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永亮:ofo還未涼涼,持續(xù)燒錢的它,能否找到超級產品的方向
在誕生初期迅速擴張的ofo共享單車,如今只剩下“一地雞毛”。
ofo成立于2014年,比摩拜成立的時間還要早幾個月,雖然最早將共享單車投放到市場的是摩拜,但最具爭議性的絕對是ofo。
2015年ofo獲得天使輪投資900萬元,直到2018年3月3號ofo通過動產質押的方式向阿里借款17.7億融資,短短四年時間,ofo卻損失率高達20億的水平,在外界看來那時的ofo早該走到“賣身求解脫”的道路,再多的掙扎也是徒勞,然而時至今日ofo還在沉默且低調的活著,創(chuàng)始人戴威企圖用低成本維持著ofo的運營。
一位ofo內部人員透漏,ofo將在北京推行“有樁模式”不設實體樁,但用戶在結束訂單時,需要到固定的停放點完成還車,目前正在試點,而在北京街頭已有不少車頭安裝了“p”型提示牌的小黃車。
2019年夏天,踩著新單車飛馳在道路上的年輕人讓北京多了幾分活力。
ofo還未選擇倒閉,一切還皆有可能,ofo單車創(chuàng)始人戴威整個歷經十個月的執(zhí)念依舊沒有讓他放棄。夾雜著橙黃顏色的摩拜,一脈相承的小籃和小綠,潛入五環(huán)的哈羅,這些在移動互聯(lián)網琢出的重資產,并不會因為群眾的輿論而有所畏懼。
如今越來越多的新單車還在持續(xù)涌入市場,企業(yè)在這個本就寶盒的市場爭奪到更多的份額。
戴威并未選擇破產,而是選擇負債,更主要原因并不是他不曾低頭,在壓力之下,戴威也做過許多開源節(jié)流的嘗試,例如,出售開屏廣告、裁員、做信息流,但這些根本無法幫助企業(yè)扭轉乾坤,于是他也妥協(xié)了,開始與滴滴、阿里巴巴洽談“賣身”計劃,最終都因為價格談不妥告終,只能硬著頭皮繼續(xù)掙扎著。
其實早在今年4月ofo就在北京延慶區(qū)采用“有樁模式”,當時正是北京正在舉行中國國際園藝博覽會服務。直到8月初,ofo已經在深圳羅湖區(qū)、福田區(qū)全面開啟這一模式、ofo設立的車幢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車樁,也沒有設立特地的界限及停車裝置。該車樁是改造過的小黃車,在車頭上增加“P”型提示牌,用于固定。一旦用戶違反該模式就得做好罰款20元的準備。
升級后的app不僅讓用戶能看到地圖上識別“P”的停車點,還能幫助用戶找到擁有“P”型提示牌的單車,只有在其附近單車才能正常停靠。
而“有樁模式”也在廣州持續(xù)上線,在上線兩周后,“有樁模式”初見成效,在樁率從不到50%提升近25%,罰款了降低了10%。
這是一個能夠很好地節(jié)約成本的運營方式,但在整個過程中肯定會讓用戶產生痛點的。
小黃車的失敗更大原因就在于人為的破壞,有著一個偷車、拆車、賣車的完整產業(yè)鏈,他們能在一夜之間將小黃車拆成很小的零件。ofo在上海進行“有樁模式”時,幾百輛的試點小黃車一夜之間全部消失,等找到時,它們早已在千里之外的連云港地區(qū)。
大批單車被盜很快引起了ofo企業(yè)內部的重視,雖然等ofo員工到達時,早已找不到完整的小黃車,看到的全是堆積成山的輪胎、車身、車座,雖然被如此拆分,但依稀還能看清楚這是各大共享單車的部件。
導致ofo走到如今這步田地的媒體可謂是“功不可沒”,就是因為2018年12月的一系列報道,讓ofo總部擠滿了前來退款的用戶,誰也不曾想到,那些曾讓ofo員工引以為傲的用戶,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件事對于ofo來說是一個關鍵的節(jié)點,因為當時的他們還在想著產品創(chuàng)新的新模式,被逼無奈之下,他們接下來的工作就是以退用戶押金為主。
到目前為止ofo app上排隊申請退押金的用戶至少還有1600多萬人。
曾經跟小黃車為死對頭的摩拜也正在逐漸消失。
