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潮過后,99% 的自媒體都將化為灰燼
來源:創事記
作者:大唐波斯將軍
當我們今天談論視頻自媒體的時候,許多人的腦海里第一個浮現的往往是羅胖的《羅輯思維》或者高曉松的《曉說》吧。很多人刻意地忽視了2008到2010年那段時間里,中國網絡上曾經出現的播客狂潮,而將今天這些高端脫口秀當作視頻自媒體的開端,這一點并不公平。今天的年輕人聽到叫獸易小星的名字時,往往只會想到微型網絡劇《萬萬沒想到》的導演叫獸易小星,而非網絡知名播主、惡搞達人的叫獸易小星。更多的年輕人甚至已經忘記了《令人蛋疼的西游記》或者《民工也瘋狂》這樣曾經在網絡上引起轟動的作品。網絡文化的速朽往往讓人覺得今天的年輕人是沒有回憶的一代人,他們很難用一個標志性的節目來作為自己青春的路標,最終只能用“那年叫獸還有頭發”這樣模糊的貫口來偽裝自己青澀的胡茬。
中國網絡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不止一次的UGC狂潮,但這些狂潮往往顯得過分短暫而讓人忽視了它們的存在。
早在博客中國的時代,許多人就曾嘗試將自己的作品放到博客上連載,一度涌現了不少頗為優秀的作品與作者。然而,當這一波風潮過后,人們常常發現,這些最先利用網絡成名的人要么迅速地走向平寂,泯然眾人矣;要么被傳統的媒體收編,迅速地將自己在網絡上的名氣變了現。許多人將這樣的現象歸咎于當時網絡文學盈利手段的欠缺,使得作者難以從自己的作品中獲得必要的報酬。例證就是類似起點這樣給予作者收入分成的網絡小說網站一直運營得不錯,而那些免費的文學社區則往往難以持久。然而,起點是標準的PGC模式,起點的網絡小說寫手也是一個高度職業化的人群。這似乎揭示了中國UGC模式的發展規律,不管多么轟轟烈烈,最終還是要回到傳統的PGC模式上來。
縱觀整個2014,今天的自媒體們也正在重蹈昔日博客、播客的覆轍(當然,播主與博主們也是符合自媒體的定義的,但今天的自媒體在運營方式、盈利手段等諸多方面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姑且不劃分為一類),大量的人員涌入致使競爭激烈,人氣不高的自媒體的發聲往往被掩蓋在大量同質化的內容之中,而已經成名的自媒體卻開始向傳統媒體靠攏。《羅輯思維》一直被視為自媒體的典范,但實際上,《羅輯思維》團隊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相當專業化的內容制作團隊。雖然每個人都身兼數職,但分工明確,并不亞于普通的雜志社或者欄目組。許多原本屬于個人名義的公眾號與微博大號,現在也開始接受投稿,有專門的團隊負責運營。這些所謂的自媒體正在無限地接近原本他們試圖顛覆的傳統媒體。普通的個人生產者最終還是變成了專業的內容生產者。
現在,成功的自媒體除了將品牌形象與信用背書全部都掛靠在人格個體之上以外,與傳統媒體在運營方式上的區別就只有傳播途徑的不同了。然而,這個模式有著不可忽視的缺陷。一旦自媒體的人格個體身陷丑聞以至于信用破產,他名下的自媒體也就自然隨之崩潰。對于這個問題,羅振宇曾經不無悲壯地回答“工業社會的組織要按照藍圖施工,確保正確。而在生態世界里,從來都是靠大量死亡來換取點滴進步的。所以,(人格)破產就去死好了”。但問題是,如果大量的死亡卻沒有帶來我們所期望的生態進步,這未免就有些悲劇了。我很懷疑這樣的“大量死亡”是否真的有意義。
今天轟轟烈烈的自媒體大潮,最終還是會回落到職業化的少數文化精英的掌控之下,歷史總是螺旋式地上升。相比于在大量的無用信息中翻揀有價值的信息,人們依舊會喜歡預先經過挑選,被送到他們眼前的內容。過度的生產商品會導致經濟危機,過量的生產內容也會引起信息的過載。經濟危機最終導致了民生的凋敝;同樣,信息過載也會導致讀者讀不到想要閱讀的內容。所有的生產者都一股腦兒地涌向集市絕對是一個悲劇,混亂的叫價與參差不齊的質量最終只會導致商品整體的貶值。
內容的創作是需要持久的熱情的,一旦過度地消耗了自己的熱情,往往就很難再恢復。無數年輕的內容創作者相信這個時代不會辜負自己的努力,而選擇在這個自媒體的大潮中過度地燃燒了自己的熱情。我們的確看到了萬丈的光焰,但當大潮過去,絕大多數的自媒體人都會化為灰燼。我們會記得我們看過的煙花,但永遠不會知道,熄滅的煙花最終落到了哪兒。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