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句紀錄片短評,讓思考更有溫度
不知道大家打開視野的小妙招是什么?我還挺喜歡刷一些紀錄片的。
片內人物攻堅克苦認真鉆研的生活態度,各種各樣不同的生活方式、人生遭遇都能引發一些對自己生活的反思。
另外,部分片子的文案、剪輯、鏡頭也比較美。可以拿來學習。
好東西,當然要拿來分享!
今天,分人物傳記、人生百態、歷史人文、舌尖美食、認識生命5個板塊介紹我總結的必看片,并附上看官短評,都值得細品。
一、人物傳記
1、《百年巨匠 美術篇》系列
短評:一心一世界,一生一百年。
《百年巨匠 美術篇》系列介紹了黃賓虹、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石魯、蔣兆和、李苦禪等16位畫壇巨匠的傳奇人生和非凡藝術歷程,拍攝涉及大量的原作、原物、原址,眾多親友、同事、學生和當事人的敘述,揭開了塵封多年、鮮為人知的故事細節。
一字一方圓,一筆一江山;一點一春色,一抹一冬寒;一心一世界,一生一百年。短評從匠心層面出發,寫出了畫家們對于繪畫的鉆研和堅守。
2、《千古風流人物 第三季》
短評:每個故事都不是一個人,
每個故事里都是反叛,不得志,不被理解,
又不安于現狀的古人。
《千古風流人物》系列圍繞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屈原、曹植等唐宋戰國三國時期的代表人物,發生在他們身上重要的“歷史事件”,前往他們人生經歷的重要地點進行拍攝,真實再現這些文化名人的人生歷程以及他們對于中國和世界的影響。
跟著時間線,我們感悟片中人物的快樂,痛苦與失落。短評是對人物人生態度的精簡概括,致這愛折騰的一生。
3、《梁思成與林徽因》
短評:多可愛的人啊,看的我淚流滿面。
《梁思成與林徽因》講述了“大時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個人命運”,梁思成、林徽因兩位學者,從他們的出生、家族,講到學業、理想,再到事業、追求,直至抱病身亡。
印象深刻的是關于是否拆除北京古城墻的爭取,以及兩位學者亂世中依然堅持保護古建筑的精神。短評記錄了讀者個人觀后感,對兩位學者為建筑事業的奉獻、過程中克服各種艱難感到敬佩和觸動。
4、《大法官金斯伯格RGB》
短評:花幾十年將一件件小事累積起來,
形成的合集,那就是你。
《大法官金斯伯格RGB》記錄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第二位女性法官,第一位猶太裔女性法官——魯斯·巴德·金斯伯格的生平,從讀書時的困境,到找工作遭遇性別歧視,再到最終任職聯邦法院大法官,參與多起推動“男女平權”的案件。
片內給人印象深刻的是魯斯對于男女平權的態度:“我不是要為女性爭取優待,我只要男性同胞們,把踩在我們脖子上的腳挪開”。她從一個案件一個案件做起,為女性爭取了同等受教育權、生育自主權、遺產繼承平等權等,期間4次戰勝癌癥,與癌癥抗爭20年,80多歲了也依然經常工作到凌晨2點。
5、《我在故宮修文物》
短評:故宮招聘廣告。
《我在故宮修文物》重點紀錄了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稱之為招聘廣告實在是因為師傅們修文物的過程精細專業,以及日常太有趣啦!
