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資本寒冬,請把焦點留給創想者
企業服務數據庫公司Crunchbase在日前的一份報告中,盤點了過去十年中全球A輪以上融資數量走勢圖,雖然美國及全球其他市場的A輪融資數量仍在持續增長,中國市場卻在2018年后出現了斷崖式下跌。
可以作出的解釋有很多,比如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及互聯網滲透的飽和,中國的消費互聯網市場已經進入瓶頸期;再比如在資本寒風的影響下,國內的創投機構開始調整投資理念,從追風口過渡到風險控制。
可如果從更底層去找原因的話,過去十年里國內創業的大環境都在遵循這樣一條路徑:從科技入手去解決問題,就像人工智能的浪潮發生后,迅速出現了一批用人工智能去解決問題的創業者。這樣的路線看起來并沒有問題,可當投資機構簡單算一筆經濟賬之后,如此九死一生甚至百里挑一的創業成功率,恐怕并不是最理想的結果。
是否存在一種新的創業路徑?至少SEED AWARD已經給出了答案,從生活痛點出發,號召人們將科技運用于生活,不到半年時間在全球范圍內挖掘出了上千個創新項目,其中不乏具有改變世界潛力的作品。
“創業”是件硬核的事
某種程度上說,與創業關聯性最強的名詞無外乎“創新”,以至于在不少場合中習慣將創業和創新排列使用。
甚至逐漸形成了這樣一種錯覺:只要是前沿的新技術或者是普羅大眾似懂非懂的新概念,即成為創新的代名詞。只是代價也不無明顯,拿著所謂的新技術去試探市場需求,本就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前兩年還被視為資本市場的寵兒,之后就銷聲匿跡的項目并不鮮見。
SEED AWARD揭示了創新的另一面:圍繞生活痛點做創新,也是一件很硬核的事。
入圍SEED AWARD歐洲復選的RouteMasters不失為一個絕佳案例。利用地圖實時導航的場景,在中美等互聯網發達國家早已屢見不鮮,可在零散交通工具眾多、缺少實時交通數據源的非洲國家,導航軟件和路線規劃精確度有限,如何提供便利的交通出行是非洲國家的一大難題。
就讀于牛津大學的尼日利亞留學生SeyeOdukogbe,與伙伴們提出了一種適用于非洲、經濟性的解決方案:通過在20至30公里的平流層部署一種特殊的氣球裝置,實時采集地面的交通數據,然后在深度學習技術的加持下,告知公交運營者什么時候發車能達到最高的運營效率。
目前RouteMasters已經在非洲最大城市之一的拉各斯用于公交運營,并計劃逐步推廣到非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
不只是在歐洲復選的賽場,中國創想者占據了不小比重的SEED AWARD亞太復選,也涌現了很多利用前沿技術解決生活痛點的項目,比如一款可以直接將手語動作自動轉化成語音的翻譯臂環。
目前世界上有7000萬左右的聾啞人群體,“諾百愛”團隊在國內首創了提供生物電信號的AI解決方案,包括肌電、腦電、心電等識別及應用,同時構建了國內最大的生物電信號數據庫,可以利用肌電交互的方式進行手語翻譯,幫助聾啞人與外界無障礙溝通。
不難發現,相較于先產生創業想法,然后去尋找潛在應用場景的創業者,SEED AWARD上脫穎而出的創想者,本質上是進行了逆向選擇,先發現了生活中的痛點,然后嘗試用技術去解決利用“創新”的引擎驅動生活和社會的進步。
創想者的“詩和遠方”
相較于創業者的說法,SEED AWARD上脫穎而出的團隊及個人被稱之為“創想者”,他們不僅有奇思妙想的腦洞,有前沿的硬核技術,還有 “詩與遠方”。
從5月份開始向全球征集創意方案——累計收到了1300多份參賽作品,到SEED AWARD在海外高校的密集巡演,再到硅谷、廣州和倫敦舉辦的三場全球復選 ——30個項目進入復選,9個項目進入到決選階段。即便是有待復活的項目里,也涌現了不少有望推動社會和人類生活進步的項目。
譬如專注于地震預警的Ionoterra。所有地震活動發生前,孕震區產生的內重力波會對電離層產生干擾,通過在地震高發地區部署電離層、雷達及自然掃描系統,有望對地震的發生進行提前預測。
