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拜師學藝,師父們大多都會多個心眼,留幾手不教,因為怕教會了徒弟,會搶了師父的飯碗啊。
現在好了,干貨,全是干貨,全是掏心窩掏出來的干貨,全是掏血絲燕窩一樣掏出來的干貨。剩下來的就是個人去領悟,找準機會去派上用場便是。
于是,新的俗話說,干貨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來源:這是一間試衣間(微信號:shiyijianshiyijian)
作者:羅易成
本文已取得作者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一
前兩天長著一張娃娃臉的冥想來我們這串門,他是公眾號“文案與美術”的幕后推手,關注廣告界文案與美術的一些專業與八卦之事,我跟他說扒八卦也可以扒得很專業,舉了個例子,就是我們當時出“廣告圈”第三期的時候,現在貴為廣告門CEO的勞博,正是那一期《廣告圈》的輪值主編,我們商定那一期的封面主題叫“廣告圈的師徒關系”,便由喜歡八卦好打聽的勞博執筆,雖然事后看還是有一些大師成了“漏網之魚”,但也算是把華文廣告圈的一代代師父帶出的一代代徒弟進行了系統完整的梳理。
聽得津津有味的冥想同志,當晚回去就在網上搜出當年那篇稿子,征得勞博同意,發在了他的“文案與美術”公眾號上(《廣告江湖的師承譜》)。
嗯。這篇當初凝聚了我們,尤其是勞博的心血的文字,在公眾號上并沒有什么反響。
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一是當初的“大師”在現在更年輕的小朋友看來已漸陌生。第二個原因,我認為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對“師父”一詞也早已無感。
二
“師父”本該是一個多么美好的詞啊,《西游記》不管悟空多么搗蛋,但一旦嘴里叫出一聲“師父”時,仍有一種說不出的萌萌的親切與溫暖,《霍元甲》里不管陳真曾對霍元甲抱有多少成見,但等他真正拜其門下的時候,那一聲師父也叫得何其貼心。
而現在,我們大抵也就是在打車的時候會管人出租司機叫一下師傅吧,而師傅和師父可是天壤之別啊。因為師父里包括了“師”與“父”,意味著它包含了愛的傳承與手藝的傳承。
在勞博那篇文章里提到的廣告年代,“師父”其實也不會掛在大家的嘴邊,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廣告作為一門手藝在師徒間的傳帶關系。
所以,我們能夠從作品中看到許舜英的“意識形態”風影響到了她的“徒弟”宋國臣、石孟慈、李欣頻,以及后來做過我和勞博總監的林宜芳;我們可以看到CC.Tang也影響到了他的“徒弟”林桂枝,也看到了Neil.French影響到了他的“徒弟”蘇秋萍……
他們有練基本功的過程,有深入到骨子里的影響,有了這些影響也注定讓他們可以受益于之后的整個職業生涯。
隨著傳統廣告的日漸式微,廣告圈的“手藝人”也漸漸成為珍稀動物,師父們沒有了帶徒弟的興致,而主要的,是徒弟們也失去了找師父的耐心與熱情。
因為,他們貌似找到了一條可以頂替師父,從而直達成功的捷徑。
這個捷徑有個光鮮的名字,叫“干貨”,沒錯,就是“干貨”這貨殺死了每個人心中的“師父”!
“師父,你別讓我天天蹲馬步,你直接教我最制勝的那一步吧。”
“師父,你就別給我分解降龍十八掌,就告訴我能一招殺人的那一掌吧。”
“師父,你就別講字詞之間那些沒有意義的意義了,就直接告訴我怎么寫能到別人愛看的標題吧。”
碰到這樣沒耐心的徒弟,相信再有定力的師父也沒有再教下去的勇氣。
這個時候,一個聲音響起:“來來來,跟我學吧,我這里全是干貨。”
也看不清是何方神圣,也不知對方是人是鬼,光憑著聲音的方向,就地一拜:“大師,請收下我的膝蓋!”
跟徒弟拜師相比,新時代下的“取經”之路顯得so easy,關注個公眾號,干貨隨時更新,徒兒們隨時自提,高興時打個賞,不樂意也隨你意。
人性,太tm人性!便利,真tm便利!
舊時拜師學藝,師父們大多都會多個心眼,留幾手不教,因為怕教會了徒弟,會搶了師父的飯碗啊。
現在好了,干貨,全是干貨,全是掏心窩掏出來的干貨,全是掏血絲燕窩一樣掏出來的干貨。剩下來的就是個人去領悟,找準機會去派上用場便是。
于是,新的俗話說,干貨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多數人并不滿足一門一派,而是取眾家之長,足不出戶,早已“干貨”滿屋。
三
然而,還是給我個機會讓我說一下“然而”吧,舊時的師父在徒弟頭上敲三下,是等著他開悟那一瞬間;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是因為他知道能等來迦葉的破顏一笑。
徒弟開悟那一下,師徒之間的心領神會,“拈花一笑”,多美好多有意境的畫面。
然而,隨著“干貨”這貨干掉了每個人心里的“師父”,也如城管一般強行拆掉了“拈花一笑”的美好場景。
師徒間能做到“拈花一笑”,需要徒弟有好的耐心與悟性,更需要師父有好的道行。周氏兄弟當年曾拜在國學大師章太炎門下,章太炎被袁世凱軟禁了一陣,心里有各種不滿,通過媒體處處發飆,人稱“章瘋子”,袁世凱死后,章太炎獲得了自由,但是依然不改“罵性”,依然天天發電文秀其罵功。周氏兄弟中的弟弟周作人心想,師父呀,注意形象呀,有這罵人的功夫怎么不用來做點學問,我還等著你拈花我微笑呢,一看師父已罵入歧途,也看不上他了,索性寫了篇“謝本師”跟他斷絕師徒關系拉倒。
確實,“為師”不易為啊。
四
有一年,一個做美術的小兄弟,跟著我在我的組里做了不到一年,便跳槽去別處,臨走時特深情地跟我說:“三爺,這段時間跟你真是學了不少東西。”
我微微一笑(很遺憾,不是拈花微笑的那種笑),心里想的是:“我可不這么覺得啊。”
我這么想的原因在于:
1?我不覺得一年不到的時間里能真正學到什么東西;
2?我手上那點三腳貓功夫沒啥值得學;
3?這不到一年時間里也沒見他想好好學;
4?他走的時候相比來的那會,看他想的創意和做的東西,也沒覺得他有幾毛錢進步。
后來也沒有什么聯系,但愿這些年早已有成噸的干貨武裝了他助他出神入化。
五
徐浩峰現在是炙手可熱的新派武俠電影編劇與導演,在滿屏的好評的慫恿下,我去看了他導的新片,就是《師父》,盡管片子里師父收徒與徒弟拜師的目的都不太單純,但是全片里,有個畫面能讓我頓時心生暖意,在師父院子里的長條桌上,沾了師娘愛吃螃蟹的光,徒弟也能和師父師娘一起共享下午茶,不,是“下午螃”的時光。這一幕,憑干貨學藝的怕是享用不到吧,倒是當自己覺得已學有所成時,螃蟹還沒吃自己早就橫著走了。
紅塵中的善男信女們,抽空時請看看你的收藏夾,里面一定塞滿了各種干貨吧,他們本與你非親非故,只是曾經,在你不經意的某一下,無影無形,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地,干掉了你心中的“師父”。
但愿當你發現自己在“干貨大學”學有所成或者一無所獲時,能憑著你的興趣,給自己多一點時間,找到和你投緣的那個師父,他不一定能教你成功,但用心相處,會給你一種和成功一樣可貴的東西,叫做“美好”。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