6、《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也許遲到》
短評:記錄一個沉默、盛怒、誦讀、思考、穿針、
削蘑菇、踩貝殼的人,等同于寫詩。
彼得·漢德克是德語世界最受爭議的作家,曾主張廢除諾貝爾文學獎,在23歲以劇作《冒犯觀眾》引爆空前轟動、一舉改寫劇場史,之后繼續以自己獨到的文體與挑釁的姿態,揮就超過60部著作。
雖然在文本中的彼得總是充滿挑釁,但他的日常生活卻是另一番面貌:被叢林圍繞,空曠的房間只有一摞一摞的書,在天然的白噪音中,整個世界被精簡成思考和寫作的空間……
7、《蒙古草原天氣晴》
短評:自然、粗糲、直抵靈魂。
《蒙古草原天氣晴》講述了日本探險家關野吉晴在1999年、2000年、2004年三次探訪蒙古女孩普潔(Puujee)一家,記錄了被時代浪潮玩弄的蒙古游牧人家5年的經歷。
被偷30只羊、經歷媽媽離世,普潔一直記得媽媽的話:上學后,一切都會不一樣。然而普潔也在上學途中遭遇車禍,離開人世。影片結尾,這個一向熱情的蒙古家庭,外婆的臉上不再有微笑。這部片,我稱之:苦難代名詞。
二、人生百態
8、《世界上的另一個我》
短評:眾生相。
《世界上的另一個我》是一部記錄旅行的紀錄片,主人公楊帆騎著摩托車環球旅行,尋找和他一樣生于1990年10月5日的人,看看這些人的生活是怎樣的。
這些“另一個我”中有熱愛重金屬的孤兒,有剛失戀的浪漫女孩,有多才多藝的說唱歌手,有莫斯科時尚前沿的調酒師,有妥瑞氏綜合征的患者,有學校賽車隊的工程師……他們有著相同的人生起點,卻有著不同的命運走向,性格和思想也大相徑庭,透過同一個生日的人這扇窗口可以窺見人生的豐富多彩。
9、《人生第一次》
短評:我見過最美的翻譯“長大”:
love sorrow and dream in poems.
《人生第一次》采用蹲守拍攝的方式,擷取了12個對中國人意義重大的人生斷面,時間上貫穿于出生、上學、成家、立業、養老等人生中不同的階段,空間上分布于醫院、學校、軍隊、房產中介、村莊、工廠、老年大學等不同人生場景,勾勒出中國人鮮活的生活圖景。榮獲2020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
第三集《長大》中,曾在云南保山漭水支教的大學生康瑜最后留在了那里,當一名教孩子們寫詩的老師。孩子們把對家長的思念和對大自然的感情都寫進自己的詩里,這是他們創造的最原始、最純粹的藝術。
10、《閃閃的兒科醫生第一季》
短評:最深刻的體會是——
我能正常長大,就已經是一個小小奇跡了啊。
《閃閃的兒科醫生第一季》記錄了深圳市兒童醫院急診內外科、胸心外科、重癥監護等主要科室,兒科醫生和醫護人員日常工作狀態,以他們的工作生活為縮影,講述新生兒、學習困難、單親帶娃、心理問題等育兒熱點,以點帶面樹立鮮活的兒科醫生形象。
兒童成長過程不可避免伴隨各種傷痛,除家長預防注意外,醫生們治療的也占據重要地位。片中先天性心臟病寶寶恩希的康復,便是家長醫生互相配合帶來的新生。
11、《守護解放西》
短評:“你,很正。”“我知道”
解放西是湖南省長沙市最繁華的地帶,人口流量大、不穩定因素多,每天發生著各種民事糾紛、治安與刑事案件等待警察的調解與偵察。《守護解放西》以解放西坡子街派出所民警為人物核心,深度展示大都市核心商圈城市警察的日常工作。
節目展現出有情有感有威嚴有故事的警察形象,致敬這群守護人民安寧的“最可愛的人”。
12、《他鄉的童年 第一季》
短評:這部紀錄片最大的功德是告訴高墻之下的人們,
教育還可能有哪些形式。
《他鄉的童年 第一季》走訪了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最后回到中國,從小孩的角度去體驗課堂,從家長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從不同社會的文化、歷史出發,去對教育作一個深刻思考。由戰地記者出身的周軼君兼任導演和主持人。
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芬蘭的教育:不鼓勵競爭,崇尚平等。最好的學校,就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因為每所學校的質量都一樣高。
13、《一百年很長嗎》
短評:人一生的支撐無非兩件事,
一個深愛的人以及一份熱愛的工作。
