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酷自頻道市場總監:為什么你寫得出10w+的文章,卻賺不到10w塊?
來源:THE ONE@許維(ID:xuwei0418)
作者:許維
許維:優酷自頻道市場總監,《轉折點: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法則》作者。
做自媒體抱怨賺錢難者十之八九。
其實并非做自媒體真的難賺錢,不賺錢的原因在于盈利模式不確定導致的頻繁試錯。很多人覺得這樣也能賺錢,那樣也能賺錢,于是左試試、右試試,時間耽誤了很多,錢沒賺到多少。
其實自媒體的賺錢方法簡單來說就分三種(見下圖),這些方法分別適用于不同類型的自媒體,如果想清楚了自己應該賺哪種錢,自媒體賺錢真的不算難事。
1、來自平臺的收入
來自于平臺的廣告分成基本上是聊勝于無的一種存在,有它不多、沒它不少。能夠直接賺到稿費的自媒體人比例很低,能出賣版權的比例更低,屬于少部分塔尖人士的特權,不具備可復制性,在此僅僅列出,不詳細展開。
2、來自企業的收入
來自企業的收入基本可以等同于廣告收入,拆開看無非可以再分成硬廣、軟植入、冠名等幾個類型。
廣告收入有幾個特點。第一,它是有門檻的,你需要達到一定量級的粉絲數才有資格去賺廣告收入,所以它是一個少數人的游戲。
第二,它和你的銷售能力直接相關,雖然粉絲數、內容質量、品牌調性也很重要,但是它們并沒有銷售能力那么重要。廣告主基本上不會不請自來,如果你覺得“老子這么牛逼,廣告主應該過來跪舔我才對”,那么你就等到花兒也謝了吧。有沒有例外?有,但是例外不算是一種商業模式。
第三,廣告這種商品和實體消費品一樣,也是有市場定位的,不同的媒體匹配不同的廣告主,如果你沒有經驗,很可能在錯誤的廣告主身上投入太多時間。請思考:勞力士會不會在《中國好聲音》投放廣告?大眾汽車會不會在《美麗俏佳人》投放廣告?道理非常簡單,但是真的有很多人不知道,拼命去巴結那些永遠不可能給自己投廣告的企業,而對真正的金主卻視而不見。
因此,我對自媒體主有這樣幾個建議:
第一,不要把收入完全寄托在廣告上面,因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做廣告,你需要達到一定的門檻才有人會投你廣告,這個門檻還不單純是粉絲數,它還包括你的口碑,你持續運營的時間,這些都是廣告主在評估時會考慮的因素。
第二,不要低估廣告銷售的難度,這不單純是非常專業的一種能力,甚至還夾雜很多“江湖”因素,一個菜鳥可能需要交很多學費才能進入“圈子”。建議自身銷售能力不強的自媒體,還是把銷售工作交給專門的代理公司比較靠譜。順帶說一句,既然自媒體需要代理公司去做銷售,那說明這里存在一個創業機會,我建議投資人和創業者可以考慮一下這個方向:自媒體運營公司。你可以通過自建、收購、代理的方式,掌握一系列自媒體IP,幫助它們做營銷、發行、變現,你從中獲取應得的服務費。這類公司相對于獨立自媒體公司抗風險能力更強,增長空間也更大。
第三,不同媒介的廣告價格有很大不同,視頻的廣告價格遠高于文字,如果你也想像《羅輯思維》那么牛逼,拿到13億的估值,那你就一定要做視頻。視頻自媒體是可以IP化的,而文字則很難IP化,這就是最大的區別。
第四,垂直內容比大眾化內容更好賣廣告。雖然大眾內容更容易吸粉,但由于受眾很難畫像,除非你是現象級的IP,否則廣告主都會將你定性為“雞肋”媒體。反觀那些非常垂直的媒體,例如我的好朋友曾航操盤的軍事類節目《軍武次位面》,由于觀眾畫像非常具體,廣告主都是主動找上門來的。
第五,初創型的自媒體別圍著500強廣告主打轉,這些廣告主投放是非常保守的,如果你沒有連續經營三年基本上連敲門的機會都沒有(別和我舉《一條》的例子,他的老板可是傳媒圈的大佬級人物),最好還是去找些中小品牌或者剛融資的創業型公司,他們的決策鏈比較短,嘗試新鮮事物的動力更強。但這類廣告主也有一個問題,他們的決策非常實際,如果發現你的效果不好,他們立刻就會停止合作。
3、來自用戶的收入
對于大部分自媒體來說,來自于用戶的收入才是那條大路。目前可能有很多人會覺得讓用戶付費很難,這里既有平臺基礎設施不完備的原因,例如收費工具不夠強大和多樣;也有自媒體自己的原因,例如單純追求10w+,用奪人眼球的雞湯、熱點來增粉,雖然爆款文章可能不少,但并沒有形成類似羅振宇那樣的“魅力人格體”,用戶自然沒有意愿付費。
為什么我說來自用戶的收入才是大路呢?
首先,它是一種沒有門檻的收入,每一個優質自媒體都有向用戶收費的可能。例如,你是一位業余英語老師,通過經營自媒體積累了1000個鐵桿粉絲,這樣的你肯定是沒有可能接到廣告的,因為你粉絲太少了,但是你完全可以在網絡上給學生上課,直接向他們收聽課費。
第二,廣告主和受眾的利益是存在天然沖突的,這是以廣告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自媒體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羅振宇在近日的演講中聲稱要徹底放棄廣告收入,吳曉波則宣稱要將廣告收入占比降到20%以內,80%收入要來自用戶的直接付費。對于一個帶有“魅力人格體”屬性的自媒體來說,廣告會透支他的個人信用,消耗他的品牌勢能,這也是羅振宇、吳曉波們拋棄廣告收入的內在動因。
第三,廣告收入的上限算得出來,來自用戶的收入則沒有上限。廣告收入的本質是流量變現,用戶收入的本質是IP變現。流量有價,IP無價。君不見,歐洲奢侈品牌都以創始人的名字和姓氏命名?他們就是最早的自媒體,他們就是最早的IP,一個普通的錢包一旦被其IP加持,定價邏輯就與生產成本徹底脫鉤,物質消費也轉變為精神消費。如果你下定決心要賺粉絲的錢,那就沒什么好糾結的了,不要去關心文章能不能10w+,不要去做什么“精選”,就老老實實做好原創,服務好你真正的鐵桿粉絲,路人一概不管,慢慢培育IP,當你的勢能積累到位,一定能夠具備面向粉絲收費的能力。這條路很慢,但是走得通,可惜愿意走的不多,最后便宜了羅振宇這樣的勤奮者。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