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要給你一個云端的家
王堅博士在《在線》一書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在線世界是一個沒有被開荒的世界,我們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而唯一的限制就是我們的想象力。
如果是在五年前,大家理解這句話的時候,思路不免被局限在互聯網上,社交、零售、外賣、出行等所有高頻行為都可以在線上進行。然而從今天的眼光來看,互聯網早已不再是“在線世界”的代名詞,在萬物互聯、IoT、5G等新概念的洗禮下,在線的不只是數據和服務,生活方式也將在線化。
作為“在線理念”的踐行者之一,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在今年的云棲大會上進一步釋放想象力,推出了面向智慧家庭和未來社區的“家庭大腦”:將以天貓精靈為家庭終端,融合語音、視覺、觸摸等人機交互方式,通過AI感知、理解和決策能力打造5G時代的智慧家庭,讓智能化成為生活的標配。
簡單來說,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要給你一個云端的家。
01 什么是“家庭大腦”
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總經理陳麗娟給出的答案是:家庭大腦必須具備三個層面的能力,即決策、控制和連接。
與之對應的,阿里的“家庭大腦”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AI、終端和人機交流系統。
其中AI的價值在于決策,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里80%都是技術人員,打造了語音語義、機器視覺等基礎算法,到智能芯片、邊緣計算的一整套AI能力,比如AI可以進行跌倒識別,可以自動屏蔽騷擾電話,甚至是驅動機器人上門送貨;
天貓精靈既是家庭大腦落地的終端載體,也是“控制”的執行者。用戶只需要給天貓精靈發出語音指令,即可以控制家中的電視、空調、窗簾、掃地機器人等智能硬件,以及點外賣、查天氣、聽音樂、定鬧鐘等第三方應用的調用;
剛剛升級到4.0版本的AliGenie,角色是物理世界和人工智能的連接者,連接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尤其是在AliGenie4.0上,語音識別錯誤率下降了23%,手勢識別精度達到95%,人臉跟蹤的識別精度94%以上,連接能力在持續升級。
在理解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的意圖之前,不妨先來思考這樣兩個問題:
其一,“家庭大腦”的必要性?;ヂ摼W時代是以人為中心的,幾乎所有的應用和服務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但在物聯網的話語體系中卻是以家為中心的。如果家庭中所有的交互都是面向用戶的,既需要控制人與物之間的連接,還要兼顧物與物之間的數據交換,體驗上大概率是糟糕的。當智能硬件逐漸取代傳統電器走進家庭場景時,“家庭大腦”的存在可以說是充分必要條件。
其二,“家庭大腦”的必然性。物物連接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過程,早期的單品連接,集成商出現后的物物聯動,以及標準統一后的平臺集成。只是在地產商、家電商、創業者等瓜分智能家居市場的背景下,萬物互聯仍然處于各自為戰的局面。所幸智能音箱的出貨量已經遠遠超出其他IoT產品,加上市場份額的高度集中、AI的落地,從智能音箱到家庭大腦的迭代幾乎是必然。
阿里的聰明之處在于,有了天貓精靈的前期積累,有了AliGenie的開放生態,憑借自身強大的AI能力,已然在“家庭大腦”上搶先卡位。
02 不只是“家庭中樞”
如果主動限制自己的想象力,家庭大腦的終局無非是“家庭中樞”的候選對象之一,甚至將迎戰智能WiFi、智能電視等一眾產品。
所幸在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的“腦回路”里,家庭大腦不僅有著家庭中樞的使命,同時也是生態伙伴的連接器和未來社區的智慧引擎。要知道,家庭中樞一直是的兵家必爭之地,小米投資了上百家生態鏈企業以搶占入口,華為則祭出了HiLink協議,遵循去中心化理念的爭奪家庭入口的控制權。
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為何會做出不同的戰略定位,同樣可以從兩個方面找到原因。
一是智慧社區的大勢所趨。
浙江省已經率先提出了未來社區的試點,并制定了結構為“139”的頂層設計:“1”是以美好生活為宗旨,“3”是以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為價值坐標,“9”是未來醫療、健康教育等九大生活場景。阿里作為未來社區產業聯盟的理事長單位,加上敏銳的嗅覺和骨子里的創新基因,再次扮演了急先鋒的角色。