《一百年很長嗎》講述了兩位主人公在一年當中面臨的生活故事和人生抉擇。
90后小包工頭黃忠堅癡迷蔡李佛拳和舞獅,希望通過學習這些來匡扶村子里的正義,和女友不顧女方父母反對登記結婚,卻意外發現懷著的孩子心臟有問題,不得不籌錢做手術;
66歲的老爺子阿合特做了一輩子馬鞍,是家里唯一的頂梁柱。家里欠了不少債務,他希望通過做馬鞍來還兒子欠下的高利貸。侄子尿毒癥需要腎移植,家中唯一的壯勞力小兒子決定去配型捐腎,兒媳婦堅決反對。
影片初衷是讓更多人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人在這樣活著,而這種經歷我們可能從未想象過。短評脫離了影片本身,但說的卻是實在話,愛的人和愛做的事,簡簡單單地生活著已很幸福了。
14、《柴米油鹽之上》
短評:琳寶的選擇。
《柴米油鹽之上》講述了一系列鮮活的中國基層人物逐夢小康的故事。片中主人公包括基層村總支書記、卡車司機、雜技演員等,他們都曾經歷貧困,但最終憑借自己的只會和汗水,改寫了命運。影片折射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社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琳寶是第二集的主人公,身材嬌小,工作是9.6米長貨車司機。盡管長途運輸奔波十分艱辛,盡管她有著不幸的原生家庭和不順的婚姻,但這一切都沒有改變她頑強的性格:敢愛敢恨敢哭敢笑,勇于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堅定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15、《我不是笨小孩》
短評:世界本來就是不完美的,人也可能是不完美的。
《我不是笨小孩》講述校校、群曉、若汐3位天生患有閱讀障礙癥的兒童,他們的家庭,煎熬的并不只來自學習成績,更多來自周圍人的誤解。片子以閱讀障礙癥為切口,讓社會關注有學習困難的兒童,也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
閱讀障礙癥在幼兒園階段很難被發現,通常是在上小學后因為學習成績差才被家長和老師察覺,但這些兒童卻通常被周圍人貼上“笨”或“懶”的標簽,我們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但也應洞悉其背后的原因,平等尊重對待每一個人。
16、《前浪》
短評:被95歲考駕照,
明天會更好打動了,
精神勝利是真正的勝利。
《前浪》將鏡頭對準上海的老年群體,記錄他們所遭遇的愛與痛,希望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去改變公眾對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也想讓年輕人和中年人從中了解老年生活是什么樣的,因為那是大家的未來。
短評提到的95歲考駕照取自第二集,老人徐緯通過學車與歲月抗爭,讓老年生活不再庸常,富有激情。另外片子還探討了老年人相親、老人生病是否要送療養院、獨居老人監護人、不識字母親開始寫作并出書幾個問題。建議大家都去看一看。
三、歷史人文
17、《從秦始皇到漢武帝》
短評:第一次知道秦始皇是個人,
不是一個暴虐的符號。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以統一國家的主題為主線,從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恒,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等人物的視角,講述了統一國家形成的曲折歷程,闡述了中華傳統文化心理形成的歷史過程和歷史因素,幫助我們了解中國歷史,了解傳統文化。
短評側重講了作者看后對秦始皇的印象,相信也講出了不少人的心聲。一直被教導秦王殘暴,短片卻讓我們看到他的功過雙重性:嚴刑峻法、賦役繁重和文化專制背后,他勤政、結束分裂格局、中央集權并且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感興趣的朋友還可以去看《秦始皇》《秦滅六國》這兩部片子。
18、《不止考古·我與三星堆》
短評:考古是“將過去交到未來的手里”......
