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當營銷遇上品牌,圣誕這場硬仗如何打才算漂亮
一遇到節日,就能看到形形色色的職場人在躁動。圣誕一到,瘋狂促銷刺激消費者的消費,轉發微博微信抽獎的運營,借著熱點來一場social狂歡的策劃,還有打得一手好溫情牌的品牌。他們各出奇招,讓人在這個節日里,坐享創意大餐。
狂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用戶會真正買誰的帳呢?
數英網用戶原創內容,轉載請遵守文章底部規范
首先,看看你會對哪個感興趣:
李宗盛+致匠心,讓青春品牌的NewBalance有了新的格調
阿里巴巴的創業故事,連長輩們的朋友圈都在廣為傳頌
劉強東和奶茶的愛情火花,飛揚四射在各大媒體人、營銷人和公關人的朋友圈
一個品牌故事,或為公司博眼球,或為企業贏盛譽,更有甚者,能為品牌打造一種文化力,為用戶輸出企業價值觀,從而影響用戶的購買行為和生活方式。 從賣產品到賣服務,再從賣服務到賣文化。這是每一個企業想要做成百年品牌的必經之路。
總結起來,營銷不過七種境界:
一、入心|攻心為上
案例:蜜芽圣誕品牌營銷:圣誕有萌兔出沒
上門為粉絲用禮物,這樣的事情早早就已經被營銷人玩的透透徹徹,各大品牌對于這樣的營銷手法已毫無新鮮可言。人們追求的是,短時間內引爆微博,刷爆朋友圈,創造全民熱點。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認真,依然是品牌商的王牌。
蜜芽身上從一開始就被賦予電商的基因,對于品牌營銷,他們的見解與傳統互聯網企業不同。除了新興互聯網的快準狠,倒是并未沾染上一身嘩眾取寵的臭毛病,選擇了一條少有營銷人走的慢熱路線,他們選擇冷啟動,熱引爆。用真實的上門為客戶送圣誕驚喜這種便傳統打法。從朋友圈的一張海報,引出微博話題#圣誕有萌兔出沒#
一只蜜芽兔和圣誕老人的CP,意圖讓人們相信這個世界上存在圣誕老人的神話。
對呢,差點忘了,營銷人也是心懷美好的,并非只是追逐利益。無論甲方乙方,都是可以和用戶站在一起做朋友,近距離的溝通。記得前不久,#主要看氣質#此話題在一夜之間刷爆了朋友圈,可是有多少人知道營銷源頭,即使知道了來自王心凌的新專輯,又能為此帶來多大的銷量?除開數據不談,這個話題又能讓人們對王心凌的好感度UP多少,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全民娛樂都是有用的。我們要把品牌看清楚,要把自己未來的路看清楚,不是為一個創意而創意。
所有的營銷人都在被教育,我們要做爆品,要做牛逼的事,要刷爆,要10萬+,但是老前輩們會說,年輕人沉下心,越是沉淀的越能歷久彌新。所謂攻心為上,便是如此。用熱戀的狀態去面對用戶,和用戶談一場戀愛,你就知道如何才叫別出心裁,如何才能觸動對方。
而且要做好白頭偕老的準備,沒有誠意的刷屏都是刷流氓,太慢熱的東西需要耐心,一個品牌的崛起也需要耐心。
叼著奶嘴的蜜芽都深諳這個道理,各位大boss,你們急什么。
先與用戶接觸,再與用戶連接,最終尋找合適的契機引爆。
正如老金說的:“互聯網沒有讓我們疏遠,人與人之間只會更加緊密。”
二、入腦|內容為王
案例:來自北極圈的問候,360智能攝像機
營銷人常常掛在嘴邊的是創意,創意,還是創意。創意是什么,是腦洞大開,是標新立異,是先聲奪人,還是回味無窮?
撇開教科書式的方法給創意下定義,創意其實就是你的某種想法,能擊中用戶。那么,如何擊中用戶?