在摩拜被美團收購的十個月的時間里,美團正式宣布將摩拜單車更改為美團單車,美團app成為了啟動單車的唯一入口。隨著舊單車的結束,披上“美團外衣”的新款單車重新上路。
在收購摩拜單車后,他們原有的流量正往美團app上聚焦,原來摩拜單車的用戶直接轉化為美團用戶,這無疑暴露了美團的野心,它是想要覆蓋用戶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全行業(yè),而摩拜對于美團來說只是彌補了其中的一塊空缺罷了。
擁有相同命運的還有小藍,在接受滴滴管理的小籃逐漸被青桔代替。他們企圖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成功入駐北京郊區(qū)。
2019年8月28號,滴滴和摩拜按照現(xiàn)有的車輛投放量減少50%,滴滴給出的決策是將小藍單車按2:1的比例換成青桔單車。而被美團收購的摩拜單車減換成“美團黃”版單車。
“禁投令”下的對抗
2019年4月29號,廣州市通過招標的形式在廣州市中心城區(qū)投放40萬輛共享單車,最終美團單車中標18萬輛、青桔中標10萬輛、哈羅中標12萬輛,瓜分的干干凈凈。ofo則退出廣州市場,隨著美團單車的減投,青桔和哈羅成功闖入一線城市。
單車也要繼續(xù)迭代,城市需要新氣象,“禁投令”也并不是那么死板,只是為整個市場添加了幾分變量。
首先我們要清楚一個分界線,一方面是共享單車本身,另一方面是作為先鋒的企業(yè),他們的企業(yè)管理到底如何,是這些企業(yè)背后的資本攪亂了單車,還是共享單車誰來做都做不好?
如今單車企業(yè)急需證明自己。隨著共享單車在線下紅利的發(fā)展已呈現(xiàn)穩(wěn)定趨勢,背后資本的扶持力量逐漸弱化,增加自身的能力是共享單車可持續(xù)性的不二選擇。
從2019年3月開始,以小藍、青桔、美團單車、哈羅相繼提高了收費標準,共享單車漲價是市場的發(fā)展規(guī)律,畢竟沒有一家公司有能力做到一直補貼。
按照每小時收費4元來看,共享單車的價格并不比地鐵便宜,而小藍和青桔正在做的就是打平單車的盈利與支出,并已找到了其中的平衡點。其實單車按時收費本身就是很好的盈利模式。
就拿滴滴來說,它們在國內的單車騎行輛早已突破750萬量,單車每天能為滴滴帶來好幾萬的新用戶,光是北京就擁有150萬單,而每單的利潤可實現(xiàn)0.5元的收入。
由于“禁投令”使單車企業(yè)失去了許多大展拳腳的機會,但無奈線下流量的誘惑太大,足以讓它們鋌而走險與監(jiān)管進行對抗。
2017年,哈羅單車在北京運營的數(shù)量為1.9萬輛,而且只能在北京昌平和大興進行試點,騎出去的車輛是需要收回的,否則就會被罰款。
即便是這樣“禁投令”還是未能阻止哈羅對五環(huán)內白領市場的占據,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滲透到朝陽區(qū)及海淀區(qū)。
2019年5月,北京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加速拓展,專門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整治行動,結果顯示,哈羅在北京的投放量高達5萬,并成功開拓至通州區(qū)、房山區(qū)等行政區(qū),于是瘋狂開拓市場的哈羅得到無緣發(fā)單一張并責令清理。
同年5月,滴滴撞到了槍口上,首批投放3000輛青桔單車用于置換之前已經投放1萬多量廢棄的小藍,僅過了一天,此舉就被發(fā)現(xiàn)了,并被要求暫停且一日內得完成回收。
然而早已進入市場的青桔單車并未消失,它隨著用戶的騎行出現(xiàn)在大街小巷內。
競爭后的新戰(zhàn)場
如果將這幾個創(chuàng)始人的路再走一遍,也許情況依舊是如今的模樣,如果沒有他們幾個去做這個事也一定會出現(xiàn)共享單車,但未必會做的比他們好,共享單車是對全民素質的一個考驗。
