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難的多云戰略,K1 Power豎起“四面旗幟”
今年3月初,阿里云華北2地域ECS出現了大面積宕機,導致很多App和網站陷入癱瘓,一大波程序員、運營和運維從床上爬起來趕到公司加班。
然后不少企業將擱置許久的“多云戰略”再次提上議程,程序員社區中有關“多云方案”的討論也再度熱鬧起來,以至于有人自嘲道:“每次云計算大廠一宕機,我們就再抱怨一次多云戰略有多重要。”
第三方調查機構的態度也相當微妙。Forrester曾在調查數據中表示,99%的云計算決策者認同混合云和多云策略;Rightscale也在《2018年云計算狀態報告》中指出,81%的企業已意識到使用同一云廠商可能會帶來的危險性。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意識到了多云戰略的正確性,大多又停留在年復一年的“討論”中。
01
為何“多云”成了奢侈品?
不只是宕機事件的教訓,至少還有兩個讓企業擁抱多云戰略的理由:
一個是數據安全性上的挑戰,拋卻數據丟失的風險,一旦被單一云廠商“綁架”,在數據就是企業命脈的今天,可以想到是多么恐怖的事情。
一個是服務性價比上的較量,找到多家云供應商,從中挑選使用性價比最高的服務,積年累月之后,在成本上的體現也將相當可觀。
不過,企業的決策者還在思考另一個問題:多云解決方案到底是必需品還是奢侈品?理由卻可以給出三個:
1、復雜的數據管理。很多企業的數據中心,既有傳統的本地化架構、虛擬化架構,也有形式多樣的云計算服務。多云戰略并不是菜市場買菜那么簡單,可以任意挑選這家的黃瓜,那家的番茄,缺點在于不同架構下的管理,如果沒有專業的服務專家和妥善的解決方案,“多云”反而會帶來更大的風險。
2、多個平臺的治理。企業在多云環境下需要管理多個不同底層的云平臺,特別是各種虛擬化平臺和云平臺在運營一段時間后,產生了大量的存量資源,還需要思考怎么納管這些存量資源。如何實現云管平臺和云平臺的雙向治理,讓更多的業務與數據產生聯系,無疑成了多個云平臺治理的又一挑戰。
3、技術規范的挑戰。公有云、私有云、邊緣云等有著不同的運營模式,比如公有云需要靈活、彈性和安全,私有云需要規范、穩定、合規。如何在同一個平臺上,既將所有內容進行統一,又保持不同云平臺的優勢,仍然是個不小的挑戰。如果缺少合理的規范,將導致更高的基礎架構成本,IT團隊需要花費更多精力。
也就是說,多云場景可以靈活控制云成本,但不意味著企業云成本就一定能降低,缺少高效的平臺和工具,成本是個巨大的潛在問題。好在有問題就會有答案,多云戰略所碰到的也只是臨時性瓶頸。
02
多云時代的“金門大橋”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金門海峽上,有一座著名的金門大橋,可能建筑系的學生們會忍不住贊嘆為近代橋梁工程的契機,IT世界里則有另一個隱喻:錢伯斯正是從金門大橋腳下的硅谷灣區,將思科帶到了全世界。
路由器起家的思科,用“橋”的方式連接了互聯網的每一個角落。多云時代也需要自己的“金門大橋”,以連接不同云平臺形成的“孤島”。
2018年5月,浪潮商用機器首次公開亮相,作為浪潮和IBM的合資公司,浪潮商用機器可以說是應“云”而生,有意扮演中國企業在多云時代的“金門大橋”,并一口氣發布了以POWER9芯片為核心多款K1 Power系列產品。
特別是面對多云戰略所出現的瓶頸,浪潮商用機器進行了針對性的“爆破”:
其一,異構云管理解決方案。
浪潮K1 Power系列服務器通過搭載原廠定制的Incloud Manager,集成多云統一管理、異構虛擬化統一管理、跨云資源編排、多云治理、統一監控等功能。
簡而言之,管理員可以設定跨云統一的管理策略、審批流程、資源配額以及鏡像模板,進行統一管理維護多云應用和基礎架構模板,通過管理門戶管理整個環境。同時支持VMware、XEN、PowerVM等主流的虛擬化技術,妥善解決了不同云平臺間的兼容性,將多云的資源進行統一的編排,并輔以流程引擎形成跨云服務。
其二,資源池的智能化調配。
K1 Power全線預裝PowerVM ,實現了資源池的智能化調配,為企業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等多云環境提供了優化的基礎架構。