擇一事終一生,觸動頗深。
《不止考古·我與三星堆》以考古人為突破口,聚焦三星堆遺址多方面考古,將三星堆考古人真實、生動的日常生活呈現給觀眾,打破大眾對于考古人的刻板印象。人物選擇上,既有經驗豐富的專家也有剛進入工作的年輕考古人員,保證專業度的同時也更容易引發年輕觀眾的共鳴。
考古生活雖枯燥,但考古人卻能從中發現樂趣。發掘、保護、修復,文物通過考古人的手,走到展覽這一步,來到更多人面前。
19、《但是還有書籍》
短評:假如一天下來什么也沒有干成,
但看了兩小時書,
我就覺得這一天沒有荒廢。
《但是還有書籍》以書籍為主題,講述了形形色色的寫書人、做書人、愛書人、讀書人的故事。力圖在閱讀多樣化、碎片化的當下,記錄這個時代形形色色的愛書之人,捕捉和書有關的那些精彩故事。
同時也講述了圖書編輯、二手古舊書收藏流通者、繪本作家、圖書設計者、閱讀關注者等不同類型的人物故事,并想以新鮮有趣的視角和故事,點燃觀眾對于書的熱愛,為人們提供一份在快時代里的閱讀指南。
20、《極地》
短評:他們在這片孤獨的土地上守望著,也創造快樂。
人與自然既博弈也交融。
《極地》講述了西藏21個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的人物發生的一段段令人感動的故事,片子旨在讓更多人了解民族文化,增進民族互信。獲《2017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
21位主人公包括默默無名的鄉村電影放映員,無人區野生動物保護員,僧人,還有藏刀、木鎖、唐卡、藏舞、藏醫等非遺項目的傳承人。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第一集馱鹽隊的尋鹽之旅以及第二集3位老人之間互稱大公主二公主三公主的情誼。另外每一集結尾還有對本集3位人物的問題采訪,藏民淳樸、向上的人生態度讓人覺得親近。
21、《臉龐,村莊》
短評:如何優雅老去?
不斷創造,思考死亡,和花草樹木一起動容。
《臉龐,村莊》講述阿涅斯·瓦爾達與小她50歲的街頭藝術家JR一起,駕駛小貨車穿越法國村莊,一路上拍攝下所遇到有趣的人或物,大部分是工人,并把這些照片放大,張貼在高大的建筑物上,以此來表達對這些普通勞動者的尊敬。
短評闡述了一種詩意而深邃的老年生活哲學:以主動從容的姿態面對衰老,保持精神上的活躍,與自然相融合。
四、舌尖美食
22、《水果傳 第一季》
短評:舌尖后我覺得最好的美食紀錄片,
如果說舌尖是經過歲月沉淀的中年人,
那這部就是充滿活力色彩紛呈的青壯年。
《水果傳 第一季》以變身、異族、滋味、旅行、靈感、誘惑6個主題,講述了每一種水果背后屬于自己的獨特故事,探尋水果與人類延傳千百年的親密關系。微距攝影,將水果的紋理、果肉,甚至是毛孔都一一收入鏡頭,將色彩斑斕的水果色澤淋漓盡致展現出來。
紀錄片優勢在于鏡頭極具節奏感,解說詞也是俏皮、易懂。全片充滿各種知識點,大大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各種色彩紛呈水果的長成、收割、上桌,正如青壯年闖蕩的心境。
23、《人生一串 第二季》
短評:致我們:七葷八素的口腹之欲。
以美食為主、以故事調味,《人生一串 第二季》深入隱藏在城市街頭巷尾的小店、小攤,真實記錄各種本土特色的燒烤美食,探秘其背后隱藏著的風土歷史和人情世故。
用食物去講故事,給本就極具煙火氣的餐飲賦上了情感色彩。片子由導演親自配音,獨特“煙酒嗓”敘述自然流暢,將美食背后的市井煙火氣,和“油滋滋的生命力呈現到觀眾面前。
24、《風味人間 第五季》
短評:誰說風味不能形成自己的山川河流乃至宇宙洪荒?
