公牛形象,精準喚起市場樂觀情緒。
美林證券LOGO,是一頭斗志昂揚的公牛
“Bull”意為“公牛”,“Bullish”在金融語境中意為“看漲”或“樂觀”,透著一股子牛氣。
可以說,這支廣告直接把“牛氣沖天”玩得明明白白。一開始畫面中只有一頭公牛,鏡頭一轉,漫山遍野的真公牛突然都奔騰在草原上。這些公牛作為有力的視覺符號,不僅象征著“牛市”的市場信心和投資潛力,更傳遞出資產增長的可能性與希望。
后來,美林證券還復刻了這支廣告,強調自我專業性與國際視野,再次點燃那種“看漲”的情緒與共鳴。
1975年美林證券廣告《Bullish On America》
1975年1月,美國正遭受1974年石油禁運、越南戰爭結束和通貨膨脹的雙重打擊。
當月,美林證券在廣告中重申了其1971年的口號:“美林證券看好美國。我們相信美國經濟有能力度過艱難時期,并最終更加強勁地復蘇。”
2012年,美林證券復刻了“公牛草原漫步”名場面
還有一類金融機構則更為直白,告訴大家“錢”的真正能耐:它可以為你工作。
新加坡《商業時報》旗下的投資者資訊平臺BTINVEST.COM.SG,曾推出過一則主題為“Let Money Work for You”(讓錢為你工作)的廣告campaign。
廣告中,美元上的“三位總統”華盛頓、杰斐遜和林肯,直接下凡當了小弟。
他們一會兒變高爾夫球童幫你扛球具,一會兒當私人司機給你開車,還有一會兒化身園丁幫你修剪草坪......直觀展現“讓錢為你工作”的硬核概念。
其實這一廣告也在傳遞一種更美好、便捷且高效的生活可能性,強調通過合理投資,財富可以成為提升生活品質的助力。
Let Money Work for You系列海報
//
誰懂,復盤完這么多廣告,突然意識到我玩的是大A。
眼下這行情,左看右看,也沒找到加倉的好理由。
所以這次本韭菜就先按兵不動啦。
你們嘞?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