何況“智慧社區”早已不是什么新鮮話題,在房地產行業進入白銀時代的背景下,萬科、碧桂園等均打起了智慧社區的主意,試圖在智能家居的“鏈式效應”下,逐步從家庭場景向智慧物業、智慧社區、智能安防等領域滲透。此前阿里云已經提出過“ONE ID,ONE DATA,ONE SERVICE”的理念,通過統一賬號、統一數據及統一服務,幫助房企向服務運營商的轉型,也就不難解釋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的選擇。
二是內部生態的向上生長。
以AliGenie的四大平臺為例,IoT平臺已經接入900多個合作品牌,可連接設備數量超過2.35億臺;Inside平臺在過去一年中新增了300多家企業、500多種產品;語音技能平臺針對帶屏音箱推出了語音小程序,全面打通阿里健康、斗魚直播、螞蟻森林、作業盒子等內外部應用;數字內容平臺完成了全自助接入、數據化運營,并實現了內容生態的的商業化能力。
“數據并不是只要數字化和在線化就可以了,數據一定希望流動起來。如果數據沒有發揮流動的作用,沒有被人工智能進行計算,其實是沒有任何價值的?!蓖高^陳麗娟的觀點不難讀懂,在“家庭大腦”進行家庭場景的覆蓋后,讓數據發揮出應用的流動作用,注定會是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思考的方向,又恰恰與未來社區的進度不謀而合。
一面是生態伙伴,一面是未來社區,家庭大腦的想象空間卻不止如此。
03 阿里A.I. Labs出圈
某種意義上說,物聯網可能是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之后的第三波“平臺級機會”,可能否抓住這個機會,多少要看看技術的臉色。
就拿家庭大腦來說,決策、控制和連接都是典型的“技術驅動型”功能,尤其是三個功能間的環環相扣,可能會直接左右家庭場景下的市場格局。一個典型的例子,機器人要在主人不在家后進入自動休眠場景,問題是機器人要怎么判定主人不在家?
方式一:機器人將家里的每個角落都走一邊,確認主人不在家后,再回到之前的位置進行休眠;方式二:機器人與家里的其他智能設備進行連接,比如智能攝像頭確認了主人不在家,于是機器人進入休眠狀態;方式三:家庭大腦判斷主人不在家的信息后,自動同步給機器人,然后機器人開始進入休眠狀態。
這三種方式其實代表了家庭場景下的三種理念:第一種是去中心化,第二種是自治,第三種是中心化。對于三種理念的優劣至今仍沒有定論,但在智能家居割裂的場景體驗、產品觸達消費者的復雜路徑等因素的制約下,中心化無疑是當前最佳的解決方案,也在考驗不同廠商的技術功底。
家庭是典型的碎片化場景,應用場景多且時間分散,不會出現手機那樣長時間使用的中樞設備。如何讓不同設備之間的連接簡單高效,如何讓智能設備精準理解人的需求,如何讓不同產品在適當的時間提供正確的服務,需要從芯片到OS的系統能力,需要扎實的人工智能基礎技術,需要個性化的人機交互方案??紤]到從家庭場景到未來社區的延伸,還將衍生出配送、醫療、零售等諸多場景,復雜度有增無減。
這大概也是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搶先布局“家庭大腦”的原因之一。一旦敲定中心化的解決思路,不僅面臨5G、WiFi、藍牙、ZigBee等不同的技術標準,還要在感知層面嘗試打破視覺識別、語音識別的瓶頸,制定云計算、大數據相關的數據存儲和處理機制......注定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而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在時間和技術上的先天優勢,大概率會成為最先“出圈”的一方。
可能還有另一重考量,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不僅承載了阿里消費級AI產品的研發,也在觸及商業化的脈搏,一旦“家庭大腦”技術走進千家萬戶,未來社區成為人居環境的主流,勢必將成為阿里經濟體與社區加速融合的催化劑。
04 結束語
在5G即將規模化商用的時間節點前,物聯網的前景終于不再是霧里看花。
即使仍有一些創業者和巨頭押注于單一的入口,可家庭場景作為物聯網應用的重心卻是不爭的事實。對于這場“硬仗”的輸贏,關鍵在于能否創造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比拼的焦點將是產品、技術、安全、服務、運營等多元化的能力。
至少率先落子的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已經開始以“家庭大腦”為抓手,提供一種在線化的生活方式,打造“云端定居”的全新體驗。一場圍繞“家庭大腦”多方角逐的大戲,正在緩緩拉開序幕。
作者 | Alter 公眾號 | Alter聊IT
作者系獨立撰稿人,微信號imhefei
鈦媒體2018十大作者
品途商業評論2018十佳專欄作者
百家號千分好文出彩創作者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年度作者
入駐虎嗅、創業邦、界面等50余家科技媒體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