“辣”這一味,
有自己的行走能力,
自己的表達系統,
“辣”,會說話。
《風味人間 第五季》以“香料”為切口,在全球探秘香料原產地,帶領觀眾深入了解辣椒、蔥姜蒜等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調味,也放眼全球探索調香的邊界,跟隨香料的流轉、遷徙、征服、融合,從全球視野看中國飲食的獨特性。
于美食中見人文,在一勺一碗之間,看見不同的活法。匈牙利塞格德每年魚湯節,支起巨型魚鍋,灑下海量辣椒粉,只為贏得一枚“鐵鍋”勛章;墨西哥“奇特品”辣椒,辣度可以達到小米辣的兩到三倍;湖南人剁椒如擊打樂器......“辣”不局限于地界,它以風味,牽引著各個地方愛辣的人。
25、《早餐中國 第四季》
短評:一個一個早晨三四點鐘開始工作的背影,
勤奮是真的,
苦也是真的。
《早餐中國 第四季》走街串巷搜尋記憶中的味道,探尋云南、河北、陜西、貴州的早餐味道。
單集7分鐘的片長,從食物到人,從清晨三、四點鐘的準備、勞作,到七、八點鐘送到人們手上,用食物向人間道一句“早安”。
五、認識生命
26、《螃蟹的征途》
短評:螃蟹的花樣吃法。
《螃蟹的征途》從“南北、日常、生熟、行家”四個角度,展示了螃蟹古往今來五花八門的吃法,講述螃蟹與中國人餐桌之間的故事。
一只螃蟹,從小長大,被人捕撈,前往餐桌,這是一段漫長的征途。
一種食材,從無人問津到被奉為佳品,千百年來一直走在挑戰味蕾、占領餐桌的征途上。
紀錄片內,除了花式多樣的螃蟹美食做法大賞,螃蟹成長、躲避危險時驚心動魄的過程,也是一大亮點。
27、《我們是這樣長大的》
短評:關注成長、陪伴。
《我們是這樣長大的》以人與動物關系為主題,通過導盲犬、搜救犬、寵物貓等從出生到成年的真實故事,科普寵物飼養和動物習性知識,同時著重表現人與動物情感紐帶的建立過程,引發觀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思考。
紀錄片大量使用特寫鏡頭,模擬動物觀察世界的視角特性,毛茸茸肉乎乎的小動物,從出生到成長,日常且暖意滿滿。
28、《肥寵瘦身》
短評:前后對比(反差感)+萌寵是流量密碼,
學習到了一些讓小動物社會化的技巧。
《肥寵瘦身》記錄了動物馴獸師特拉維斯·布羅森為期四個月的與寵物和它們的主人一起減肥和行為矯正之旅,通過個性化鍛煉和飲食計劃,幫助肥胖動物減肥,以減少疾病風險。每個故事的結尾布羅森都會回來做最后一次稱重,看看寵物和主人們的進步有多大。
其中有大腹便便體重超正常小貓2-3倍的貓咪,鏟屎官瘦了它還沒瘦下來;體重高達19.2斤的吉娃娃,正常體重不應超7斤;以及一點也不迷你的迷你豬。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寵物肥胖的原因往往不在寵物,更多是主人不良的喂食習慣和缺乏運動。
29、《了不起的動物遺孤》
短評:保護動物不該是買下來-放生,而是要教會它們生存。
這才是保護動物該有的樣子。
《了不起的動物遺孤》深入探討了野外失去母親的動物孤兒,它們如何在人類的幫助下,克服困難,最終回歸自然的過程。小象莫約,考拉丹尼, 小沙袋鼠尼爾,樹懶寶寶,獅子艾麗卡,袋鼠哈利......從精心監控喂養到醫療照顧,從情感撫慰到生存技能訓練,護理人員幫助這些小孤兒以它們的方式回到野外。
依靠人類教會新生動物生存、技能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作,這需要了解它們的習性、需求甚至“當媽”,這部片子最讓人觸動就是,雖然知道很艱難,但依然有許多人在不求回報的做這件事。另外非常想說:除了累,這真的是超有意思的工作好嘛!
30、《隱秘王國》
短評:自然題材紀錄片的導演都是詩人。
泥土上的細小縫隙變成了峽谷;小小的水坑升級為汪洋大海;而一片修長的草葉則是這個王國的摩天大樓。《隱秘王國》使用特殊攝影的方式拍攝了超小型動物的世界,一些我們平時幾乎沒在意過的小型超級動物,也別有一番英雄色彩。
紀錄片色調極佳,節奏緊湊且扣人心弦,可以說是一部詩,刻畫出了這些力量上不占優勢的小小動物,它們的足智多謀和勇敢無畏。比較推薦花栗鼠和桑吉鼠這兩條線,被偷過冬食物和第一次獨自覓食,看自然新手怎樣戰勝自己。
//最后的話
借用紀錄片導演時間(代表作《抗戰》《布達拉宮》等)的一句話:“紀錄片是什么?是拿它來反對假大空的。”
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依靠“真實”的力量,我們能夠更有溫度地進行思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