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二手車行業良性發展,還需給予容錯空間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我國新車銷量慘淡,同比下降12.4%,乘用車銷量同比下滑高達14%,且至今尚未有回暖跡象。但是,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二手車市場仍保持增長趨勢。2019年上半年我國累計完成交易二手車686.2萬輛,累計同比增長3.93%,交易金額達到4336.09億元。
而艾瑞最新發布的《2019年我國二手車電商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在過去8年間,我國二手車市場交易額實現了超過22%的年復合增長率,有望于2019年突破萬億大關。
此外,2019年4月29日,商務部、公安部、海關總署三部門聯合下發《關于支持在條件成熟地區開展二手車出口業務的通知》。緊接著,京滬等10省市積極響應號召,分別出臺相應辦法,正式啟動二手車出口工作。二手車出口對于提升國內二手車流通率和交易量,進而對二手車行業、汽車消費產業乃至整個汽車消費產業鏈都將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不管從提振汽車消費信心,還是開拓新的汽車流通渠道方面,二手車行業的發展對加速我國整體汽車流通意義重大。
從需求端來看,市場調查顯示,80后、90后消費理念越來越理性,二手車高性價比的特性也獲得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但是,不得不說,雖然需求越來越大,市場前景向好,但零散化的交易依然嚴重阻礙了二手車行業的規模化發展。
在黑馬哥看來,傳統二手車市場檸檬效應嚴重,信息不對稱、價格不透明,將導致用戶對二手車市場整體信任度的下降,劣幣驅逐良幣,造成市場混亂、效率低下甚至萎縮,主要表現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定價體系上不透明,二手車產品非標、難以定價,買賣雙方通常對二手車定價了解有限,而作為大額商品交易又對價格十分敏感,亟需一個處于雙方之間的定價環節。以差價模式為核心的傳統二手車交易渠道中,通常由二手車經銷商進行車輛評估定價,即依賴經驗和“手藝”,從而讓二手車交易陷入“價格低——質量差——購買意愿差”的惡性循環;二是在驗車體系方面不規范,在相應行業規范缺位的情況下,憑借人工經驗進行粗略檢測評估,甚至以次充好、隱瞞車況等情況廣泛存在于線下二手車市場和缺乏正規監管的不良二手車商群體中,加之不良二手車商多為小商戶甚至夫妻老婆店,監管很難深入探查或給予判罰,消費遇到問題的用戶也往往投訴無門。
其實,隨著以瓜子二手車為代表的新興二手車平臺的出現和發展,以技術和模式創新為核心的新興二手車檢測評估體系已經成為二手車市場走向標準建立健全的標志。傳統二手車評估檢測流程中基于人工經驗、主觀判斷的檢測流程逐步被基于智能設備檢測與人工智能評估的技術化流程所取代,在問題檢出率、檢測效率等方面均有明顯的提升。
只是,作為起步不久的技術,盡管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在多個領域遠超人工操作的水平,但仍無法做到針對車輛所有零部件絕對細致準確的評判,且仍有一部分內容需要人工輔助操作,因此尚且無法實現車輛檢測評估效果100%準確。黑馬哥認為,在新興的平臺從建立到發展的過程中,這樣的問題其實也很正常,電商、網絡支付的發展過程也經歷過波折,而發展中的問題都可以憑借規范、技術的完善以及售后保障機制來解決。
比如,黑馬哥了解到,瓜子二手車等平臺就分別制定了完善的售后保障機制與客戶響應機制,以確保能夠在檢測出現誤差的情況下盡可能保障消費者的權益。而且從數據上來看,第三方投訴平臺21cn聚投訴的投訴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品類電商平臺中,瓜子二手車投訴量處于中下游的水平,整體投訴解決率達到67.2%,與美團、京東等平臺持平。在汽車消費這一垂直行業中,瓜子投訴量占比遠低于行業市場占比,投訴解決率也處于領跑位置。
其實,不管是從優化我國出行市場結構還是從重復利用資源的角度來看,推動二手車市場的發展意義都很重大。而二手車網絡交易平臺更易產生規模化,從而改變傳統二手車零散化交易、不規范、不透明的特點,應該著力推動,而不應該因為目前已經產生的糾紛而因噎廢食。
黑馬哥認為,應該從以下四方面來推動二手車行業的發展:
一是借助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推動檢測標準及定價規范體系的建立。
要改變二手車交易市場原有的弊病,治本之策就是將二手車行業的交易模式從以單車差價收益為核心的孤立交易型平臺,轉移到以產品標準化、業務規模化、服務生態化為整體解決方案的服務型平臺。
其中標準化定價和汽車檢測是核心環節,黑馬哥認為,像瓜子將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支撐,以及細化評估體系,是很好的探索。瓜子對二手車的259項深度檢測,借助“云評估”技術手段,評估師會嚴格按照次序執行。為了保證采集上來的數據是標準化和結構化的,車況描述被設計成選擇題,評估師只需要勾選。以此避免不同評估師語言和工作習慣差異,造成的不準確。已經在剔除人為因素影響、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方面邁出了一大步。
二是建立起相應的容錯率標準。
包括上萬個不可拆解獨立零部件的汽車作為目前最精密的消費產品之一,其產品精度和質量容錯率都非常難以控制,即使精通精密技術的汽車廠商,也難以控制汽車生產制造過程中產生的偏差和瑕疵。這就有了汽車產品的召回制度。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共實施汽車召回221次,涉及缺陷車輛1251.28萬輛,占全年汽車銷量比例達到44.56%;新能源汽車召回13.57萬輛,召回比例也高達13.46%。
既然新車消費市場有相應的召回制度,那么二手車市場也應該建立起相應的容錯率標準,讓二手車交易有標準和規范可依。
三是將二手車交易與個人征信結合。
雖然借助新興的技術和平臺建立的規范能盡量規避人為因素對二手車交易造成的問題,但是說到底在交易環節中依然涉及賣家、買家及估價師所起到的人為的作用,隨著征信體系的逐漸完善,建議將二手車交易與涉及各方的征信相結合,規范交易過程中個人的行為。
四是建立完善的售后保障機制與客戶響應機制。
以往大量不規范的二手車商群體,讓監管很難深入探查或給予判罰,正是二手車電商平臺的建立,讓售后保障機制和客戶響應機制逐漸建立并完善起來,這樣的機制是今后需要堅持并完善的,而這才是讓二手車交易市場改善用戶體驗,不再產生“劣幣驅逐良幣”效應的保證。
黑馬哥認為,在二手車市場發展的過程中,要鼓勵創新,不能因噎廢食,要給走在二手車行業前端的企業一些容錯空間,幫助市場和企業盡快度過行業探索的初生期,攜手推動二手車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進而拉動中國整體汽車消費升級。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