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廣告的,天生就會比賽
文:27,編輯:帽子,首發:廣告新生
站在釜山海邊的那一刻,我想說:
趁現在,為熱愛,肆意嗨。
對于我來說,大學四年,「打比賽」是繞不開的話題。
從學校到釜山,這個行業不缺更大的舞臺。
那,就聊聊關于我這個業余菜鳥的比賽故事吧,
以及這些經歷帶給我的,那些純粹的成長。
希望可以給每個階段的你,一些有用的建議。
你好,我是27,一個什么都想試試的人,
自由,愛觀察人類,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正在享受春天。
01
我的2020
72h內要產出一段視頻
我的比賽啟蒙,是專業工作室自己組織的廣告節——微鋒瘋想節。
主題是“我的2020”,要求72h內要產出一段視頻,甚至和南京的同學一起線上PK。帶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堅定,追憶著我的2020,就沖動地提交了報名表。
當然,比起這些,參與就可以參加平安夜晚會更加吸引大一時候的我。
微鋒瘋想節海報
感官是最直接的創意,悄悄長出觀察生活觸角,幫我們去填寫答案。
于我來說,2020年的確是意義非凡的一年,我從高中生的身份蛻變,進入了大學,然后進入了和我伴生至今的學院辯論隊,我當時覺得,和一群人辯討到半夜、甚至通宵,然后看著陰天的陽光把天照得微亮,彼時的我們站在天臺,同唱《怒放的生命》,我會覺得,大學,就是這樣了。
自由、無限制、時刻充滿生命力。
于是,我“自導”的第一部短片就誕生了,這是一個關于遇見的故事,開頭故事是“所以生活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呢?”,而我的答案是“從一個獨立的人到一個獨立的群體。”
思維先不限制地發散,然后一點點拽回來。
剛開始想創意的時候,天馬行空,什么都想做,以至于很多剛提出來的創意,很容易就被否決了,更何況是在從構思到拍攝剪輯都被濃縮在72小時里,因此出鏡的小伙伴都是辯論隊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他們反而可以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給我提意見,怎么改變鏡頭語言,可以讓畫面更清爽,或者怎樣處理結局更能體現我的想法,在靈感來的時候,大家都是我的繆斯。
我們通常在晚上拍攝,那個時候沒有具體的腳本、不懂打光、不懂景別切換有什么具象的意思,拿著相機拍出來的效果還不如手機的后置鏡頭,不停地調整角度、不停地現場改動作,萬事看感覺,然后就有了手機拍出來的、全是噪點的片子。
這樣的比賽我參加了兩屆,第一次講生活,第二次講成長,現在看來真的是非常稚嫩、甚至腳趾扣地的作品。但那個時候,無論是72小時的極限創作,還是我想表達的語義,都在幫助我辨明,
那個時期我期待的廣告,就是講好故事,用文字撬動人性的共鳴。
02
大學生過家家拜拜
我要去另一個鮮活的世界
有了小比賽靈感迸發的爽感,我也嘗試了大學生廣告比賽,對,就是脫口而出的大廣賽、學院獎。在大二的時候,我們的平面老師要求我們的作業按照最新大廣賽的品牌brief來做,做得好還可以去投比賽。于是,我就開啟了我的第一次大廣賽經歷。
當我按照brief,構思完創意,就開始在網上找靈感參考。當時做的是行李箱的平面,于是,我就想——
人拿著行李箱,這個動作太普遍了,哪怕更換不同的場景或者人物形象,都是太經典的畫面。 那為什么箱子不可以是主體?