最近朋友圈有一個很有趣的H5,里面充斥著這樣的詞匯:
仿生科技環保理念、炫彩燈光音樂播放、空氣凈化心情調節、心愿讀取貼心服務...聽到這一連串的此,似乎有些摸不著頭腦。
難道圣誕樹也變智能了嗎?360別出心裁地趕在圣誕節前發布了一款智能圣誕樹。作為360智能硬件家庭新成員,智能圣誕樹突然開始出沒在各大朋友圈。
“考慮到當前國內,特別是北方一些城市消費者的巨大需求,360智能圣誕樹還具有自動判斷室內甲醛含量、電磁輻射、PM2.5等環境健康指標監測功能,并能實行提醒,自動執行空氣凈化。更神奇的是,這棵智能圣誕樹還能根據人體腦波信號自動判斷環境氛圍,并施加情感信號,促使人體大腦分泌多巴胺。營造溫馨預約的家庭氣氛。”
產品功能的腦洞大開似乎是愚人節的管用手法,比如百度的“筷搜”,360的“測謊儀”等等,今年的圣誕節,360出其不意,為消費者們準備了一個創意大餐,甚至根本想不到,圣誕樹也可以變智能,圣誕樹也可以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印象深刻,一下就讓人記住了。先入眼,再入腦。而且非常容易為用戶腦中埋下一個潛在印象,下次再遇到一樣的場景或者符號時,能馬上聯想起曾經看到過的此類營銷,這便是長久潛入用戶大腦印象的高明之舉。
三. 入眼 | 視覺刺激
百科有記載:“人和動物感知外界物體的大小、明暗、顏色、動靜,獲得對機體生存具有重要意義的各種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經視覺獲得,視覺是人和動物最重要的感覺。”
圣誕節的視覺刺激,除了標志性的紅綠色系,還有各種圣誕節的元素,像圣誕老人、圣誕樹、鈴鐺和麋鹿等。
但是在此基礎上,對于圣誕元素的符號化確實各大品牌創意營銷的主要入手點,來看幾組圣誕創意海報:
有創意很簡單,但是要與用戶溝通的創意就是帶著鐐銬跳舞。
我們常常跟設計師說,再改改,換個顏色,背景太丑。但是深思這個問題,改來改去的本質是什么?是什么導致我們不滿意?設計師水平不夠,審美差異,還是電腦顯示器屏幕有色差?設計師常常給自己冠以苦逼的標簽,確實如此。
其實本質原因就是,忽略了與用戶的交流。交流在前,設計在后。你的大腦比你的眼睛先看見。倘若你深深懂得用戶喜好,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給出設計師一張相似的案例。但問題就在于你不知道用戶要什么,所以你自己也不知道做什么,那就讓設計師做做看吧,不好再改,改來改去,還是第一版吧。
設計師的天空當然會飄來五個字:我去年買了個表。
四. 入耳 | 先聲奪人
提到聲音的營銷,人們可能會聯想到這個案例:可口可樂【語音祝福瓶】:開啟、傳遞一份定制的問候,用語音給好友送祝福
項目詳情:http://www.dh-gg.com/projects/13733.html
但這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謂先聲奪人,除了從字面理解,用聲音來做營銷。
更重要的一點是:造勢
案例:圣誕元旦,來小米總部看“超級蛋”
12月21日,小米路由器發了一條微博:#一個可移動的小米智能家# 全國巡展首站正式開啟!12月23號圣誕前夕,小米總部樓下,這顆超級蛋將打開艙門,歡迎你來體驗!小米+全移動空間,蘊含無限可能!說說你最想把這顆蛋安在哪?轉發送出3支Yeelight LED智能燈泡!
小米一貫的打法是依托于公司的產品。此次的雙蛋,勢頭造足,就等圣誕當天引爆。
黎萬強在《參與感》中強調小米口碑營銷的內部手冊:以前是劈開腦海,現在是潛入大腦。劈開腦海的典型做法,試圖洗腦式教育用戶,長期狠砸廣告;潛入腦海則是口碑推薦,讓用戶參與進來。但其實小米最擅長的就是造勢,無論是口碑、粉絲營銷還是微博活動,都能場場先聲奪人。但是虎頭蛇尾是營銷大忌,造勢之后,一定要提高整個活動的質量,才能讓用戶在流程和愉悅的活動體驗中為你點上一個大大的贊。
五. 入鼻 | 洞察犀利
案例:Leo Burnett:圣誕星曲 移動網站
不可否認,嗅覺的確可以成為營銷的工具。人們在經過某家店聞到了獨特的氣味后,大腦會對這種氣味貼上明顯的標簽,下次再聞到會產生強烈的品牌聯想。但氣味營銷在線上運作局限性很大。所以,此處所提到入鼻,更重要的,是洞察力的提升。
例如,圣誕除了圣誕樹,圣誕老人這些標準化元素,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本質特點是——孩子們喜歡。那么,圍繞這個痛點來營銷,就能非常快速的展開聯想,那么如何戳中孩子們的萌點呢?
向星星伸手,美好的事就會發生。點亮這些星星,錄一支自己的圣誕歌~充滿童趣的畫風讓人不禁感覺回到了童年呢!
點擊查看數英網案例:http://www.dh-gg.com/projects/16176.html
縱觀各大品牌打法,Uber以“跨界營銷”的名義有趣好玩,時而逗比吐槽,時而腦洞新奇,時而賣萌逗樂,種種方式實力圈粉。通過這種方法,Uber在無形中成為了全球媒體的寵兒,以這種巧妙的方法迅速獲得了大眾關注。甚至連名字的爭議都可稱為茶余飯后的談資:究竟是“烏啵兒”還是“尤啵兒”呢?柔軟的營銷,內里藏著童真,容易讓人們對企業賦予更輕快的品牌形象,好感度+1+1再+1。
六、入腎 | 物質誘人
案例:Harvey Nichols 百貨“禮物臉”
一到節日,最基本的營銷手段就是打折促銷。以營銷促銷所開展的各種轉發抽獎,分享朋友圈送獎品等活動,皆可歸類為物質誘惑。
但物質誘惑,并非如此簡單。越是小眾越容易滿足,越是想要大眾卻往往難以操控。大的節日促銷往往很難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滿足了女人,滿足不了時尚先生;滿足了孩子,滿足不了懵懂少女。所以,把促銷做成一件皆大歡喜的事情,深入人腎,讓人心甘情愿買買買,也并非易事。
Harvey Nichols(夏菲尼高)是一間英國高級百貨公司,今年的圣誕節廣告,他們發明了一種新詞——“禮物臉”,收到禮物的喜悅是基本禮貌。但是很可能收禮物的人并不喜歡這禮物。所以這則廣告很巧妙的告訴大家:選擇禮物,還是去靠譜點的百貨公司吧,譬如Harvey Nichols,品質保證。
創意匱乏的年代,越是特立獨行越能引發追捧。
而,特立獨行盛行的年代,越是真誠,越是較真,才更能留住用戶。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