隨著共享電單車的出現(xiàn)意味著共享單車差異化競爭的開始,但由于政策并不鼓勵,所以創(chuàng)業(yè)者只能選擇低調的方式進行發(fā)展。
共享電單車滿足人們更長路程的出行,不僅延續(xù)了共享單車的運營的經驗,甚至比共享單車更為規(guī)范,如今的共享市場和資本市場相對來說比較冷靜,大家對于砸錢也相對謹慎,決定回歸做生意的本質——賺錢。
其實早在2018年1月滴滴率先推出了“街兔電單車”,之后的9至10月時間里,被美團收購的摩拜推出了共享助力車,哈羅助力車也陸續(xù)在全國各大城市進行投放,ofo也完成了多項電單車的專項申請。
關于國內出行行業(yè)市場,滴滴、哈羅、美團依舊虎視眈眈,不僅在共享單車及共享電單車上發(fā)生碰撞,就連網約車都沒放過。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少了ofo的影子。
相較如今的落魄,兩年前的ofo可是用戶和資本的寵兒,作為曾經耀眼的企業(yè)落地如此田地不禁讓人唏噓。
時至今日我們也無法將ofo衰敗的原因細數(shù)羅列出來,但ofo本身的問題,還是存在的。
1)過度消耗
一開始的ofo在拿到融資后,便開始“鋪張浪費”租著豪華的寫字樓,裝修設計員工食堂,辦公室的座椅都換成了兩千元一套的升降桌,連馬桶都是電動加熱的。
一度將錢砸在了營銷上,光是廣告投放就花了3000萬元還有請明星代言等一系列燒錢的舉動。
2)內部管理混亂
在ofo還未正式擴大之前,就請了一位職業(yè)經理人張嚴琪作為企業(yè)COO,戴威很看重張嚴琪將一半的城市交給他管理,而原來老團隊的城市經理人都降為運營負責人,此舉無疑是寒了老員工的心。
好不容易老員工們剛適應組織的變化,ofof又招來了一位運營副總裁池文明,進入ofo后他就從外部招來了一批新隊伍,管理剩下的城市。
再后來隨著滴滴三維高管的入駐,ofo運營體系再一次進行重組。
而陸陸續(xù)續(xù)的高管不斷從外部招來自己的團隊,導致ofo原有的員工逐漸被邊緣化,公司最終出現(xiàn)冗余。
3)監(jiān)管失敗
ofo迅速開拓市場時就投放了1500萬輛自行車,但真正能夠騎行的并不多。
除了自行車的破損外固定維修費用外,還有被小學生、家庭用戶、工作用戶將它私有化。甚至一大部分都被城管給“沒收”拉到郊區(qū)進行報廢,雖然這個問題表面上都是ofo公司的公關處理不當。
但本質問題還是因為ofo公司在瘋狂占據市場時帶來了公共社會問題,為了達到資本要求的訂單量,忽略公共交通的承受能力。
總結
從ofo公司的發(fā)展來看,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以營銷為主的商業(yè)打法早已失效。
營銷不管多華麗,用戶只用腳投票。
當用戶認可你的時候,你做什么都是對的,一旦用戶對你失去了信任,企業(yè)面對的將是“滅頂之災”。
當然這一切并不是說明營銷不重要,產品之所以需要營銷,只是為了讓用戶了解并產生使用的過程,而不是放棄產品創(chuàng)新而過度的營銷。
只有低成本才能獲得盈利持續(xù)增長,就像ofo共享單車,從投放市場后就一直持續(xù)高成本維護產品,不斷的燒錢,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這也是它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
所以打造出具有超級產品力、超級增長、超級盈利的超級產品成為企業(yè)獲得高回報的唯一方法。
讓產品成為快速迭代,超過用戶預期,極具良好體驗,從而形成用戶的高粘度,造就企業(yè)自增長的可持續(xù)性,形成可擴展的產品,最終幫助企業(yè)產生高利潤。
如果戴威按照這個方向去對待ofo共享單車,結局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更多精彩文章,請搜索關注“艾老思”gz號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