然后我就把“箱子”想象成一個包羅萬象的物體,就像《神奇動物在哪里》里紐特的神奇手提箱,里面可以裝下人類、沙灘、大海、情緒、和說走就走時的灑脫和浪漫。很難想象,那個時候我對illustrator不熟練,在Good Notes里把手稿畫出來,再讓設計很好的同學叫我怎么用錨點工具勾線、上色等等,對我一個軟件菜雞這個過程非常地煎熬。
這樣的折磨是消耗的、貫穿全程的。
最終拿著這幅五顏六色的作品,開始填大大小小的表格、掃描證件、在網站一遍又一遍地填信息,太繁瑣了!最后把作品提交上去以后,還要很緊張地等待數月,等我們的賽區出結果。
除此之外,我還參加過一次大廣賽優衣庫視頻類的比賽,在B站上看了往年作品,驚嘆我們根本模仿不出來這種感覺。
我們就按照直觀地感受,我們眼中的優衣庫——舒適、可以自由定制,那,為什么不能和不同年代的著裝風格做一個聯動?于是為了完成這個片子,我們找到了一個自拍館,場景、服裝都很豐富,從旗袍到西部牛仔,都不如優衣庫的舒適百變,這個“一魚兩吃”的作品當時也希望可以和大廣賽的想法同頻。
這兩次的比賽經歷,讓我不愿意期待大學生學院派的比賽。
第一個原因是這類比賽只是一個單項奔赴,沒有反饋、沒有建議,只有獲獎和不獲獎;
第二個是身邊大有一次投40個、50個作品的同學,我們老師會把一次性提交了70幾個作品同學的名字掛在嘴邊,作為正面例子,哪怕是一句文案一個作品,我都不覺得專業比賽應該是以量取勝的碰運氣對決。
后來我考慮過要不要繼續參加,但實習告訴我,走進市場,會比糾結今年投的文案質量如何更高效。
于是大二開始,我就開始實習了。
我每次在進入一段實習的時候,都會覺得和接觸到的人交換微信是一個快速積累資源的方式。小紅書上有很多筆記是關于如何在一場活動里,讓大佬成為你的人脈。確實,只要沖動一下,這些資深的職場人都很樂于交換自己的微信二維碼。
很多朋友都只是一面之緣,交換完聯系方式,會讓我們產生淺淺的關聯。而那些深度交流的關系,在我的概念里,都可以稱得上“我的貴人”,這讓我堅定地認為,實習很大一部分是嘗試全方位交朋友。
我在大二實習的時候在做digital的熱店認識了范范和Becky,她們都是我的leader,雖然當時我們在線下只有2個月的共事機會。確認完畢我們是磁場相契合的以后,我們一直到現在都在緊密的合作(做一些free的項目),上周末我們就一起跑到品牌工廠,開月會、盯拍攝、適當地游山玩水,度過了一個很愉快的周末。
我線上實習的時候認識的伙伴們,在幾年以后成為了我的好朋友。
拉菲就是其中一個,在臨畢業的那段時間,我一直問拉菲,有沒有工作機會可以推一推,當時順水推舟,就把我推進了綠鳥APP的抖音運營。
無論是和前輩結緣,還是和同輩深交,這些瞬間總讓我覺得我是一個幸運的人,在廣告圈這個鮮活的世界里,找到了很多熱愛。
03
從廣告比賽到營銷比賽
把“一魚兩吃”精神發揮到極致
一個方案可以投很多比賽。
我們參加營銷比賽的時候,一位來自商學院的帶隊老師常把“一魚兩吃”掛在嘴邊的話。
大三的合作搭檔基本上就定型了,我很幸運,我的搭子稱得上專業里的“金牌美術”。我們不再局限于打廣告比賽,剛好當時有一個商學院的營銷比賽,我們想拿專業課的作品,作為比賽的作品,順便賺一下學分。
本來想“一魚兩吃”提高效率,但真實做起來,其實是重新來過。
專業課的作業做的是海儷恩框架眼鏡,但在比賽里我們卻做的是海儷恩隱形眼鏡,于是從調研開始,我們都重新來過。
比賽的跨度很長,要求得就更細致,從獲取品牌許可開始,我們就和海儷恩結下不解之緣,我們嘗試為品牌設計一個人物IP,打著口號“水潤不止8小時”的口號,還原產品給用戶帶來的體驗。
最后從校賽到省賽到國賽,我們穿上定制的比賽服裝,在封閉的會議室拉起橫幅(其他組的學生對于這場比賽更加用心,當時校賽現場有放易拉寶的,有給評委試吃產品的),投入比賽的爽點,最后在我們獲得國家二等獎,并且被品牌邀請去參觀工廠時,得到極大滿足。
我們從福建跑到江蘇,在以眼鏡聞名的鎮江,真實體驗了隱形眼鏡從研發到包裝的全過程。無論是我們穿著防塵服走入車間,聽廠長和我們分享海儷恩獨特的制作工藝,還是坐在會議室里,分享我們這次的比賽靈感,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互相聯結,這種交流是非常真誠的。我們也沒有想到,有專業課引起的蝴蝶效應,會讓我們來到線下,感受眼鏡制造的魅力。