僅在2008年到2018年的十年間,全球7級以上地震的頻次平均每年有20次,而按照常規的地震預警機制,還只能提供60秒到7分鐘的地震警報,而Ionoterra嘗試將這個數字提前到8小時。
又譬如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魯賓斯基實驗室的RS3Dprint項目,利用生物打印并行化技術和細胞冷凍技術,破解了3D打印器官的細胞惡化和移植問題。
以往談到3D生物打印的話題時,往往會提及兩個天然瓶頸:一是3D打印的速度太慢,大型器官在3D打印期間會細胞惡化;二是3D打印器官完成后,還存在移植物流的存儲問題。魯賓斯基實驗室長時間的實驗攻堅后巧妙解決了3D打印時細胞死亡和難以移植儲存的棘手問題,除了打印器官之外,還可以被應用于食品行業,通過逐層打印探索不同質地的食物,比如為吞咽困難的病人開發特定需求的食物。
在投資需求主導的創業賽事中,習慣性將衡量項目的標準放在了盈利性和市場前景上,最后選出的是看起來有望茁壯成長的“樹苗”。Ionoterra這樣三五年內還無法規模化應用的“種子”項目,自然不被垂愛。
SEED AWARD的差異性就在于此,鼓勵人們解決生活中的痛點,不給“腦洞”人為地設置門檻,并且在賽制上進行了人性化創新:作品的科技創新能力有著45%的權重,市場前景和社會意義分別占到了20%,所采用的正是“選種子”的模式。
此外主辦方還邀請了機器學習泰斗Michael I. Jordan教授、U盤發明人Dov Moran、英國計算機協會創始主席Sue Black等十余位全球頂尖專家,組成了強大專業的評審團。
互聯網之外的“相馬者”
回到SEED AWARD本身來看,除了賽制和嘉賓陣容上的差異化,主辦方實地集團的跨界也令人關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場全球性的科創比賽,多半是互聯網巨頭主導的,至少會有一兩家互聯網領域的專家背書。原因也不難理解,作為過去20年中的朝陽產業,“互聯網”幾乎成了科技創新的代名詞,由一家科技巨擘牽頭的科創賽事,似乎有著更多被關注、被聚焦的出圈可能。
實地集團成為互聯網巨頭之外的“相馬者”,看似讓人有些意外,卻也在情理之中。
一方面,科技與地產的融合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比如幾年前的水槽還是傳統的家居產品,如今已經被納入智能家電的范疇,原因是水槽不僅和洗碗機的功能融合,甚至還兼具凈水器的功能。而在AI、5G、IoT等紅利的利好下,諸如此類的產品融合只會有增無減。
另一方面,實地本就是科技應用于生活創新的踐行者,在SEED AWARD號召人們用科技探索生活的同時,自身也一直走在智慧人居的最前沿。比如實地位于重慶永川的首個全場景智慧社區,實地通過聯動智能家居設備、智能機器人、社區物流系統、配套商業服務等,重新構建了人與居住空間的關系。
恰恰是實地橫跨科技與地產的身份,SEED AWARD在啟動之初就致力于尋找充滿奇思妙想的行動派,鼓勵技術應用生活的實踐實驗,推動科技發明在生活中的應用和改善,啟發全人類對科技人文的創造力。而從最終的成果來看,哪怕是未能進入決選的復活項目,都讓我們看到了科技與人文結合的奇妙所在。
同時實地非互聯網系的身份,也讓SEED AWARD少了些功利心,有機會成為創想者們自由溝通的平臺,不只是為了100萬的獎金,創想者們還可以與頂尖科學家領銜的專業評審、投資者、合作伙伴等建立聯系,比“賽事”更有分量的角色無疑是“橋梁”。
簡單盤點一下入圍SEED AWARD的復選項目,涵蓋了智能硬件、生物醫療、航空航天、清潔能源等等,幾乎覆蓋了人居生活的方方面面。舉個例子來說,進入復活賽的Flair,給出了空調實現精準分區溫度控制的解決方案,通過智能溫度傳感器與可控空調出風口插件,即可在手機進行遠程調節和自動設定,與智慧人居的理念不謀而合。
也就是說,SEED AWARD不僅僅是創想者的舞臺,也為人們提前勾勒了未來五年、十年的人居生活畫面,這些進入復選的作品,未來可能是我們每一個人日常生活中的標配。正如SEED AWARD的初衷,作為全球首個號召人們用科技探索生活的創意大獎,旨在嘉獎、鼓勵和啟發那些熱愛生活、有創新想法的人。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