原因在于,虛擬化是物理基礎架構“變”成云化IT架構的關鍵,并且能夠在保持隔離性的同時,保證靈活彈性的資源供給。而PowerVM基于底層固件Hypervisor+ VIOS實現服務器資源的虛擬化,同時PowerVM固件級別的虛擬化安全漏洞為零,而虛擬化軟件資源占用幾乎為零。
此外,K1 Power簡化了PowerVM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間的移動,讓混合架構易于使用,基于Power上的云化軟件也加速了企業用戶負載的快速部署。
可以看到,多云戰略的謎題并非無解,至少浪潮商用機器已經借K1Power給出了“治標又治本”的良方。
03
K1 Power的“四面旗幟”
IT架構的進化史,可以說是Power和X86的競爭史,從傳統架構到云計算再到多云戰略,一直在相愛相殺。
到了多云時代,競爭的天平已經開始傾斜。相比于X86,Power有著更加先進的技術架構和性能,Power的開放、開源也在多云時代贏得了更多的生存空間。尤其是在中國市場,K1 Power不僅完美解決了異構、混合、多云的應用場景,還為云計算時代的服務器豎立了“四面旗幟”。
第一,被刷新的處理能力。
浪潮K1 Power采用了全新的POWER9處理器,單核性能較前代提升40%,成為業界最快的服務器。同時K1 Power采用了PCIe 4.0和高帶寬低延遲的25G IO,不僅吞吐能力翻倍,并打破了傳統IO的桎梏。而基于OpenCAPI的企業級加速器,提高了系統整體的處理能力,在延遲問題上比X86降低了36倍。
確切而言,單個Power9處理器性能優越、64TB內存,可以在單一服務器系統內提供1000臺以上的虛擬機。
第二,被驗證的安全可靠。
截止到目前,基于POWER處理器的K1Power系統被譽為最可靠服務器,正常運行時間達高99.9996%,也是迄今為止唯一提交安裝安全補丁之后性能基準測試報告的服務器。
這些成績與浪潮商用機器可靠的系統設計不無關系,比如為了保障信號高速傳遞的穩定性,自主研發了40層主板。另外,所有的Power9服務器都預加載了Meltdown和Spectre漏洞的服務器固件,與AIX、IBM i、Linux操作系統的安全補丁,可以在AIX和Linux操作系統上防范所有已知的Meltdown 和Spectre 安全漏洞。
第三,被聚焦的靈活彈性。
除了前面提到的PowerVM和IncloudManager,K1 Power還集成了PowerVC、Power Enterprise Pool等多種服務。
其中PowerVC在OpenStack的基礎上構建而成,針對Power Systems上運行的AIX、IBMi與Linux虛擬機提供了更簡化的虛擬化管理功能,利用PowerEnterprise Pool,可實現跨多個Power云服務器的動態資源管理,系統資源可以更靈活地在線動態調配,可以說是云部署的理想選擇。
第四,被青睞的多云方案。
相比于一些線上的多云管理平臺,K1 Power 的多云解決方案可以分為三層:
Power HA云解決方案提供了高可用與容災實施服務;PowerVC和Incloud組成了多云解決方案:HANAon Power、PowerVM、HA又構成了內存數據庫云平臺解決方案。在其他人還在分別提供面包、蔬菜和牛肉時,K1 Power 帶來了可口的漢堡包。
歸根結底,K1 Power要解決的不僅僅是多云管理的問題,還在嘗試用技術創新砌了一道又一道臺階,畢竟云廠商需要高性能的服務器,需要穩定、安全、靈活性,也需要搭乘多元策略的快車道,這些需求從來都不是單一的,浪潮商用機器所籌謀的,正是讓企業以最小的成本拾階而上。
04
小結
從傳統IT到云計算的過渡,核心價值恐怕不是服務模式,而是思維方式的改變:過去是企業需要什么,就嘗試去提供相關的服務,但現在的衡量標準絕非是純粹的供需滿足,還需要學會驅動企業的未來需求,解決那些懸而未決的難題。
當然就現階段而言,IT基礎架構的靈活性、定制化、多樣化,業已成為新IT需求下的必然選擇,浪潮K1Power恰恰是那個領跑者。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