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擊穿行業痛點?華為云提出了Cloud+X
三四年前的時候,云計算領域的從業者還糾結于這樣一個問題:該怎么讓其他人讀懂云計算,并由此出現了“水煤電”等各種形象的比喻,不斷強化“云”作為一種資源的本質。
今天的“云”早已不再晦澀和神秘,像毛細血管般滲透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云計算的“進化”速度已然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同時云服務也正在變成一種基礎能力。
5月9日的華為云城市峰會杭州站上,華為云BU總裁鄭葉來在演講中提到了一個新概念:Cloud+X,其中X指的是AI、IoT、5G、芯片、消費終端、生態等一系列因素。
基于這個概念,華為云BU總裁鄭葉來也強調:云計算將成為企業的數字化底座,成為驅動行業發展的重要模式,并且全棧能力將是未來云服務廠商的核心競爭力。
Cloud+AI擊穿行業痛點
2018年數博會上的演講中,華為云BU總裁鄭葉來首次提出了“普惠AI”的說法。
彼時行業普遍觀點認為,AI不僅能夠進一步釋放生產力,也能夠全面打通企業的創造力,帶來“降本增效”的實際好處,無數中小企業也奔著人工智能的誘人前景躍躍欲試。
華為云卻看到了人工智能落地的另一個側面:人工智能聽起來很“美好”,可數據量越來越大、模型越來越復雜、計算過程越來越耗時、計算資源昂貴難獲取,在實際的落地應用中,企業往往要走很長的彎路。
“普惠AI”可以說找準了這一產業發展的痛點,華為云也開始將自身在AI方面的優勢積累開放出來,讓AI能夠惠及更多企業用戶。
與之對應的就是華為云打造的全棧全場景的能力:“全棧”是技術角度,包括芯片、芯片使能、訓練和推理框架和應用使能在內的全堆棧技術方案;“全場景”是服務維度,包括公有云、私有云、各種邊緣計算、物聯網行業終端以及消費類終端等全場景的部署環境。
全棧全場景的云方案為企業的智能化轉型提供了一條“捷徑”,并針對不同業務場景帶來了更完美的解決方案:
比如在應對海量重復的業務場景下,AI就能夠發揮很大的技術優勢。值得一提的案例來自德邦快遞,借助華為云開發的快遞員肢體動作打分AI監控系統,如果快遞員在分揀快遞時動作太粗暴,AI監控系統將會即時發布快遞員動作的“暴力指數”, 有效降低了暴力分揀行為的發生。
另外在專家經驗場景中,AI也能夠帶來成本降低的效果。糖業是廣西的支柱性產業,以前需要靠經驗豐富的專家來進行甘蔗含雜率判斷,接入華為云的圖像識別技術后,機器含雜率識別準確率已經高達95%,極大的提升了效率并降低人力成本。
面向多域協同場景,比如柔性制造這樣典型的多域協同場景,需要供應鏈對于市場前端的變化作出即時響應,需要解決超高維數據、超大量數據、參數間互相干擾、計算復雜度高等問題,華為云與合成纖維企業三聯虹普的合作,正在利用人工智能解決柔性制造中懸而未決的痛點。
表面上看這些都是AI在企業轉型的過程中帶來的好處,但AI的背后更需要強大的云計算支持,包括海量的視頻識別等場景都是基于云端的強大算力。從這個角度看,Cloud+AI是一種必然的組合,本質上是透過AI釋放云的服務能力。
Cloud+X一方面是華為對現有云技術的洞察,另一方面也展現了在智能化轉型的時代里,如何進一步釋放云服務的能力。
Cloud+X,云力的全面釋放
前段日子公布的華為2018年財報中,關于云計算的部分透露了幾個核心信息:上線超過160個云服務和140個解決方案,全球發展合作伙伴超過6000家,AI服務在10大行業超過200個項目進行探索。
如果算一筆“時間賬”的話,2018年華為平均每周推出一個云服務和解決方案,不到兩天時間就有一個AI項目落地,平均每天新增10多家合作伙伴......
曾有人將華為云的成長比作“阿甘式”奔跑,似乎又不太準確,Cloud+AI不到一年時間內為華為云帶來的“加速度”,更像是一場“閃電戰”。且不同于互聯網公司先畫餅再逐漸落地的做法,在Cloud+AI之外,“Cloud+X”的其他方面也已表現出了潛在勢能。
在Cloud+IoT方面,從事電梯智能安全管理系統的浙江新再靈科技就是一個例子。在電梯智能管理的特殊場景中,必須具備高吞吐量和高可靠的數據通道,對海量數據的精準查詢和多維分析做到毫秒級響應,對平臺性能及穩定性的要求極為苛刻。
華為云的EI大數據MRS服務,可以實現每秒數萬條實時數據的上云隊列暫存,完美解決了新再靈科技的數據通道訴求,并提供了海量數據上云、實時分析、精準查詢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在Cloud+5G方面,華為全線的手機和平板均已支持華為云電腦,可以讓手機秒變一臺Windows電腦,流暢運行office辦公軟件,甚至OTG外接鼠標鍵盤后,在手機上玩幾局電腦游戲。
華為云電腦并非是在手機上運行了一臺Windows虛擬機,而是基于華為云的公有云服務。當5G網絡逐漸普及后,得益于低時延、高帶寬的網絡特性,諸如云電腦、云游戲、VR等場景將徹底爆發,華為云已然開始提前布局。
除此之外,在“Cloud+芯片”方面,除了去年發布的昇騰310和昇騰910,華為云還在今年推出了首款ARM服務器芯片“鯤鵬”,不斷為企業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撐。在“Cloud+聯接”方面,華為將共享華為云的技術及全球云服務能力,幫助全球客戶一點接入全球通達......
正如華為云打造“智能世界黑土地”的目標,在Cloud+AI逐步完成人工智能“好而不貴”的使命時,“Cloud+X”將進一步借助云釋放更多能力,改變各個行業。
結語
進入到Cloud 2.0時代,云服務早已不再是簡單的“水煤電”, 進一步成為創新技術和工程實踐的底座。同時站在企業的視角上,嘗到了“上云”的甜頭后,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已是不可逆的趨勢。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