比賽要求里一魚多吃的經歷很多,我們嘗試用畢設投了ONE SHOW。
能讓我這么大膽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們學校廣告學專業的畢設非常自由,有很多形式,論文、全案、策劃、設計、視頻...全案和策劃的區別就是,前者可以組隊,有落地執行的視頻和完整的設計,OK,我和我的搭子又深度捆綁了,另一方面,我對她的技術深信不疑。
根據選題要求,我們畢設最終選了紫燕百味雞,其實當時在很多品牌里糾結,也和指導老師討論了很久,最后我們覺得鹵味這個品類還是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內容,于是我們就開始了。
階段活動、TVC、海報設計、門店設計,我們想把紅色的紫燕百味雞和江湖氣做一個結合,再與TA的使用場景強關聯,于是就有了“隨時紫燕,一招制饞”。當時答辯的時候老師們的反饋也很好,于是我就想試試ONE SHOW里Rebranding賽道,雖然最后沒有獲獎,但是嘗試了也就不留遺憾了。
當然,“一魚兩吃”的故事,也不止發生在投比賽,在它也幫助我在實習工作中更加有利,從有獎項加成的作品集,也讓我有更多機會被HR看到。
大學里才不會教你怎么做簡歷和作品集,最開始就是套模板,教育經歷、項目經歷、個人評估,一股腦先填滿。后來我想做和別人不一樣的簡歷,我嘗試在簡歷上寫一些有個人風格的句子,比如我曾經的一句話介紹是:
自我評價是個很難的東西,我總愛說——“我就是我這樣的。”
關于人生這個多值函數,我是無限擴充的黎曼面。
此外,作品集也是一個能彰顯個性的工具。
相較于簡歷,作品集可以創作的空間無限大,它可以像博客、可以是畫集、甚至可以只是一張海報,如何展示那一部分最具創意的、最愛廣告、有哪些成就的你,將來這些都會成為正式崗位的敲門磚,做一份作品集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展示那些與你緊密相關的小心思。
比賽的經歷給我提供了背書,讓我更有競爭力。
除此以外,每個人就是一個IP,而IP的魅力在于,你可以隨意給它“做造型”。
畢業前是我真正覺得有必要做一份能拿得出手的作品集了,于是把我的微信昵稱和花名結合起來,打造了一個自己的IP“佚名的第27個日記”。
“佚名的第27個日記”
在這篇“日記”里,我可以是會玩弄文字的,可以是做過播客的入門級新人,也可以是愛攝影、做過打酒師、是忠實麥當勞信徒。
我把我的初稿發給身邊的學長學姐問問意見,有一位朋友就說,你完完全全可以延續“日記”的風格,比如“今日晴 心情愉悅”,鏈接的是我做social運營時候,一些搞怪輕松的內容。
作品集像一種信念感的無限放大,我可以是一本記錄多面情緒的日記,而面試官翻動前幾頁的時候,希望TA對于我的能力有些認同,對我這個人足夠好奇。
一個比賽或者一件事情,我很享受它們產生的連鎖反應。
04
24h不間斷創作,從華釜到釜山
當我參加了營銷比賽以后,我才明白,參加比賽比校招拿到offer簡單多了。
當時也是看到朋友圈有人在轉發華釜青年獎的內容,大三的時候身邊有一個朋友想試試做廣告,我們一沖動就報名了。
這個比賽我參加了兩屆,從大三到大四,兩年做的都是智己電車。從此,我就和車有了不解之緣。大三暑假我在電通實習,也讓我對車有了一個更深地了解,跟著我的leader 80老師和Gary哥學習了7個月,我對汽車的“性格”、性能有更體系化的認知。
回到華釜,它讓我樂在其中的點,不僅是可以享受24小時內的創意創作,還可以和組內的廣告指導老師深度交流。
我們第一年做的時候,其實沒有頭緒,無論是對電車這個品類,還是考慮24小時要產出多少內容,我們就按照平時課堂里教的內容,寫策劃案,寫得非常“滿”,恨不得一下子做8、9個活動,讓評委看到我們的創意,這些點也在比賽結束以后,和來自省廣的老師深度討論以后,被一一歸正了。
于是第二年,我熱情邀請我的美術搭子,也來試試。沒想到現場公布命題的時候,還是做車,有了第一年的經驗,我們先發散地想“帽子”,能包住整個方案的創意。恰好那天是兒童節,我和指導我們的楊天宇老師提了一嘴,能不能做“大人的玩具”。
我們當時就一直坐在比賽的房間,不停地提,然后不停地推翻。現場一百多組同學,在提創意的過程中,我們很擔心有創意相似的情況,于是我們最后選擇了造節,讓智己和紅山動物園來一次聯動。不得不說,24小時都專注做一件事、打磨好一個創意的體驗,真的很爽。
但很可惜的是,我們線下比賽的經驗還不夠足,在提案現場,我們沒考慮到PPT格式問題,大屏上的內容都是錯位的,很多設計上和文案上的細節,都沒有被100%的呈現,這也是比賽帶給我們很直觀的建議,至少下次不會再犯同樣的錯了。
很幸運,我們還是拿到了去釜山廣告節的名額。就像我們方案里說的“從Impossible 到 I’M possible”,一切事情都充滿可能。
6月份去釜山的時候,是我第一次接觸國際比賽,也是讓我清晰地了解到,這個世界到底在做什么樣的廣告。
命題是二選一,是關于AI與釜山廣告節和環境保護。作為一個商業生意,廣告如何結合AI,正在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課題。
我當時想了很多東西,比如從廣告節的icon入手做聯動或者做一些活動,又要體現與釜山廣告節的關聯度,這個過程不斷地推翻。因為最后呈現的是一頁showcase,太復雜的內容又擔心講不清楚。
后來,我突然覺得廣告節也是一個社交的場所,特別是對于大學生來說,是非常期待和各個國家的專業廣告人深度交流的,但了解一個人、刷他的領英主頁,社交成本又很高,于是我結合釜山廣告節的星星LOGO,想做一種電子護照,這顆星星里不僅包含了個人項目經歷,還可以根據不同屬性,打造自己的數字形象,以此來拉近彼此的距離。
這次經歷拓寬了我的認知,不僅看獲獎案例,讓我了解到這個世界到底在玩什么樣的廣告,還也讓我看到同齡人之間關于創意、AI的成熟技巧,很開心大四的時候有這樣生動的經歷。
至此,我的本科生涯畫上句號。
05
比賽和實習,是兩條并行的軌道
以上是我大學四年里,對廣告比賽的認知進化,也對廣告有更深刻的熱愛,這些經歷指引著我,多嘗試、別怕失敗、你可以做得更好。
它有一條并行的軌道,就是實習。
比賽和實習,它們都帶有一種自篩屬性。
實習教會我,做廣告要找到自己的滿足感。從大二開始的實習經歷,前部分是為了刷經驗,后期我就像一位全職的探店博主,用最真實的勞動測試這是一家好店還是只是一個會花錢營銷的熱店。
而到6月的時候,我再經歷了一年沉浸式實習,即將要面臨畢業正式進入社會的階段,我頻繁地找有轉正的工作,又頻繁地離職,我有時候覺得選擇一個崗位有點像吃哈利波特的怪味豆一樣,用非常精致的包裝盒吸引人,然后享受里面可能是甜味可能是鼻屎味。
那個時候反倒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滿腦子都是為什么?
?為什么人一定要畢業以后就該無縫銜接,假裝成為一個成熟的社會人?
?為什么社會的浪潮不停地推動著應屆生,沒有一個好工作好像天塌了?
?為什么我們想停下來休息一下的時候,就要做好被職場打低分的準備?
現實問題在嘗試瓦解熱愛帶來的鈍感力。我更愿意相信,這些問題在未來會有正解,大家鉚足勁在畢業前夕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只是為了有一條后路。
對于那個時候的我來說,想清楚要什么是最急迫的訴求,所以我停止了投遞正式工作。
那個暑假、本科期間的最后一個假期,反倒是我四年以來最幸福的暑假。關于我的未來,我是完全不贊成人生需要硬編一個長期目標的那種人。
我打算換一種生活方式,未來一年我將投入到社科專業的學習中,未來兩年的我還是未知狀態。我希望本科階段的體驗可以鼓勵我投入到更多首次嘗試當中,不要去給人生設限。
寫在最后
看到這里的你,除了集中精力在如何做好一個專業的廣告人,希望你在大學里,擁有自己的熱愛,請你相信,熱愛與機會會幫助你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最終順利地成為你自己。
與此同時,要相信人生的容錯率是很高的,在20多歲的年紀去做一些隨心所欲的事情也沒有關系。
聊了這么多,你會不會也有一些沖動:
去參加一次專業比賽?去投遞一份實習?去整理簡歷?去交新的朋友?
如果你想休息一下,
春天來了,
不如一起躺下曬會太陽吧!
以上,春天快樂。
作者公眾號:廣告新生(ID:wxblight)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